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邳县在邳城多少年(下邳沂水泗水及下邳大城考证)
下邳沂水泗水及下邳大城考证
邳州市岔河镇人民政府 解汝祥
摘 要:邳州,古称徐州、下邳、淮阳军、邳县,等等。《竹书纪年》记载战国时期下邳城是之前的徐州城,出土文物佐证该记载。《水经注》记载下邳有三城,并详细记载下邳大城和下邳中城地理历史信息,明确记载下邳大城位于沂水和泗水交汇处,下邳中城位于沂水和小沂水分流处。因此,考证邳州古沂水和古泗水河道,确认下邳大城位置,对挖掘徐州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下邳 沂水 泗水 下邳大城 考证
江苏省邳州市,现为徐州市下辖县级市,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古称徐州、下邳、下邳郡、下邳国、淮阳军,等等。
《三家注史记·卷三十三》载:“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索隐】……又《纪年》云:‘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迁于薛,故名曰徐州。’”[]《竹书纪年》是记载下邳最早文献,明确记载下邳之前名字是“徐州”。刘邦平定天下,汉初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后置东海郡,地属徐州刺史,下邳为其县;东汉明帝置下邳国,后置下邳郡;汉末下邳为徐州牧、徐州刺史部驻地;曹魏时期下邳大城也是徐州牧和徐州刺史部所在地;西晋时复置下邳国,为徐州刺史部;358年六月,徐州刺史荀羡把下邳行政中心迁徙到岠山东南;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下邳郡废,改为邳州。
确定古下邳,必须考证下邳县故城位于何处。几乎所有古籍都记载下邳县位于“沂泗之会处”,那么确定邳州古沂水河道与古泗水河道就能确定下邳县故城位置。
国内现存著名地理典籍是《水经》,北魏时期郦道元为其作注,是为《水经注》。《水经注》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它补充了《水经》不足,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本文主要以《水经》和《水经注》有关沂水和泗水的记载为依据逐一展开考证。
正确解读《水经》和《水经注》必须分清二者成书年代及该时间段下邳城迁徙情况。
《水经》作者历来说法不一。《隋书·经籍志》载:“《水经》三卷郭璞注。”《旧唐书·经籍志》改郭璞“注”为“撰”。而《新唐书·艺文志》称为桑钦撰。《四库全书总目纲要》称:“观其《涪水》条中,称广汉已为广魏,则决非汉时;《钟水》条中,称晋宁仍曰魏宁,则未及晋代。推文寻句,大概三国时。”《水经注》刻本中有“汉桑君长撰,后魏郦道元注。”据此可以确定《水经》作者为桑君长,其生活年代应在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假使《水经》作者是郭璞(276年—324年),根据《水经注》记载,下邳小城迁于东晋荀羡(322年—359年)和郗昙主政下邳时。郭璞离世时荀羡只有2岁,则《水经》记载的“下邳县”只能是三国时期下邳县,不会是荀羡所治“下邳小城”。
《水经注·泗水》注解了下邳三城历史信息,却仅注解“下邳县”(下邳大城、下邳县故城)地理信息;而《水经注·沂水》注解的仅是“良成县”地理历史信息,并没有注解“下邳县”信息。这是正确解读《水经注》的关键。
一、下邳古沂水河道考证《分篇水经注·沂水》载:“又东,过襄贲县东,屈从县南西流。又屈南过郯县西。……又南过良成县西。又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春秋左传曰:‘晋侯会吴子于良,吴子辞水道不可以行,晋乃还’是也。地理志曰:‘良成,王莽更名承翰矣。’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迳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建安二年,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文中粗体字为《水经》原文。根据该记载可知,古沂水在襄贲县南向西流,然后流经郯县西,又往南流,经良成县西,最后流过下邳县西,注入泗水。
考证古沂水河道,首先要明确襄贲县在哪里,其次要确定郯县西指的是哪些地方,再次要明确良成县地理位置,最后确定下邳县西。
