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特产切饼(爷孙三代75年深耕客家糕饼业)
兴宁市罗岗镇罗中村土寨下片早在20世纪中期就是兴宁传统糕饼的主要产地。在此土生土长的兴宁市贵和兴糕饼厂里,曾贵香爷孙三代发扬客家人勤劳务实的品质,敢于拼搏、灵活抓住市场变化,75年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守正创新,将传统糕饼业做强做大,不但守住了原来市场,产品还远销珠三角地区,让在外游子也能品尝到家乡到好味道。
精益求精 打下品牌基础
今年57岁的曾宪强是兴宁市贵和兴糕饼厂的第二代传人。据他讲述,罗中村土寨下片是有名的糕饼产地,以前有十几家糕饼作坊。1947年,他的父亲曾贵香开始从事糕饼制作,并摘取他名字的“贵”字,加上“和气生财、兴旺发达”的寓意,建立了贵和兴糕饼厂。
那个时候物质比较匮乏,一般老百姓平常吃不起糕饼,糕饼品种也不多。曾贵香会根据节日需求做些应节的食品,如过年的花豆、白鸽蛋,中秋节的客家切饼、油饼,用来帮补家用。在那个车马不通的年代,做好的糕饼全靠脚走肩挑走街串户去销售。为了能够卖出尽多的糕饼,曾贵香挑着担子远到罗浮、黄陂等临近乡镇去销售。
中秋前是糕饼销售最旺的时候,他经常天还没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来,晚上还要加班做月饼。罗岗镇到黄陂镇,必须经过一段名为“梯子岭”的崎岖山路。
体力上的消耗自不必说,最怕的是回来路上遇上盗匪。这时候,曾贵香只能自认倒霉,乖乖按照盗匪要求,把自己辛苦挣的钱悉数交出。但这样的艰难并没有将曾贵香打垮。为了营生,他靠着客家人吃苦隐忍的品质坚持了下来,还把自己糕饼的名号一步步打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候没有机器,没有半成品的原材料,所有用料都必须自己从最初的原料开始制作,曾宪强三兄弟自小就跟在父亲身边打下手、刨冬瓜皮、碾粉、过筛、拌料、包装等,通过他们亲身参与的成百上千次实践,体会到对原料品质的把控,各种原料的严格配比、制作时间的精准,最终都会形成糕饼“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区别,也将对品质精益求精的精神刻在他们的骨子里。
洞察市场 实现大浪淘沙
初中毕业后,曾宪强子承父业正式以做糕饼为生。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百业兴旺,传统糕饼行业却受到冷落,不但没有做大,还受西式糕点的冲击,成了“夕阳产业”。
看着昔日同行在其他行业做得风生水起,曾宪强也想过放弃。但养家糊口的重担又使得他不敢随便转换行业。
既不能转行,那就只能深耕熟悉的糕饼业,寻求突破点。曾宪强首先想到的是找寻新市场。他一个人坐车到城里做市场调查。令他惊喜的是,兴宁南部的糕饼市场还存在较大缺口,他还细心地发现南部顾客与北部顾客口味偏好存在不同。回来后他立即调整自己产品的口味,生产适合南部顾客的产品,扩大了自己的市场。
一些同行看着曾宪强开拓了南部市场,亦步亦趋地跟着进军南部市场,还打起了价格战。有人劝曾宪强用次一点的原料降低成本,压低价格。曾宪强想到父亲当年耳提面命叮嘱自己对品质的要求:“要挑选比较软的糯米,炒出来才能膨胀,制成的切饼才有弹性口感更好;刚炒的糯米火气大,必须彻底晾凉后去碾粉才能生产出口感上佳的切饼……”
父亲辛苦打下的招牌可不能砸在自己手里了,他坚决不肯降低要求。真金不怕火炼,曾宪强对品质的严格把控最终让他在激烈的市场中化危为机,站稳了脚跟。
守正创新 勇立行业潮头
通过多年打拼,曾宪强的糕饼厂逐渐步入正轨。他那几个跟着糕饼厂长大的孩子,也纷纷对糕饼厂提出自己的建议:尝试新包装、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制作新兴的广式、潮式月饼……
特别是在2000年,人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糕饼转向吃精不吃多的需求,曾宪强在兴宁率先推出500克和300克小分量包装的切饼、花豆等,争取了更多“体验式”的顾客,又一次率先抢占了市场。
2010年,在外创业的曾文杰、曾俊杰两兄弟决定回乡继承父亲的糕饼“衣钵”。两兄弟的新思维给老厂带来了新风气,重新选址建设1200多平方米、集仓储、生产、包装为一体的现代化糕饼公司,用机器逐步代替人工,解决人工成本高、品质不一的问题,办理SC生产许可证等实现进商城、超市销售,适应新兴市场的变化。
在创新的路上,曾宪强父子也走过一些弯路。为适应市场变化研制的广式、潮式月饼在飞速的物流网中迅速淘汰。“人家想吃直接买原产地的,物流很快运过来了”曾文杰说。
在火速淘汰广式、潮式月饼的同时,曾宪强父子也敏锐地嗅到了暗藏的传统客家糕饼的商机。将传统糕饼种类增加到30多种,延长产品保质期。独到的眼光让他们抓住了这几年返璞归真的消费流,在稳住兴宁市场的同时,也将产品卖到了梅州兄弟县区,甚至卖到了珠三角,让在外游子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谈及几十年如何在糕饼业中大浪淘沙、勇立潮头,曾宪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身边的铁勺饼给笔者举了个例子:“用大米和花生作为原料的铁勺饼,我们精挑细选大米和花生品种,用料十足,才能这么酥脆香;另外我们新推出韭菜铁勺饼,也是看得到韭菜吃得出韭香的,很多厂家也跟着我们推出了同一产品,却为了好看加了色素,时间一长,顾客还是会回来选择我们这些最本真最健康的产品。”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简单纯粹的态度演绎了三代人75年深耕传统糕饼业精神。或许这也是让千千万万客家人一吃客家传统糕饼,就勾起对家乡的美好回忆的秘诀之一。
【全媒体记者】陈泽铭
【通讯员】钟思婷
【作者】 陈泽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