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人类建造房屋(史前房屋只是用来睡觉的)

住宅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提供一个休憩场所,但绝非仅仅提供休憩空间,除此之外还有门道、厨房、厅堂、储藏室等,有的还有宠物饲养区域,或由三四间功能相同的房屋联通组成套间。

住宅实际上是由多个不同功能房间组成的集合体,住宅多功能化的形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普遍存在各种功能均比较完善的住宅,既有单体式的家庭住宅、也有家族聚居的大型连体住宅。

新石器时代住宅多功能化定型对中国建筑的风格、单体建筑文化和人居关系均有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能在民间住宅设计、建造中找到同样的形制。

远古人类建造房屋(史前房屋只是用来睡觉的)(1)

现代住宅平面设计图

史前住宅形成与发展

中国北方地区自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寻找自然洞穴作为住所,在洞穴中居住既能躲避严寒、又能躲避野兽侵袭,如北京猿人(距今约70万年)居住在周口店的一个山洞里,蓝田猿人(距今约110万年)居住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山洞中,可以说这些洞穴就是原始人最早的居所,仅具有休憩功能。

远古人类建造房屋(史前房屋只是用来睡觉的)(2)

北京猿人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原始人开始模拟动物挖掘洞穴,在土坡、断崖上开挖洞穴进行居住,穴居建筑由此产生,随后发展出半穴居、地面建筑。其中半地穴和地面建筑时期是住宅功能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叉手屋架、木骨泥墙、栽柱暗础、擎檐立柱、榫卯结构等建筑技术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为房屋形制变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与此同时,一些非居住性建筑也得到发展,如窖穴、牲畜圈、壕沟、垣墙等,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也逐步与住宅融合,扩展了住宅的功能。

住宅多功能化的演变与原因

住宅多功能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既有建筑本体某一部位自身演变、也有直接融合其它功能性建筑而形成的。

一、仅有休憩空间的住宅

在仰韶时期以前北方地区建筑多为半地穴式,这些房屋内没有任何设施,仅在室外发现有临时用火形成的灶坑且数量极少,显然与房屋没有必然联系,这表明房屋仅具有休憩的功能。

远古人类建造房屋(史前房屋只是用来睡觉的)(3)

仅有休憩空间的半地穴房屋

这一时期住宅仅具有休憩功能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处于原始阶段,先民食物主要是采集的野果偶尔食用捕猎到的动物,故此不需要长期烧烤食物,没必要在屋内修筑独立的灶坑、火塘;二是生产力不发达,原始人以群居、群体劳动为主,实行野外聚餐故此没必要在屋内进行生产、生活。住宅仅有容身的空间来满足夜间休憩即可。

二、门厅过道与灶坑的产生

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早期的房屋基址多呈“凸”字形,这表明“门厅过道”已经产生。“门厅过道”是在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新石器时代早期在穴居建筑已经有门,仅是一个枝条与茅草编制的盖状物用来遮风挡雨。发展到半地穴式房屋仍然如此,这种门的遮挡作用很弱,在雨大时经常发生雨水倒灌入房的情况,为防止雨水倒灌房门位置逐渐前移、升高,有的还修筑有门槛,故此形成门厅过道使房屋呈现“凸”字形状。

远古人类建造房屋(史前房屋只是用来睡觉的)(4)

灶坑在屋子前半部

除此之外,此时半地穴房屋面积较大,可以为原始人生产与生活提供空间,灶坑移动便移动到房屋内,灶坑最初位于房屋前部或靠前位置,一方面为了方便排烟同时也利于直接加热门口吹入的冷风,由此可见此时灶坑的主要是为屋内供热,炊煮功能次之。如西阴遗址半地穴式长方形房屋灶坑旁边发现泥质红陶钵、夹砂罐等器物,有力的证明此时住宅已经基本产生了生活区域和休憩区域的划分。

三、“前堂后寝”格局出现

仰韶文化中晚期,随着建筑技术提高房屋面积有所扩大,简单的、临时性的灶坑演变为固定的火塘,火塘逐渐移动到房屋中间位置,在火塘遗迹旁边常常发现生产、生活用具,说明火塘主要用于炊煮食物,家庭式的屋内独立饮食习惯正式确立。