(一)襄贲县的确定。襄贲县即今兰陵县长城镇,该镇树有“襄贲古县”标志碑。因此,古沂水在兰陵县长城镇区南向西流是确定无疑的。
通过实地调查,长城镇区南只有一条东西走向古河道,当地人称之为“沙河”、“运粮河”。该河道东起长城镇西林村东北邳苍分洪道西偏泓,老河口在318省道西偏泓大桥南约100米处,1958年西偏泓在该处改道向南流。而邳苍分洪道西偏泓上游现称武河,其源头在郯城县李庄镇王沙沟村北沂河“江风口分洪闸”,即历史上沂河在江风口分洪闸处被人为封堵,沂河被改名为武河。
郯城、兰陵、罗庄等县区有民谚,“开了江风口,水漫兰山走。淹了二郎庙,捎带四大哨。”意思是沂河在江风口被冲开,河水会把下游的兰山淹没;并且能淹没东哨、西哨、南哨和北哨等村,也能淹没二郎庙。根据民谚分析,江风口应为“江封口”,证明该处沂水是在《水经注》成书后某一时期被改道了,而在此处“筑堤封江”。民谚中兰山是唐代兰山县治所在地,表明该地在唐代就有古河流经。
沂水在长城镇东官庄南、西林西与燕子河交汇后西流,绕经长城镇“公林”东南后再向西流,过长城镇动植物检疫站南,向西偏北流向沙园北,该检疫站南现有东西走向排水沟即是沂水故道。
(二)郯县西的确定。沂水故道在长城镇沙园和西王庄间河形明显。沙园位于长城镇区西南,西王庄在沙园东北方向。该处地表明显低于南北两端,夏秋多雨季节依然为排水通道。该处地表下沙层深厚,因郯城、兰陵、邳州境内仅沂河有大量河沙,证明该河道应是沂水故道。
沂水经沙园西北,在李宅西与东泇河东支汇为一水,南流经户庄东南,在界坊西北与汶河交汇,进入邳州市北界。
沂水无论新、老河道都不流经郯城县城,其河道在郯城县北部约30千米刘道口转向西南,而长城镇南沂水故道在郯县故城西北约30千米处。因郯县故城在今郯城县城区北部,则沂水“过郯县西”只能是“过郯县辖区西”,而不是郯县城西。现长城镇西南沙园、李宅、界坊等村1947年前属郯城县辖区,这就明确了沂水流经“郯县西”的范围界定。
自西林东北沂河改道处至界坊北苏鲁交界处,沂水大致为东西走向,河道长约12千米。
(三)下邳县北确定。沂水与汶河交汇后进入邳州市四户镇“西大道口”村北,西南流向“大墩子遗址”。大道口汇聚了沂水、汶河和东泇河诸水,是邳州境内“四口”(大道口、泇口、徐塘口、直河口)中最北水口,该处至大墩子遗址沂水河道为东西走向,长约2千米,与《水经注》记载的“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吻合。沂水在西道口北现有数十亩低洼地,称“江汪湖”,是四户(湖)镇“四湖”之一。
大墩子遗址是江苏文明发源地之一,为北辛文化遗址。遗址北约300米有一面积近20亩小墩子,小墩子东约500米有一水塘,当地村民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在此取沙,挖出古船及其他文物,证明该处就是沂水故道。
沂水在大墩子遗址西北与北来的宋沟汇为一条河道,转向南流至凤凰庄,两河交汇处现有河闸遗址。
沂水在凤凰庄北原有东西向古石桥一座,地方志记载为“康济桥”,今河道改道西流,古桥已被水泥道路占用。其南约500米有凤凰庄西滩遗址,该遗址为大汶口文化遗存,为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康济桥南有一亩见方水塘,为村民建房取土所挖,地表土层厚不足一米,之下为河沙,多年前有村民在此挖出古船、石斧、铁斧、鹿角等文物。
沂水在凤凰庄向西南流,经岗子村委会东,南下约300米,转向西南流。经小岗子西南,至宋家北转向西流,此处有楚墩流来汶河分支汇入,现有河闸遗址。沂水在石兰村东分为两支:南流河道为宋沟,西流河道为沂水,沂水在良璧西北与西泇河交汇。
(四)良成县的确定。《后汉书·李贤注》载:“良成,县名,属东海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北。”[]李贤考证良成县在唐代下邳县北部,与《水经注》记载的良成县在下邳县北部一致。
良成县即岔河镇良璧。沂水自长城镇南至梁王城遗址之间,良璧是唯一有古城遗址的村落,良璧村名发音“良邳”,该村是邳州地名有“良”和“邳”唯一千年古村。良璧村北古河民间称运粮河、沙河,民国前该河北有天齐庙,南有兴化寺。该地流传“先有河南兴化寺,后有河北大天齐”,意思是兴化寺(院)建造时间早于天齐庙。《邳志补·卷二十一》记载天齐庙建于元初,兴化院建于金时(1201年)。
(五)小沂水河道确定。据笔者实地勘察,小沂水是一条独立河道,其在邳州境内大墩子遗址至石兰河段与沂水共用。狭义小沂水就是宋沟,小沂水上游来自兰陵县“东泇河”,东泇河在兰陵县龙沂庄南即兰陵汽车站一带分为两支,西支向南流经“晒米城前”,西南流至三合,与汶河、西泇河(阳明河)交汇,兰陵县境内称该河为“运米河”。小沂水在芦楼北分支,流经赵河湾、朱邑、小湖子、良璧东,南下与西泇河交汇。
