默克尔在欧洲的影响力依然很强大(揭秘默克尔的多面人生)
“英国称她铁娘子,美国认为她是全球玩家,俄罗斯显示肌肉也吓不倒她……人们钦佩她,尊重她。”
中新网文章《德媒盛赞默克尔执政十年,获称“世界头号女强人”》对默克尔进行如此评价,而这无疑是对其最好的褒扬。
从小就争强好胜、力求完美的默克尔对于权利的欲望极其强烈,将政治视为生命,在权利中寻找快乐。
仅仅从政一年便成为联邦议员,从政15年后,更是“手刃恩师”,登上了权力德国总理宝座,成为德国政坛首位女掌门人。
默克尔在政坛的磨炼和摔打下,逐渐褪去作为女人的柔弱,变得越来越果敢坚强,具有很强的承受力。
默克尔不想被类型化,也不拘泥于成规,希望走一条自己的政治道路。因而常常被人感觉“难以揣摩,神秘莫测”,有着“多面人生”。
而事实上果真如此,执政之后的默克尔完全以“德国国家利益”为重,甚至不惜上演“假意亲美”的好戏,更是借“棱镜门”事件之手反水一击,推动欧盟防务一体化进程,力图摆脱美国的侵扰。
那么,默克尔的多面人生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漫游东德,手刃恩师
作为继神圣罗马帝国的狄奥多拉女王后,首位执掌日耳曼民族的女性“扛鼎者”,以及第一位来自东德的女性联邦主席,默克尔身上的光环却并不明显。
1954年7月,默克尔出生在西德港口城市汉堡,本名安格拉·多罗特娅·卡斯纳。
广为熟知的女性名字“默克尔”,其实是她第一任丈夫的姓氏,在他们2001年离婚后,便被保留了下来。
她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罗马新教徒和神职工作人员,而她的母亲则是教授拉丁语和英语的小学老师。
在默克尔只有3个月大时,全家就随着其父亲的工作调动迁到了东德。
(默克尔)
父亲从小就一直告诉她:
“必须永远比同龄人更出色。”
默克尔也的确贯彻了其父的精神要求——她在八年级时,便被允许参与只有十年级的女学生才可以参与的第一届全国俄文比赛,并被授予俄文最佳女学生称号;
刻苦勤奋的她最终于1986年,在科学院物理化学中央学会获得博士学位。
但这名义上的“德国科学院”只是一个周边灌木丛生的劳动营,也正是这里学习的经历让默克尔开始思考起了政治。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成为了默克尔政治思考的催化剂。
时年35的她加入了东德的“民主觉醒”组织,投身到了蓬勃发展的政治运动中,并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基民盟。
(默克尔出席基民盟的集会)
至此,默克尔的政治生涯开始扬帆起航。
在同年的大选中,兼具东德女性与成长经验两项优势的默克尔,正式被选举为科尔内阁的妇女与青年部部长。
科尔对这个“年轻”的小姑娘青睐有加,鼓励其“为了自己、为了女性而工作”。
1994年,默克尔担任国务院环保主席。
对于当时的默克尔而言,这份工作的前景不甚乐观。
前任环保部长克劳斯特普费尔取得的成就非凡,民众对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非常之高,在这基础上想要有所作为已是不易,外界怀疑的眼光更是让一切雪上加霜。
但默克尔顶住了这些压力,上任后不到3个月,就宣布解除了国务秘书施特洛特曼的职位——他曾在特普费尔手下任职8年之久。
(默克尔)
该消息在一出之后便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环保专家,“没有施特洛特曼的时代”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在如潮的质疑声中,科尔挺身而出,帮助弟子承担下了大部分压力,他向质疑者说道: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得到“大佬”青睐的默克尔愈发自信,政治手段也磨砺得炉火纯青,这不仅得益于其严谨缜密的逻辑思考能力,还与科尔的青眼相加密切相关。
但也是默克尔本人亲手结束了后者的政治生命。
1998年,基民盟因经济下滑导致选举失利。几个月后,科尔本人也被卷入政治献金的丑闻之中。
(科尔)
这位“科尔的小姑娘”第一个跳出来与他划清界限,并在短短5个月之后,以95.9%的得票率成为了基民盟的首位女党魁,可谓是“手刃恩师”。
这一切并非是突然之间发生的,在2020年,曾长期担任议会德国外交部首席国务秘书的维尔纳霍耶表示,默克尔常常在内阁会议上强烈地提出反驳科尔的观点,“她有自己的头脑”。
2000年4月,默克尔在埃森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成功地当选为基民盟主席。