因为人们经常在火塘周边活动,所以休憩区域逐步转移到房屋后部或一角,为方便休憩一般使用夯砸、炙烤使地面硬化,或铺置茅草隔垫,有的还设置有土床,住宅“前堂后寝”的格局便出现了。

远古人类建造房屋(史前房屋只是用来睡觉的)(5)

“前堂后寝”格局出现

四、储粮窖穴迁移入住宅内

窖穴是一种专门用于储存物品的建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出现,大多数用于储存粮食,也有储存生产工具或弃置生活垃圾。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大量独立的窖穴,均位于建筑之外,由此可以推知这些窖穴均公共建筑,里面储存的粮食或生产工具也是全氏族共有的公共财产,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每家每户按需所取,不存在偷盗情况。

远古人类建造房屋(史前房屋只是用来睡觉的)(6)

带窖穴的半地穴建筑

但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生产发展迅速,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在龙山文化早期粮食与生产工具逐渐固定为私人用品,偷盗、抢夺现象时有发生,位于住宅之外的窖穴常遭盗窃,这促使窖穴开始向住宅内部转移。如夏县西阴遗址住宅内部普遍发现有袋装储存窖穴存在,有的直接在地下埋入大口瓮​、大口缸,顶部有盖,具有一定的防盗功能。

五、套间、连体住宅出现

套间、连体住宅可以看作是住宅功能化的一个更高级别。从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晚期随着生产力发展,父系氏族社会逐步取代母系氏族社会,家庭之间、部落之间、个人之间贫富差距迅速拉大,这一时期半地穴式、地面式和窑洞式房址同时存在,半地穴式是其中的主流;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房址,其中心位置均精心布置方形火塘,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和食物的丰富。

远古人类建造房屋(史前房屋只是用来睡觉的)(7)

套间房屋遗址

为适应父系家庭的生活,套间、联排房这种住宅形式应运而生。套间大体分为两室和三室两种,如马家窑马厂类型和龙山文化中发现的套间房屋遗址,各室内部之间有门相通,通常一栋建筑只有一门通往室外,是一夫一妻单偶婚的居住方式;联排房则由多个大小形状基本一致的房屋组成、或者由一个长方形大房子分割而成,每间房屋均向外开门且门向一致,属于父系氏族或宗族的居住方式。

住宅多功能化对后世的影响

新石器时代房屋多功能化对后世影响深远。首先,门厅过道的形成不仅有利于遮风挡雨还有助于保护隐私,使住宅内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私人空间,明清宅院中出现的“影壁墙”可以说是巅峰极致之作。随着家庭独立生活成为社会趋势门厅过道的重要性越发重要,衍生出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客人在门厅过道中更衣脱帽以表示对主人的尊敬,臣子在宫殿门道要提前整理衣冠以示对君王的尊敬。

其次,新石器时代中期形成生产生活区位于前部、休憩区域位于房屋后部这一“前堂后室”的建筑格局后,无论是宫殿建筑“前朝后寝”还是民居建筑“前堂后室”均遵循该准则,房屋后部最终成为住宅中主人所住的“上位”,使中国人形成礼让为先、内敛含蓄的民俗传统。

最后,套间和连体房屋发展成凝聚全族精神的建筑物,至今在一些乡村中仍盛行共住一屋的风俗习惯,如客家土楼建筑,这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远古人类建造房屋(史前房屋只是用来睡觉的)(8)

客家土楼建筑

住宅实际上是由多个不同功能房间(空间)组成的集合体,最初仅有休憩功能,到新石器时代随社会发展逐渐多功能化,按时间顺序来看,门厅过道是最先形成的,而固定形式的火塘促使生产生活区域与休憩区域分离,后来为避免私人物品遭到偷窃窖穴移入屋内。最终在新石器中期晚段形成包括门厅过道、生活空间、休憩区域、炊煮区域、储粮窖穴等完整的多功能住宅。

新石器时代房屋多功能化对后世影响深远,门厅过道的形成不仅有利于遮风挡雨还有助于保护隐私,使住宅内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私人空间,房屋后部最终成为住宅中主人所住的“上位”,使中国人形成礼让为先、内敛含蓄的民俗传统。套间和连体房屋发展成凝聚民族精神的建筑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