东泇河东支流向芙蓉山,在该山西侧南流(现河道在芙蓉山东侧南流),经官桥、河湾,在李宅与沂水交汇后南流,现称“老东泇河”,邳州境内称汶河。
《邳志补·卷六》19页载:“东泇名汶,又名文(汶、文音之转),本与艾同源(前志沿齐乘谓出其山。非),至兰山塔子山下分流。今故道久堙,复自狮子山龙尾庄发源,流入枯渎至三合村,有阳明河水来注,遂为今之泇河。……自城北四十五里大道口入境,南绕沙滩庄,历九宫桥,迳四户圩东,又南过高板桥,西流抵楚墩桥,又南过羊墩桥,又南微西至岔河圩东,右会小泥河入西泇。小泥河亦自兰山来,经四户圩西、大良壁东,介两泇间,南至岔河合两泇。府志谓小泥河即鱼沟水、岔河即三合村,按《齐乘》所云,鱼沟、三合似在鲁境,府志恐非。”文中的兰山指的是清代兰山县(临沂),塔子山在兰陵汽车站南。
《邳志补》记载小泥河“泥”方言发音为“沂”,比对良璧村西是西泇河、村东是宋沟、再东2千米是汶河(东泇河),宋沟是介于东西泇河之间唯一河流,则宋沟就是小泥河,该河与《水经注》记载的“小沂水”在良成县东一致。
良璧位于沂水和小沂水分流处,从而确定良璧是《水经注》记载的良成县。
(六)良成县至下邳县沂水河道走向。沂水在良璧西北与西泇河交汇,南流约2千米分为两支,西流一支即沂水。该河流经季林北、东范墩东南、小石庄东南,西南流向黄楼村“红旗电站”,在270省道运女河大桥一带与北来的运女河交汇,之后的沂水河道即“新运女河”,西南流往江沟。良璧村西向南流的河道即西泇河,该河道流至良璧东南与宋沟交汇。
江沟南古河道即沂水,沂水又名“江”,江沟是沂水即“江水”最好注脚。红旗电站所处位置称“三江口”,其东之江源于西泇河(乌龙江);东北之“江”就是沂水(黄龙江);北来之“江”为“运女河”。
邳州北部村民称该河为沙河、运粮河,与兰陵县长城镇村民称呼该河名称一致,证明是同一河道。
古沂水经五圣堂西北转向南流,当地民谚“三江口紧靠五圣堂”。该处河道上建有五圣堂大桥,沂水南下至梁王城遗址西北交汇于中运河。
270省道运女河大桥至梁王城遗址西北河道长约10千米,该河道是邳州境内现存最完好的沂水河道。良璧到梁王城遗址河道为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5千米,两地直线距离约13千米。
《说文解字》载:“沂水出东海费县东,西入泗,从水,斤声。”吕忱的《字林》也有相同记载。该记载佐证沂水入泗之前河道由东向西流,最终入于南北走向的泗水。
(七)沂水南入于泗位置确定。沂水河道在梁王城遗址西北交汇于中运河,则邳州梁王城遗址中运河河道就是古泗水河道,沂水和泗水交汇处在梁王城遗址西北。
沂水自郯城县江风口分洪闸到邳州梁王城遗址西北长约80千米,其中邳州境内长约25千米。
根据《水经注》有关记载可以明确如下事实:沂水自襄贲县至下邳县大致是东北——西南流向;良成县在襄贲县西南方位;下邳县在良成县西南方位。
沂水流经下邳养育了无数原始先民,邳州境内已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全部分布在该河两岸。包括大墩子遗址、凤凰庄西滩遗址、良璧古文化遗址、梁王城遗址和刘林遗址。
兰陵县沂河流域古文化遗址有东高尧遗址、后杨官庄遗址、大城子遗址、南吴庄遗址、小湖子遗址等,还有沂水西侧枣庄市台儿庄区陡沟遗址。
可以说,没有古沂水,就没有邳州西北古人类聚居区。反之,没有古人类文化遗址,其附近不会有古河道。
根据文献记载确定沂水被称为“江”。《尚书·禹贡》载:“淮、沂其乂,蒙、羽其艺。”证明大禹治理过淮水和沂水,而大禹治水范围是“四渎之间”,即“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之间”没有体现大禹治理过的沂水,而沂水是东部大型河流,表明“东为江”之“江”就是沂水。
二、下邳泗水河道考证(一)泗水在下邳县位置考证。《分篇水经注·泗水》载:“(泗水)又东南过下邳县西。”[]从该记载可以确定泗水流经下邳县西。上文分析了《水经》记载的下邳县位于沂水和泗水交汇处,而沂水在梁王城遗址西北汇入中运河,则必须考证该处中运河古河道是不是古泗水。
《明史·志·第十七》载:“峄,府东南。元峄州,属益都路。洪武二年降为县,属济宁府,后来属。东南有柱子山,旧名葛峄山,氶水流其下。又北有君山,一名抱犊山,西泇水所出,东南流至三合村,有东泇水自沂水来会焉。又南合武河,彭、氶诸水注于泗,谓之泇口。”[]该地理志明确西泇水、东泇水、武河、彭水、氶水注入泗水。而邳州与峄县接壤处古河道是伊家河老河道,该河为鲁西南地质断裂带,河道南现属邳州市燕子埠镇和车辐山镇辖区,南部地势高,水向北流。北属枣庄市峄城区和台儿庄区辖区,原来的氶水由北向南流至台儿庄城区西南注入伊家河。