她深谙“事急则缓,事缓则圆”的道理,并没有急着继续努力往上攀爬,而是主动向其姐妹党的首相斯特劳施托伊贝尔提出请求,让出了担任总理候选人的职务,保住了自己的领袖地位,并成功铲除了异己。
她的性格稳重、善于独立思考且从来不敢冒进,能够从多个方面考量到各种不同的观点。
她一直都坚持着自己的思想和政治观点,但又很好地调和不同的利益集团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施罗德)
2005年,施罗德政府推出的《2010 议程》接连遭到了失败。
为此,施罗德被迫发表了一份提前参加大选的消息,让基民盟内部措手不及,却给了默克尔别样的时机。
同年10月10日,默克尔成功担任德国总理,组成了四十年来首个“左右大联盟”,默克尔也由此正式开始了她的总理职业生涯。
而那时的大家都想不到,这位穿着朴素套装、留着齐耳短发的女性,会叱咤德国政坛16年,用她对待学术一般严谨的态度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后来,德国当代历史学家沃尔夫鲁姆在谈及默克尔的成功之道时也这样表示:
“她从不张扬,是一个优秀的中间派,能拉拢每一个人,而这正是她成功的关键。”
所谓的“中间派”,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游走于各方之间,全局以德国国家利益为重。
“德国利益至上”是默克尔贯彻始终的执政理念。
二、假意亲美,利益至上默克尔任职总理之后,美国开始回归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寻求欧洲盟国的支持。
(默克尔)
而默克尔为了维系德国的利益,对外宣称支持“大西洋主义”,并多次表达对美国政治制度、价值观的推崇,她明确表明:
“我确信建立良好的跨大西洋关系是一项重要任务,符合德国的利益。”
在施罗德政府痛斥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时,身为反对党领袖的默克尔就撰文同施罗德保持距离,指责他毁掉了可能的信任。
但实际上,默克尔并不认为欧洲必须与美国并肩作战,才能抵御安全威胁——欧洲的安全只能依靠自己来维护。
德国与美国,之间只是彼此利用的关系。默克尔的“亲美”,不过是“假意亲美”罢了。
默克尔不止一次地强调,鉴于复杂的国际形势,欧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维护和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是不得不做的“任务”。
这是因为作为全球综合实力第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必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主要角色,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离不开美国的支持和保护。
(小布什)
默克尔认为,施罗德强调独立自主与美国拉开距离的做法不符合德国的战略利益,如果疏远美国,极有可能遭到美国的报复,还不如相互利用,维系着表面朋友的关系。
在“假意亲美”的同时,默克尔也在努力寻求“平衡”,甚至偶尔“敲打”美国。
由于不满意美国在北约内部一家独大的局面,她主张跨大西洋同盟应该成为美欧之间的政治合作组织,并提升俄罗斯的作用。
在北约战略布局上,默克尔政府认为北约不应该仅采取军事手段,应该与政治、经济等手段综合使用。
在利比亚行动中,德国没有对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投赞成票;在阿富汗战后问题上,德国投入不足,这使得美国认为德国没有尽全力对盟友进行支持。
面对着日渐恼火的美国,默克尔不苟言笑,淡淡地说道:
“尽管德美存在着争执、失望和利益分歧,但德国不能指望找到一个比美国更好的伙伴了。对我们来说,德美伙伴关系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至高无上,并且将来仍旧如此。”
美国人一听,自感默克尔仍是和自己一条心,于是在2014年,与德国一同在乌克兰危机上制裁俄罗斯。
(乌克兰危机)
但没过多久,默克尔转头就和俄罗斯展开了“北溪-2”项目合作,留下了呆立在原地的美国。
如果说乌克兰危机是德俄之间进行博弈的典型战场,那“北溪-2”就是德俄之间利益契合的合作范例。
