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水浅者大鱼不游)

——学习《素书》体会

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水浅者大鱼不游)(1)

图片来自网络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语出《素书•安礼章第六》中。句式排列整齐,气势一贯而下,表面上是在说自然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实际上是在提醒当权者务必要创造条件,以引来各方面人才的归属。

“地薄者”,强调的是资养问题,可理解为待遇问题,其中含有物质待遇、精神待遇、政治待遇等,要视人才所必须而定夺。“水浅者”,强调的是生存环境问题,可拓展为满足人才所必须的各方面的条件,诸如工作设施、所需资源、人员配备等,大才则大备,小才则小备。“树秃者”,强调的是当权者给予庇护和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机会的问题,例如当权者对人才的各种保护、提供充分发挥人才能力的平台等,重在给予保护和发挥人才各方面的能力。“林疏者”,强调的是要有容身和宽容的环境,例如当权者的宽厚仁慈,有容错度量等,突出强调对人才的宽容、容错态度。“地簿”,“水浅”,“树秃”,“林疏”的环境不会有大物出现,更不利于大物生存。

宋朝张商英居士注释云:“此四者,以明人之浅之道德;国之浅则无忠贤也。”

清朝王氏注解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长万物;沟渠浅窄,难以游于鲸鳌。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岂肯尽心于朝。

高鸟相林而栖,避害求安;贤臣择主而佐,立事成名。树无枝叶,大鸟难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宽,仁义不广,智谋之人,必不相助。”

人需要有相应的环境才能把事业做好做大做强。犹如土地不肥沃,就不可能种出丰饶的植物;水浅流窄,就不能养育出肥美之大鱼;树木不够茂盛,树林不够繁密,必然引不来大鸟的栖息,藏不住大野兽的踪迹。当权者不具备良好品德,气量狭窄,就不可能聚敛人才,有了人才也不会利用,更谈不上有所成就。

以德服人,是聚集人才的最高境界。自古以来,德不配位都是当权者的大忌讳。当权者注重修身养德,才能受人景仰,才能召集人才,方可惠及子孙,千古流芳。

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将“立德”放在首位。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师表,享受历代王朝的尊崇,正因为孔子做到了三不朽。可见,“厚德”方能“载物”。因此,要做大事、成就事业,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有仁爱之心,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换得仁爱之心,从而定能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从而积累下深厚的人情资源,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一个无德无义、狡诈毒辣的当权者是无法把贤良人才聚集到身边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赵简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赵简子是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奠基人。赵简子为人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但是生性残忍,有智有谋,但却无义无德。

赵简子觉得自己足智多谋,有统领天下之才,便急于将权力攥在自己的手中。他认为,只要杀了晋国的鸣犊、鲁国的孔子等人,自己就可以夺取天下。于是他就给这些人写信,骗他们投靠晋国,并且任命他们为官。

当孔子接到邀请,正打算投靠晋国,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时,听说赵简子已经杀了鸣犊大夫,于是就取消投靠晋国的计划。

孔子对弟子说:“鸣犊等人都是晋国有名的大夫,赵简子还没有得势就把他们杀掉了,掌握政权后,他会把沼泽的水抽干,下水捉鱼。蛟龙不会去这个沼泽里了;翻倒鸟巢,毁掉鸟卵,凤凰就不会到那里飞翔。”于是便转头走了。

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当自身德行不够丰厚,心胸过度狭窄时,自然得不到正直贤良的人的归属,必然会失去有贤良之人的帮助,更谈不上开创功业了。

因此,招揽人才的首要条件是要做个贤明仁爱、宽厚大度的当权者。有了这样的当权者就不用愁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可心的生活待遇和施展抱负的平台。

纵观人类发展史,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缺少优秀的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优秀人才的伯乐和适合优秀人才成长的环境。只有道德厚重的当权者才能发现和利用好一流人才,道德修养厚重的当权者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为之效力。如果当权者的德性一般,甚至是德性很差就不可能发现一流的人才和重用一流的人才。所以,领导者自身的道德和才能的修养至关重要。

这里讲一则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听取贤良大德鲍叔牙的谏言,不计一箭之仇,任用管仲做相国的故事,这则故事充分体现了一代明君仁爱宽厚,任才不避仇的宽宏胸襟,可谓当权者的楷模。

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他之所以能成为春秋霸主,全靠相国管仲的辅佐。而关于齐桓公和管仲君臣之间的关系,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哥哥是公子纠。皆为齐襄公之子。当时鲍叔牙是小白的老师,管仲和召忽则是公子纠的老师。

齐襄公荒淫无道,次子小白曾经多次劝谏,但齐襄公根本听不进去。小白料知早晚会发生不测之祸,为了避祸,小白和老师鲍叔牙便出走于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堂弟所杀。公子纠怕遭遇不测,也慌忙带着管仲、召忽两位老师逃到了鲁国,齐国处于没有君主的混乱之中。齐国大臣修书请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回国即位。

躲在莒国的小白和鲍叔牙也听到了消息,便匆忙赶回齐国争夺王位。事情明摆着谁能抢先回到齐国,谁就能登上君王之位。

公子纠的老师管仲,预料到小白一定会回国争夺君王之位。为了确保公子纠即位,管仲亲自带着人马追赶拦截小白。见面后,在谁可以即位的问题上,双方谈判无果。分手时,管仲突然回马向小白暗射了一箭,只见小白当即口吐鲜血,仰身倒在了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必死无疑,公子纠继承君位可以稳操胜券了。便带着人马,簇拥着公子纠,不急不慢地返回齐国。

管仲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那一箭恰好射在了公子小白的衣带带钩上,没有危机到小白的生命。小白知道管仲是神箭手,怕他再次射箭,急中生智,咬破舌头,佯装口吐鲜血倒下,骗过了在场的所有人。

小白和鲍叔牙暗中抄近路赶在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成功地得到了齐国君王的位置,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长话短说,公子纠不甘心失去国君的宝座,挑起了齐、鲁两国的战争。结果是齐国打败了鲁国。在齐国的威逼下,公子纠被鲁国人杀害,召忽自杀,管仲则被引渡回到齐国。

齐桓公本来要任用鲍叔牙为相国,但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竭力保荐管仲为相国,他说自己在五个方面不如管仲。一是宽松惠民方面不如;二是治理国家而不失权柄方面不如;三是忠义信誉,可结臣民方面不如;四是制定国策布于四方方面不如;五是指挥战争沉着果断方面不如。

齐桓公是一个宽厚仁慈,求贤若渴的人。鲍叔牙的无私荐能打动了齐桓公,他认为管仲忠心事主是应该的,决定不计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齐桓公特意选定了一个吉日,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管仲,还尊称管仲为“仲父”,并恭恭敬敬地把管仲请上大车,然后自己才上车。君臣同车入朝,一路上老百姓称赞不已。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国,支持他放开手脚,大胆对朝政进行改革。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用人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革新,齐国很快地富强起来。同时管仲又建议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与诸侯会盟,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贤良之才能否发挥其最大之功效,关键在于君王是否有博大的胸怀,有能容纳和尊重贤良之才的心胸和智慧。真诚的接纳人才,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并为之效力。

在现代社会里,物质条件已经不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最重要的条件,一流人才更看重的是当权者的德行和对人才价值的高度认同和重用。人才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最重要的是当权者能不能宽容和尊重人才,只有真诚的接纳人才,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人才应该有的才能。

当然,任用人才,德才兼备是不二之选。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求全求美,世无几个可用人才。用人所长,避人之短,方显当权者的大智慧。

——全文结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