清光绪《峄县志·卷五·山川下·六十页》记载:“至运河南岸之水皆北流济漕,而要以伊河为宗。”该记载伊河俗称伊家河。而《明史》记载的彭水就是邳州市车辐山镇境内的引线河(明代车辐山镇属峄县辖区)。光绪《峄县志·卷五·山川下·六十一页》记载:“彭河亦微湖支流也,俗名引线河,去城九十里。自荆山桥西流过汴塘,又东流一小河自西南来注之,又东流入邳州境。”该引线河在车辐山镇岳台东注入中运河,入口在梁王城遗址东南约3千米处。
西泇、东泇和武河皆汇入泇河,泇河在泇口注入泗水,泇口在梁王城遗址东南约5千米。梁王城遗址西侧古河道上游来自台儿庄,下游流向泇口。其上游诸水“注于泗”,下游诸水也“注于泗”,则梁王城遗址西侧古河必然是泗水。
具体考证如下。
(二)下邳古泗水考证。1.古泗水在戴庄镇梁王城遗址西。《分篇水经注·泗水》载:“泗水历县,迳葛峄山东,即奚仲所迁邳峄者也。泗水又东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从该记载可以确定泗水贯穿下邳县,流经葛峄山东(东南),再向东南流经下邳县故城西,则下邳县故城西泗水来源于西北方向。泗水向东南流与沂水交汇,上文论证沂水在梁王城遗址西北与中运河交汇,则该处中运河古河道就是泗水。
2.下邳县泗水河道考证。通过实地勘察,“下邳县故城”西侧泗水老河道上游在铜山区利国镇马山村北,即微山县韩庄镇伊家河分水闸处。
泗水河道大致与伊家河一致,不同之处是泗水河道在张山子镇毛官庄北1千米处向东南流,而伊家河是向东流。泗水口至此长约6千米。东南流古河称行龙河,其河道东南流经武宅子,再到张山子镇政府东北约500米处转向东。再向东流约3千米至耿山子南,再向东约2千米为小单庄,河道至该村东,目前尚有河水;再向东南,经单庄东、阚庄、后城西村“月牙桥”,东南流向侯塘。侯塘就是汉代傅阳县故城,傅阳城就是春秋时期的偪阳城,偪阳故城遗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城为曹操东击徐州与陶谦初战之城。泗水在侯塘穿村而过向东北流,通过龙河故道,经涧头集西北流向颜大桥,该处河道依然存在。
古泗水在颜大桥处与伊家河河道交汇后向东北流,经刘庄、郝楼南,过新河涯,东南流经顿西与伊家河交汇。交汇后向东南过曹楼南,经太平桥东、河上庄,东流与伊家河一致。由河上庄村名可知,该村坐落于“古河之上”,该古河就是泗水。
颜大桥至曹楼北大桥距离约7.5千米,曹楼大桥东距台儿庄区南闸村距离约7.5千米。古泗水过南闸村流向车辐山镇黄楼村西,转向南流,在黄楼遗址转向东南,经梁王城,流向梁王城遗址南。
古泗水在梁王城遗址西南与沂水交汇,二水合流后东南流往泇口,在大王庙西南与不牢河交汇,东南流至徐塘口,向东流经吴闸、水杉御景、东方帝景城,至东方运动公园,至此泗水河道依然存在。泗水经泰和家园至庐山路与银杏大道交叉分两支:一支东南流,该河道是康熙年间开挖的运河,现称六保河;主河道在银杏大道北侧东流,至东方名郡东南,过250省道后北流。该处有建秋河,邳州地方志记载建秋河是明万历年间的运河。
泗水在桃园耶稣教堂北转向东流,经高新区圩北、陆营、四王等村,在张圈东流向龙池,当地人称该河为“漕河”。泗水在龙池东北转向南流,该河现称“山河”。泗水南下至窑湾镇区后南流,过皂河口,在皂河镇区东北处有睢水汇入,南流后再向东流,经古宿预城南。
《分篇水经注·泗水》载:“又有桐水,出西北东海容丘县,东南至下邳入泗。泗水东南迳下相县故城东,……泗水又东南得睢水口,泗水又迳宿预城之西,又迳其城南……今城在泗水之中也。”[]对照《后汉书》,桐水即祠水。祠水即台儿庄区境内茅茨河,茅茨河在梁王城遗址西北的黄楼附近汇入泗水。下相县故城在邳州市高新区桃园和蒋庄,徐州博物馆和邳州博物馆目前正在蒋庄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睢水口在骆马湖西侧,宿预故城在骆马湖西南湖区,郦道元记载该城淹没在泗水中。
根据《分篇水经注·泗水》可以明确以下事实:泗水来自下邳县城(北魏时期下邳县故城)西北,经下邳县城后向东南流经武原城,再东南流经下相城北,在下相城东向南流,经睢水口后流到宿预城西和城南。则下邳县故城在葛峄山东南、武原城在下邳县故城东南、下相故城在武原城东南、睢水口在下相故城东南、汉代宿预故城在睢水口东南。
需要明确的是,泗水过武原城后向东南流,之所以在徐塘口向东流而不向南流,是因为邳州市内地形特征是四周高、东南低,且邳州西部没有南北流向古河道。邳州城区所在运河镇及其东南的新河镇是邳州境内最低洼地区,其地面高程约20米,而邳州南部的议塘镇地面高程约23米、土山镇地面高程约25米,则邳州北部客水只能在徐塘口向东南流。而邳州西南水系是由西南向东北流,汇流到猫儿窝之后再流向骆马湖。
