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背后的痛苦(多数人信奉的教条)
一、
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情绪,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认知。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意识到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但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在什么地方。
正如《道德经》之中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不知道自己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一个人在情绪意识和欲望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一些极其自私的错误想法,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揣测一定事物的对错,甚至将自己的偏见当成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
而带着错误的方式去审视问题,最后自然只能带来错误的结果。
所以人最关键的地方不是在问题本身,而是在自己审视问题的态度和情绪之中。
《关尹子》之中有一句话说:无恃尔所谓利害是非。尔所谓利害是非者,果得利害是非之乎?圣人方且不识不知,而况于尔。
意思就是说:别斤斤计较利害是非,你的利害是非真的是你的利害是非吗?圣人尚且都不能认识,何况你这样的普通人呢。
大多数人所遵从和推举的信念和教条,相对于客观世界来说只是一个滑稽的“偏见”。
但是当一个人认识不到这个“偏见”的存在时,就会错误地将这个偏见当成正确的至理,但从来没有回头想过:自己认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吗?自己潜意识之中存在的那个标准就一定是客观的标准吗?
《易经》之中有一卦叫“随卦”,所谓“随卦”就是随从、追随的意思,追随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是追随正道,追随当下环境所属的人与事。
在与人相处的状态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而在矛盾产生的时候,能够摒弃个人偏见,遵循中正的原则,一切从善而行之,适时进退,以大局为重,才会有好的结果。
正如“随卦”之中所说:元亨利贞,无咎,就是指这样的状态非常吉利,没有灾难。
阖闾春秋时代吴国的君主,他用孙武、伍员为自己的大将,曾经打败了楚国,创造了非常雄伟的战绩。
而孙武就对他说:“出兵应该以义为号召,才能师出有名,当初因为楚王无道,我们才能打败他,现在应该找到太子建的儿子,把他立为国君,让他主持楚国的宗庙社稷,这样楚国安定了,也感念吴国恩德,世世代代进贡,你虽然赦免了楚国,实际上也得到了楚国,这是两全其美的一个方法。”
而阖闾却贪图彻底灭楚的利益,因为野心的膨胀,所以不听孙武的话。
不久之后,楚国的大臣申包胥到齐国之后,在朝廷之上痛哭,请求秦朝援助,后来终于求来救兵,打败了吴国。
二、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说:有过不知者蔽,明而不返者惑。
意思就是说:有过错而不能自知的人一定会受到蒙蔽,沉迷于某种嗜好而不知改正的人就会产生迷惑。
曾经有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太阳月亮虽然是明亮的,但是一旦被云雾遮住之后,也是看不见的。
这就如同人的心智,一个人即便内心坦然贤良,但是当物质欲望迷惑了心智之后,这个人的想法也是愚昧糊涂的。
就好像阖闾一样,他并不是没有智慧的人,他既然能够统领三军,那么才智一定高于大多数人,他之所以犯错的根本,就是因为欲望冲昏了头脑。
而对于平常人来说,当意识迷惑住自己的本性之后,自己所奉行的准则究竟对错也会一无所知,如果不能反省自身,以谨慎警醒的心思发现自己的错误,就一定会在昏庸无道,心智迷乱的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人生越是处在关键时刻,越要有放下自身偏见的智慧,认识到偏见,改变自己的偏见,从中正之道中找到自己应该遵守的规则,用符合当下人与事的智慧来遵循正道,这才是应该明白的道理。
就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一样。
在周襄王八年时,晋国发生了动乱,从而不得已地逃到齐国,齐王就把一个美女齐姜嫁给他,齐姜不但美丽,还非常贤惠,这让重耳对她十分痴迷。
由此,重耳过上了七年安逸的生活,这七年磨灭了心智,失去了志向,更想不起来他曾经立下的誓言,他的随从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都十分着急。
在关键时刻多亏他的妻子齐姜贤德,和仆人们一起想办法,将重耳灌醉之后,连席子一起裹起来,把重耳弄了出来。
走了一百多里路的重耳方才酒醒,当醒来之后,重耳还要返回,还是在仆人的劝说下方才醒悟。
后来回到晋国之后重振旗鼓,最终称霸诸侯,他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一个人在人生的关键路口,必须破除被意识和情感迷惑的愚昧心智和自私心理,征求别人的意见,遵循人、事、物的正道,人生才能避免错误并且有所作为。
只有不被偏见的邪恶的思想所蛊惑,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