事实上,俄罗斯同德国及欧盟之间的长期石油和天然能源运输合作由来已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便通过这种输油管道向当时的西德、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多个欧洲国家输送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冷战结束之后,欧俄之间先后合作建立和连接运营“南溪”、“北溪”等许多条主要石油和民用天然气运输管线。
随着俄罗斯向欧洲各国和地区出口的商用天然气不断快速增加,“北溪”等天然气主要运输管道早就已经出现了常年超负荷运转的情况。
(北溪-2)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过俄罗斯向其他欧洲国家输送石油天然气的技术水平和运输能力,俄欧两国双方于2015年5月签订了关于“北溪-2”输气管线的前期建设改造合同,并于2018年5月份正式开始建设动工。
获悉这一消息的美国坐不住了——默克尔的“假意”未免也太假了,刚刚还在乌克兰问题上和自己一条心,转头就和俄罗斯勾搭上了。
此外,美国愤怒地点还有一个——当时的美国正在不断加紧对本国境内的石油页岩进行勘探开采,产量已经呈现出十年直线快速增长,美国人迫切地希望套取现金。但是,自己的盟友竟然和自己的敌人做起了生意!这怎么能不生气呢?
在美方看来,“北溪-2”投资项目不但严重地影响了美国的石油液化气和天然气相关产品在欧洲的销路,而且俄罗斯可以通过该投资项目,迅速拉紧欧俄之间的合作,进而对欧盟各国施加政治影响,这对于美国来说无疑将会是一个更大的威胁。
(特朗普)
因此,全力以赴遏制和坚决阻止德俄并破坏“北溪-2”工程,成为了美国在这次全球地缘政治与国际能源战略博弈过程中的战略重点。
2019年12月,美国通过了《2020年国防授权法案》,开始正式对“北溪-2”项目进行制裁,但德国立刻举起了反对大旗,显然这触碰到了德国作为该项目主要参与国的利益,并且德国还是该项目的主要受益国,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德国都会强烈反对美国对该项目进行所谓的制裁。
德国对切身利益也毫不含糊,总理默克尔随后在讲话中明确表示,反对美国针对该项目制定的一系列制裁举措,并且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该项目中运用长臂管辖是无效的。
德国外交部高层马斯也出面表态,欧洲的能源政策不应该由美国来指手画脚,只应该由欧洲人自己决定。
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也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就此事也清楚指明,德国并不需要听从美国的命令和吩咐,他们不是美国的又一个联邦州,不是第51个州。
因此,德国绝不会在“北溪-2”项目上让步。
在默克尔的眼中,“亲美”是工作,而德国的国家利益才是真正的生活。
而为了保障生活的平稳,默克尔甚至不惜“反水一击”,在下台之前为欧洲贡献最后一份力量。
三、反水一击,加强欧盟防御使得默克尔在下台前下定决心“反水一击”的,正是8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棱镜门”事件。
2013年6月,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分别报道了美国人爱德华·斯诺登的专访,代号为“US-984XN”的“超绝密电子信息侦听规划”——棱镜计划被公诸于世,包括一些文件和41个PPT幻灯片。
根据“棱镜计划”揭秘情况,德国是欧盟国家中被窃听最多的国家,过去10多年里,默克尔总理的私人和公务手机均处于美国情报部门的严密监听之下,包括短信和长途电话。
如此惊人的内幕在德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得昔日尚有所收敛、还给美国好脸色的默克尔震怒不已。
(斯诺登)
默克尔对美国“监听朋友”的行为表达了不满,称“对朋友的窃听是不可接受的”。
与此同时,“棱镜门”事件在德国国内甚至还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引起了德国检察部门的关注。
检察部门进行了数月的大量调查取证工作,最终于2014年6月,德国联邦总检察长哈拉尔德•朗格决定针对美国情报机构以默克尔总理为目标的间谍活动一事启动司法调查,并呈交至联邦议院法律事务委员会进行处理。
由于在历史上有纳粹德国和原东德大规模侵犯公民隐私的经历,德国人极为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及其厌恶情报部门的监听行为。
因此,“棱镜门”事件的曝光降低了德国民众对美国的好感,导致美国的形象遭遇重创。