傅阳城——下邳大城——武原城——下相故城——睢水口——宿预故城构成古泗水下邳段河道,泗水自伊家河分水闸至睢水口长约130千米。
微山湖至邳州梁王城古河道在历史记载中可窥一斑。清·高晋《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九》第56-1b页载:“道禀称会勘得伊家河,旧有水沟行迹,宽一二丈,深一二尺不等,遂沿河往东南,履勘相度形势及入运处所,其河身段落自韩庄以西,旧有河形之伊家河,开起至江南之梁旺城入运,计程六十九里。”邳州原属江南省,梁旺城即指戴庄镇梁王城遗址。由此可见,伊家河是在旧有河道基础上开掘的,开挖前古河道就是泗水。
三、下邳县故城考证《分篇水经注·泗水》载:“泗水又东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故东海属县也。应劭曰:奚仲自薛徙居之,故曰下邳也。汉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都之。后乃县焉,……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四碑。南门谓之白门,魏武擒陈宫于此处矣。中城吕布所守也。小城,晋中兴北中郎将荀羡、郗昙所治也。……县为沂、泗之会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迳其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南迳刚亭城,又南,至下邳入泗,谓之武原水口也。”[]
从该段记载可以看出:“泗水历县”应理解为泗水经过下邳县,并贯穿下邳县境,且其河道位于葛峄山东(东南)。奚仲所迁之城在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马庄村“晒米城遗址”,其西北约5千米有葛峄山,该区域两汉时期属下邳县。
郦道元记载良成县为下邳中城,证明中城不在大城里,而是一座独立城池。“城有三重”应解读为“下邳城有三座且重名”,即北魏时期下邳县境内曾经有三座城都称“下邳城”,并不是一座城有三重城区,城外之城是为“廓”。其中大城位于沂、泗交汇处,汉初为楚王韩信王都,三国时为陈宫所守。即大城建造年代早于韩信为楚王之年的汉高祖五年正月,且该城至三国时依然存在。中城即良成,中城为“吕布所守也”,中城即“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之城,即下邳中城建造年代早于公元前530年。小城是东晋荀羡和郗昙所迁治之城,即小城建造时间晚于荀羡移镇下邳的永和八年(352年)。
东晋戴延之《宋武北征记》记载下邳城凡三重,大城周十二里半,中城周四里,小城周二里许。对比梁王城遗址,其城市规模符合该“下邳大城”记载,而良璧古城遗址也符合“下邳中城”记载。“下邳三城”之大城、中城、小城区别在于:一是城市规模不同;二是建城年代不同。
考证下邳大城,我们可以从《水经注》记载中逐一考证,具体考证如下。
(一)葛峄山。奚仲所迁之地为“邳峄”,而非“邳邑”。峄就是古峄县一带,峄县因葛峄山在其东而得名,峄在葛峄山西北,邳在葛峄山东南。由此可知,葛峄山是奚仲封地核心区标志。
《明史·志·第十七》记载峄县“东南有柱子山,旧名葛峄山”,因此,峄县葛峄山才是《水经注》记载的葛峄山。葛峄山在今峄县故城东南15里天柱山村。
《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迁于薛。”该记载表明,公元前339年,下邳由薛国之邳邑迁徙而来,而邳邑在台儿庄区泥沟镇“晒米城遗址”。应劭考证“邳在薛,徙此,故曰下邳。”[]该记载表明,“邳邑原来在薛国境内,迁徙到这里,所以叫下邳。”古代地理方位“北为上,南为下。”梁王城遗址在晒米城遗址东南约26千米,故称为“下邳”。
(二)武原水。《邳志补卷六·山川》20页载:“至《水经注》之武原水,以形势揆之,当即西泇,因经武原城西,故以名尔。若《方舆纪要》谓泇口即古柤口、《一统志》谓泇水即柤水。恐非。”该记载确定武原水就是西泇河。
《齐乘校释》载:“泇水,音加,俗作去声读。泇水有二:东泇出沂州西北其山,南流至卞庄站,东分一支入芙蓉湖,溉田数千顷。湖在沂州东南芙蓉山下,香粳锺亩,古称‘琅琊之稻’即此;西泇出峄州东北抱犊山,东南流至三合村,与东泇合,南贯四湖,溉田倍芙蓉。又南合武河,入于泗,谓之泇口。”[]由该段记载可以确定泇口为泇河入泗水之处。
康熙版《峄县志·山川》载:“西泇水:出县东北抱犊山,东南流至三合村,与东泇合,南贯四湖,溉田数千顷。又南合武河,入于泗,谓之泇口。淮、泗舟楫通焉。”该记载明确泇口是西泇水汇入泗水的地方。
