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哲学(论语散悟)

学而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语的哲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语的哲学(论语散悟)

论语的哲学

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什么是一个问题。简单而言,即学做人以求内外平和而幸福,即学做事以排除万难找到方法而功成名就。这是时下众多励志书、鸡汤文的畅销要旨所在。在具体的实践中,做人和做事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二者其实是一码事,对人即对事,对事即对人。

毫无疑问,做事是需要学习的,那么做人需要学习吗?南怀瑾从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评价人之高低优劣,是不能以知识多寡为裁定标准的。我深以为然。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猝临事机需要决断的时候,一介草民所表现的品格或者气节,与知识分子的所做所为相比较,不相上下。由此来看,就教育而言,其实智育的地位略低于德育教育才是社会发展和谐的正途。

不管是学做人,还是学做事要有所悟得,卓有成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时习”。

“时”,除了简单理解为时间意义上的“按时”、“时常”外,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应该是“具体的情景”,即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技艺,还是陶冶品性,都应该将所“悟”,在具体的情景中不断的温习或者实践。

“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不仅是因为温习可使记忆加深,更重要的是在习得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调整而完善、提升。杨伯峻《论语译注》特别指出了“习”的实习和演习意,深以为然。可以说,此点也是社会上有些人学历不高,读书不多,依然可以功成名就的一个原因。

“说”通悦,从心从兑,兑有实现意。由此可以理解为,悦是一种技艺有所提高,得悟其理后怡然自得的心理满足状态,也是一种所悟其理得到实践验证后的愉悦状态。这种满足感和愉悦感,是枯燥的技艺训练从无到有,一步一步突破瓶颈而登顶的心理因素。

南怀瑾在其《论语别裁》里提到一个现实,也是大家普遍感受到的一个现实,即很少有人能在具体的学习知识和技艺中体会到快乐,反而更多的是痛苦。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并被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学习经验所实证。我想原因和我们的学习目标不够清晰,不够远大,学习动力不是内生,教学形态不够艺术(达不到圆融的状态)是有关系的。只要教之有方,习之有法,能经常体悟到技艺的增长和知识的增进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大概学习就是一件乐事了。道理都懂,但为什么不去学或者学不好是常态呢?意志力,意志力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一种资源。在如何培养学生意志力方面,我们的教育是乏新可陈的,甚至是无能为力的。

初学和初习之悟,还是一种混沌的感性状态,无法使用清晰的言语来表达。但是一旦得到验证,并有足够的自信确知所悟为真理,且能明晰表达的时候,那种欲和人分享,哪怕是欲和人争论的念头就会萦绕于怀。这大概是人存在于世,必须实现自我价值和追寻人生意义的内在需求使然。在这种状态下,“近”处之人已经说无可说,或者说无可信,或者说无可解,或者说已经在某些特定的范围内得到实证,所以无所可乐,必须要到“远”处来考较。如此,则非远处的人不足以语此事、此理、此技了。

“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杨伯峻认同“同门曰朋”的解释,解为“志同道合”的人。就现代社会的情况而言,朋,还可以理解得更加宽泛一点,泛指一切可以值得去分享,交流和切磋的任何人吧,即可以是友人,也可以是陌生人,甚至也可以是敌人。

“不亦乐乎”之乐,较之前句“不亦说乎”之悦,情感浓度和外显方式是不同的。悦,呈现或者强调的是一个人或学或习,有所获所悟后的自得满足感,可与外人道,也可不与外人道。乐,强调的却是反复揣摩所获所悟,决定与人道后,与人分享交流过程中的成就感。二者之别似有好酒在手,自饮其美之满足感和与三五好友共饮之成就感的区别。自饮,不以寂寞为意是内心的丰盈表现,与众人饮,喧嚣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也是内心丰盈的体现。

人不知而不愠。人自知尚且很难,又怎能强求外人一定知我?人不知我,被抵牾,被排斥,乃至被轻视,被埋没是世之常态。被理解,被认可,被欣赏,遍翻史书,也找不出几例来。所以,恼怒、愤恨、抱怨等才是人之常情。由此更见,君子不愠的难能可贵处。不怒始于制怒,归于息怒。能轻易不怒之人,方可渐至诸事心平气和的境界。君子乐道,能为外人道则众乐乐,不足为外人道则独乐乐。但凡为道,则时空自会给道以明证的机会,儒学的发展历史就是明证。

此句作为论语的首句,自有其要义。第一,讲出了学习的方法,即时常温习并应用于实践而考较而不断的完善和提升。第二,讲出了学习的乐趣,在于思索后有所得并能得以分享的满足感、愉悦感和成就感。第三,讲出了学习的目的不是要人知而能名扬天下,而是通过学习来修己之身而成谦谦君子而怡然自得,当然能于他人和社会有补益更好。

就孔子的角度来说,这是孔子反思自身学习过程的经验之谈,是孔子所体悟到的关于学习的具有层进关系的三种心理状态。

就孔门弟子的角度来说,这是入门孔学的总纲性要求:一是要经常温习和实践。一是要不断的在沟通交流中切磋完善和提升(所以,论语的形式大多是对话,以便于讨论,当然这也是当时具体环境中成本最低的和有效的教学方式了)。一是要通过学习,锻造自己为谦谦君子。

就孔学的效用和传播来说,点出了学不好,修为不够,不能成为君子的客观原因,即“不时习,无朋类,带情绪”。

此句还点出了欲“修几为君子”的第一条标准: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所内含的要义应该包含一个“忠”字和“恕”字,忠于自己的所得,而不因有人质疑就更改乃至放弃,恕于大千世界之差异性,恕于自我所得的局限性,恕于造化弄人,时代弄人的思辩性。

以上是对此则的简单体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