汹涌民意不可违,默克尔便顺势而为,着手加速推进欧盟防务一体化,呼吁欧盟各国也合并研发新武器,实现信息安全网络共享。
在2019年,欧盟的防务总支出达到了惊人的1620亿欧元,甚至可以匹敌北约。
(马克龙)
同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接受《经济学人》杂志采访中提出:
“我们不能再依靠美国来保护欧美,欧洲必须有自己的防务,否则,欧洲将不再掌握自己的命运。北约实际上已经‘脑死亡’了。”
对于马克龙的言论,默克尔不仅从言语上给予了坚定的支持,还在行动上做出了表率——削减北约军费支出。
2014年,德国的北约支出约为国内GDP的1.25%,到了2020年则下降为1.07%;
而美国在2014年时的支出占 GDP 的3.7%左右,到2020年则上升为3.87%。
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表达对德国贡献不足的不满。
2018年5月17日,特朗普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一起举行会议。
(默克尔)
其在会上对德国点名批评:
“德国并没有做出其应有的贡献,而且德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受益者——坦率地说,德国得到的好处要比美国大得多。”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的国家防务支出占国家总支出的15.1%,健康、医疗等社会福利占据10.5%和16%。
而同一年中,德国在北约防务上的花费占比只有1.4%,而欧盟防务支出则为11.6%,社会福利支出高达51.1%。
可见,德国将本该用于北约防务支出的钱,用于发展欧盟防务和国内社会福利,提升综合国力,而将大部分的防御工作和支出甩给了北约与美国,这狠狠地“背刺”了美国,可谓是“反水一击”。
由此观之,默克尔的“亲美”,不过是假意逢迎,一旦本国利益受损,其“铁娘子”的风范便会展现出来,无论是在“北溪-2”项目上违逆美国之意,还是因为“棱镜门”事件而大力推行欧盟防务一体化,默克尔始终将“德国”放在首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可谓是鞠躬尽瘁!
结语:
默克尔不喜欢拉帮结伙,因此也没有缔结自己的关系网。
她不愿意依附别人,想保持自由,不受他人牵绊,由于从未许诺于人,因此能保持自主决策。
作为出生在西部,成长在东部的漫游者,默克尔有着与西部文化不同的根源,政治出发点很少从某种思想出发,而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
因此,她容易接受新的观点和方案,少有约束。
在这一执政风格的影响下,默克尔崇尚西方自由,却不会主动向美国靠拢。
她认为德国应该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寻求欧洲的强大,而非依附于世界强国。
因此,其假意亲美,游走于各大国之间,正如外界的评价一般,其是当之无愧的“铁娘子”。
参考资料:斯蒂凡·柯内琉斯.默克尔传[M].中信出版社,2014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姜锋.德国后默克尔时代正在开启[J],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2021(1)
李微,刘立群.乌克兰危机以来德对俄双轨政策探究[J],现代国际关系,2019(2)
孙广见.德俄能源合作成两国关系缓和新动力[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8(10)
朱瑞清,张健.默克尔的“德式”风格外交[J],人民论坛,2016(8)
孙兴杰.默克尔与德国的崛起[J],中国经营报,2015(9)
陈海春.默克尔:性格决定命运[J],决策,2009(2)
王冲.德国统一以来的外交政策评析[D],新疆大学,2007(6)
梅兆荣.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J],当代世界,2007
连玉如.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外交与欧洲政策辨析[J],德国研究,2006(1)
哥尔特·朗古特.担任环保部长时的默克尔(1994—1998)[J],中国发展观察,2005
德国之声网站:《我们的基本价值观界定外国利益》,默克尔在阿登纳基金会年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