乾隆版《邳州志·河渠》14页载:“西泇水出峄县之抱犊山,东南流至三合村,与东泇水合,又有鱼沟水亦合于此,故名三合。南贯四湖,又南合武河入于泗,谓之泇口。”邳州地方志也明确记载泇口就是西泇河汇入泗水之地。
乾隆版《江南通志·山川》载:“营河在邳州北百里,出自沂州抱犊崮,经黄石山、泇口考究泉入运河。”因邳州境内流经黄石山、泇口,且发源于抱犊崮的河道只有西泇河,因此,营河就是西泇河。
咸丰版《邳州志·卷四》6页载:“营河,一名引河,一名汶河。《淮安府志》曰在州(谓旧州)北百里,自沂州抱犊崮流经泇沟考究泉入武河。今武河已淤,营河入运南流。邬志曰在州西(谓今城),自抱犊崮经兰、峄入州境,径黄石山西流,由泇口考究泉入运。此水本入武,今武水改徙艾山东,西南流,而引自入运也……按‘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此《水经注》本文。其上流艾山河、燕子河、营河,并皆入武,以会于泇,当曰故道。武水实径艾山之西,西南流,既会泇水。转而东南抵旧城西,复西南行,乃至于乾沟。今下流既湮,上流又改,旧迹全非。而丁志乃谓今武河即东泇,引河即西泇。参据诸书,东泇与武所出异源,既难强合。惟西泇与营同出抱犊山,而《淮安府志》分列二水:营在州北百里,泇在州北百五十里,且营河下明有流经泇沟之文,而泇河下又云流入营河,则武、营二水并非东西二泇明矣。皆由水经‘南合武水,谓之泇水’之文辞,未分析时势殊异,难可目识,仅据图志参考,而辨其大略如此。”该记载表明西泇河与营河实为同一河道,修志人明确“武水实径艾山之西,西南流,既会泇水”。该河道是西泇河改道前武水老河道,经铁富镇大墩村西南黄湖,西南流,一支流向牧猪河,一支流向岔河圩东北与武原水交汇,称为泇水。而所谓“(武水)转而东南抵旧城西,复西南行,乃至于乾沟。今下流既湮,上流又改,旧迹全非”记载,与邳州“葛峄山”一样,不过是后人附会罢了。对比《江南通志·山川》有关记载,“泇沟考究泉”应为“泇口考究泉”。
从《水经注》有关记载可以看出,武原水与武水交汇后河道称为泇水,则泇水起始点是“武原水和武水终止点”,而泇水终于泇口。武原水与武水交汇处在岔河地涵一带,交汇后河道称“泇河”。泇河西南流约13千米到泇口。岔河镇区的泇河,就是《水经注》记载的泇水,该河是岔河流往泇口唯一河道,并在泇口西南入于中运河。可见,泇水“又南至下邳入泗”的下邳指的是“下邳县辖区”,而非下邳城。
(三)武水。武水发源于泰山郡南武阳县冠石山,冠石山现名柱子山,该山在费县马庄镇西北。武水向东北流,经费县故城南,东南流向临沂市区东南,入于沂水。
《分篇水经注·沂水》载:“有治水注之,水出泰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治水所出。’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武水出焉。’盖水异名也。……故世俗谓此水为小沂水。”[]武水在临沂市区东南入于沂水,至罗庄区黄山镇文曲山西北从沂水分出,俗语“北涑水,南武水”,其实,此处武水并非涑水下游,而是沂水支流。武水西南流经兰陵县层山镇大城子南,大城子是后汉武阳县治所在地,武阳即“武水之阳”,该城位于武水之北。武水西南流向邳州市邹庄镇红圈村,经孟桥、邹庄、铁富镇汤庄,西南流入米滩湖。武水在大墩村东南转向西流,流向岔河东北与泇河交汇。
(四)陂南。良璧在元明时期村名为良陂。《邳志补·卷五》14页载:“良壁,按兴化院碑‘壁’作‘陂’。据《齐乘》言:两泇之旁皆十三陂遗迹,则作‘陂’为正,因旧志作壁,姑仍之。”该记载表明良璧村名在元代是良陂。
《齐乘校释》载:“《元和志》云承县界有陂十三所,皆贞观以来修立以灌田者。今沂、峄二州,仰泇、承二水灌田,青、徐水利莫与为匹,皆十三陂之遗迹也。”[]该记载表明十三陂遗迹在唐代承县的承水、泇河两岸。“陂”有水边高地之义,邳州西北有十数个带“墩”字的古村,民间称“一溜十八墩”,十八墩在唐宋时期属于“承县界”,应为十三陂遗址,而良璧为十三陂最南古村。因此,“陂南”是指良璧南,武原水、小沂水与武水交汇处恰好在良璧东南约5千米。
(五)武原城。咸丰版《邳州志·卷十九》2页载:“武原城去今城十五里,汉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晋宋因之。……东魏武定八年复寘武原郡,后周郡县俱废。《水经注》‘武原水出武原县西北,迳其城西’,今基址犹存。”咸丰年间邳州城在今邳城镇,泇口镇在其城西十五里,修志时武原城“基址犹存”。
乾隆《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九·徐州府》26页载:“武原故城,在邳州西北,汉置县。……东魏武定八年兼置武原郡。隋开皇初,郡废。十一年,改县曰良城,属下邳郡。唐初属邳州,贞观元年省。章怀太子曰:武原故城在下邳县北。旧志在今州西北八十里泇口社,亦名良城。”该记载表明武原故城就在泇口,该地也是隋开皇十一年后良城县所在地。
《宋史·卷三百六十四》载:“(十年)八月,世忠围淮阳,金人来救,世忠迎击于泇口镇,败之。”[]邳州在北宋时改称淮阳军,该记载表明早在北宋时泇口已是古镇。而元明时期泇口为运河交通最繁忙古镇之一,素有“金泇口银窑湾”之美誉。
(六)徐庙山。徐庙山即戴庄镇倚宿村北的徐山,该山上有四块巨石垒成的石室,郦道元记载为徐人祭祀徐偃王的“徐庙”。
《后汉书·卷八十五》载:“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武原县在两汉时期属彭城郡,故说彭城武原县。武原县东山就是现在的徐山,徐山脚下村落为倚宿,“宿”音“徐”。1996年徐山北麓云台山古墓出土有古墓砖,上有“武原圯圩贾氏”等铭文,证明“倚宿”本名“圯圩”。而圯上纳履发生地“圯桥”在徐山西2千米的小沂水上,圯圩应是“圯地徐州”之意。徐山在梁王城遗址东约10千米,与《水经注》记载“县东有徐庙山”完全吻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和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孔令远等专家学者确定梁王城遗址是春秋时期徐国王城,因古代地名避讳,徐山下的徐州不可能再称徐州,只能改称圯圩。
因此,戴庄镇徐山就是《水经注》记载的徐庙山。
(七)泇水。《分篇水经注·泗水》载:“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武原水与武水在良璧东南交汇,始称泇水。
咸丰版《邳州志·卷四》6页载:“东泇河出费县之箕山,南流入芙蓉湖,至三合村而与西泇会(按一统志谓泇河即柤水。恐非是。)”该记载表明《一统志》注明泇河就是柤(读音:茶)水,而修志人却否定该记载。
泇河在黄石山和明山之间穿过,也称岔河。“分”“山”为“岔”,与“柤”读音一致。《清史稿·卷五十八·志三十三》载:“邳州冲,……北:艾山、石埠山。西北:黄石山。运河自峄错入,迳泇口,岔河东北注入。至徐塘口合徐川河水,又南合沂水,入宿迁。”[]岔河现在是镇名,其镇区唯一南北河道就是泇河,因此,岔河就是泇河。而该处的“沂水”是指改道后的明清时期沂水。
根据《水经注》泇水记载可知,狭义武原水不出武原水与武水交汇处,广义武原水不出武原水口,即泇口古镇以南不再有武原水、泇水。
(八)刚亭城。刚亭城位于戴庄镇林庄村二组,现有古城遗址,该城在梁王城遗址东南约5.5千米处。其西依泇河,北有刚亭河。刚亭河现称刚河,为古沂水分支,从官湖镇北向西流,经邳城镇北,西至林庄村入泇河。刚河又称“龙凤崖河”,现被邳苍分洪道东堰阻断。
(九)武原水口。综合上文,武原水口是武原水入于泗水处,就是泇口(柤口)。武原水口为有武原县时该河称谓,泇口是武原县废除后称谓。该地是周灵王九年(公元前563年)“柤会盟”所在地。
(十)武原水“又南至下邳入泗”释疑。郦道元(约466—527年)生活年代武原县已被撤除,武原城一带属下邳县。东魏时武原郡为武定八年(550年)分下邳设置,此时郦道元已去世23年。因此,郦道元记载“武原水口”为下邳属地,此处所指下邳非下邳城,而是北魏下邳县辖区,且其注解武原县是“武原故县”,如同其注解下邳县故城地理信息一样,明显考证的是“故县为沂泗之会也”,却写为“县为沂泗之会也”。
以上列举所有《水经注》记载下邳县山川信息南界不过武原县。因此,三国前下邳县辖区在泇口以北。
四、根据出土文物可以确定戴庄镇李圩村附近是下邳城所在地(一)“邳台古于戈”证明戴庄镇李圩村附近有下邳城。上世纪九十年代,戴庄镇李圩村一古墓出土一件战国青铜戈(见附图:“丕台古于戈”),该戈现收藏在农户家中。其铭文是:丕台古于。其中“台”指“下邑”,“于”通“徐”。该青铜戈铭文应解读为:丕下邑古徐州城。该铭文证明战国时期下邳城在李圩村一带,下邳城就是古徐州城。
(二)邳伯夏子罍的出土佐证邳邑在峄县辖区。
1951年山东省峄县境内出土战国早期“邳伯夏子罍”,现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内,为其镇馆之宝。
邳伯夏子罍铭文为“隹(唯)正月初吉丁亥,不白(邳伯)夏子自乍(作)¨(尊)罍,用¨¨¨(祈眉寿)无强(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根据乾隆版《邳州志》有关邳邑故城在葛峄山东南约4千米记载,推定泥沟镇晒米城遗址为奚仲封丕峄之地。自葛峄山到梁王城遗址区域应属邳伯辖区,而汉代下邳县辖区大致在晒米城遗址至梁王城遗址一带,即三国之前的下邳县在今枣庄市台儿庄区。
五、有关文献记载佐证古徐州城靠近泗水(一)《后汉书》相关记载。《后汉书·卷七十三》载:“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193年,曹操东击陶谦,攻打了傅阳城,傅阳城在台儿庄区张山子镇东南,位于梁王城遗址西北。
(二)《三国志·裴松之注》相关记载。《三国志·裴松之注·卷一》载:“(初平四年)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是岁,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间遂有江东。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琊,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该记载显示曹操第一次攻打陶谦是193年秋天,至194年春天返回。第二次攻打徐州时间是194年夏,打下襄贲县并有“所残戮”。
《三国志·裴松之注·卷七》载:“英雄记曰:布水陆东下,军到下邳西四十里。”[]该记载表明下邳西有东西走向古河道,且能行船运兵、运粮。而吕梁山泗水“悬涛漰渀,是为泗险,孔子所谓鱼鳖不能游也”,该处泗水显然不能让吕布大军“水陆东下”。必须排除该段泗水。
《三国志·裴松之注·卷八》载:“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琊、东海诸县。”[]该记载显示193年曹操攻打陶谦,“至彭城大战”,导致“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后,曹操“以粮少引军还”。194年第二次东征徐州。
《三国志·裴松之注·卷十》载:“前讨徐州,威罚实行。【《曹瞒传》云: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该记载表明曹操第一次攻打徐州,在彭城间“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陶谦退守武原,“太祖不得进”。
结合《后汉书·卷七十三》,确定曹操第一次东征徐州屠戮傅阳城,造成“泗水为之不流”,时间是193年冬天,泗水不流主要原因是泗水结冰。次要原因则是自京师遭董卓之乱,流民多依附徐州泗水沿岸。“是时,徐州百姓殷实,谷米封瞻,流民多归之。”曹操因缺少军粮,屠杀大量流民,造成尸体众多。陶谦大军退守武原城,证明武原城一带是“谦退守郯”主战场。武原城北自古就有大湖,曹操大军至此,必遭受腹背夹击。曹操攻打不下武原城,曹军因缺少粮草,于194年春退回鄄城。194年夏,曹操二次东征徐州,其屠城几县皆与泗水无关。取虑、睢陵、夏丘三县在睢水上,襄贲在沂水上。“泗水为之不流”表述的只是屠城傅阳的后果。
因此,傅阳至武原之间必有泗水相通,梁王城位于傅阳和武原之间,则梁王城附近也有泗水。傅阳到梁王城之间泗水河道大致为东西走向,与吕布攻打下邳“水陆东下”记载相符,也和《水经注》记载下邳泗水一致。
(三)《吕氏春秋》相关记载。《吕氏春秋》载:“泗上为徐州,鲁也。”表明徐州城在泗水北岸,属鲁国。梁王城遗址所在徐州城南有泗水,再南约2千米310国道所在古官道曾是苏鲁分界线,其北属鲁地,与《吕氏春秋》记载相符。
(四)《尔雅》相关记载。《尔雅》载:“济东曰徐州。”表明徐州在济水东岸,而泗水是济水别称。《水经注·泗水》载:“济在湖陆西而左注泗,泗济合流,故地记或言济入泗,泗亦言入济,互受通称。”[]泗水大致由北向南流,古徐州在泗水以东,与该记载相符。
梁王城遗址西南为泗水和沂水交汇处,城西和城北有沂水河道,城南有泗水河道,与文献记载徐州城地理特征一致。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经省、市、县三级考古部门对戴庄镇九女墩遗址和梁王城遗址考古发掘,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林留根教授考证梁王城遗址是春秋时期的徐国王城所在地,徐国王城就是《竹书纪年》记载的徐州城。
综上所述,梁王城遗址西南古河道来自微山湖东下的古泗水,其城北河道来自兰陵县长城镇区南沂水,与《水经注》下邳泗水、沂水河道记载相吻合。
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文献记载以及现有山川信息彼此印证邳州梁王城遗址是《水经注》记载的下邳大城,该遗址也是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徐州城所在地。
本文发表于《淮海文博》第三辑,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