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致敬每一位教师(教师节兵团4位教育工作者的故事)

用爱和责任教书育人

——记兵团四位教育工作者的故事

编者按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老师是我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在我们对事物迷茫的时候为我们指引方向;在我们对世界好奇的时候为我们授业解惑;在我们对前途彷徨的时候帮我们树立目标。他们弦歌不辍,默默奉献,在教育的沃野上挥洒辛勤的汗水,为孩子们播撒下希望,点亮梦想。

在第3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兵团教育工作者,了解他们用爱和责任教书育人的故事。

张新芳:“践行兵团精神,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新学期开学,总是张新芳最忙碌的时期。每天伴随着洒向大地的第一缕阳光,她便开始在校园里忙碌,搬运新书,对教室、走廊及校园区域进行消毒,闲暇之余提前查阅资料备课,为新学期做准备。

教师节致敬每一位教师(教师节兵团4位教育工作者的故事)(1)

张新芳在备课。

2014年,张新芳从甘肃老家来到兵团三师四十五团第一小学,身处陌生的环境,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饮食不适应……但对生活乐观向上的她,凭借那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积极适应陌生环境,很快她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2015年,她接手了三年级的数学,班里有个叫盛子轩的小男生,总是沉默寡言,虽然平时很努力,但成绩却不理想。张新芳便找他谈心谈话,了解他思想动态,细心开导,鼓励他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她还利用周末时间辅导盛子轩学习,在她的耐心指导下,盛子轩逐渐变得自信乐观了起来,求知欲愈加强烈。

盛子轩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内初班,今年,他又从众多中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了内高班,直到现在,盛子轩依旧会经常给张新芳打电话谈心问候。

盛子轩说:“遇到张老师这么好的老师,是我的幸运。”

从事教育事业以来,张新芳始终以大漠胡杨精神教书育人,传承兵团精神,用真情来教化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兵团精神的孕育下茁壮成长。

从业十余载,一路走来,张新芳曾获得兵团、师市、团镇“优秀特岗教师”“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张新芳还入选2022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名单。

“我以教师工作为荣,虽然辛苦,但看到自己的学生成绩不断提高,考上心仪的初高中时,内心就会无比的幸福和满足。”面对荣誉,张新芳显得很平静,“我将始终践行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扎根基层教育沃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杨莉)

张春:“学生就是我在团场扎根的动力”

“学生就是我在团场扎根的动力,我要一直在这里干下去。”提起学生,张春满脸都是骄傲和自豪。

今年50岁的张春是六师一〇三团学校的一名化学教师,扎根团场教育27年,她始终着眼于学生全面、个性、健康发展,以教促学,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

教师节致敬每一位教师(教师节兵团4位教育工作者的故事)(2)

张春在辅导学生。

2010年,张春辅导的学生参加兵团化学竞赛,获得一等奖。令她没想到的是,获奖归来的学生专门给她写了一封信:“张老师,我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离不开您的辛勤付出,您辛苦了,我们都非常喜欢您……”

张春十分感动,她暗下决心,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来。张春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兵团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团场,在一线教学岗一干就是27年。

“最难忘的就是学生曾经对我说:‘张老师,我以后也要当一名像您这样的老师。’当听到孩子们这样说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非常自豪和骄傲的。”张春说。

多年来,张春始终走在课堂教学创新探索的路上。她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资源为课堂增添活力。她带领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分子原子模型,自制原子结构模型演示原子核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利用胶囊药板开展微型探究实验;用粽叶带领学生探究盐的性质;用洁厕灵和厨房清洁剂创设情境教学……张春利用“接地气”的原创微课,带着学生们感受化学的魅力。她制作的《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及反应后溶质成分的图像分析》《对洁厕灵的探究》等多节微课新颖有趣,引导学生创新,解决重点难题,在2017-2020年兵团微课评比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2021年,在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大赛中获得“省级优课”。

从业多年,张春也接到了其他学校抛来的橄榄枝,但她一如既往地选择留下,“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我也离不开这片热土,是这里培养了我,我也要为师市、团场培养更多的人才。”张春说。(蒲子璇)

李勇:怀揣匠心育人才

2010年,自踏上职业教育"三尺讲台"那一刻起,李勇就把人生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他把自己的事业看得无比神圣。

教师节致敬每一位教师(教师节兵团4位教育工作者的故事)(3)

工作中的李勇。

李勇,现任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学管科科长,曾多次荣获校“优秀党员”“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在工作中,他严格遵守教师道德规范,学校安排的任务,按时高效地完成;创新建立健全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奖惩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信任,并获得校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

李勇坚信“树德比树志”更重要,“树人比树智”更突出。从运动会、拔河比赛、主题班会、植树节,到素质拓展、普法宣传等活动,都成为了他与孩子们交流、沟通的主阵地,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学生们不断尝试,增强学生们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良好的班风。

2016年的一天晚上,一名学生在休息时因为呕吐呛咳导致窒息,李勇和值班老师发现后及时送到医院抢救,由于学生家长在甘肃一时半会赶不过来,他帮忙垫付了1万元医药费,并在医院陪护学生直到学生家长赶回。12年来,李勇陪学生就诊、自掏腰包给困难学生垫付医药费的情况不计其数。无数个双休日和节假日,李勇都在学校和学生们一起度过,学生们都亲切地喊他“勇爸爸”。

在李勇眼中,学生没有所谓的“差生”,只要合理正确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型人才。

曾有一个学生上课不听讲,纪律散漫,带教老师多次与他谈话,还是无济于事。经过李勇的多次沟通开导后,这个学生开始认真学习技能知识,毕业后,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在2013年至2016年负责实训培训管理期间,他带领学生参加2013年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职组数控车床技能大赛,获得大赛三等奖;2015年,带队参加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四个三等奖、一个二等奖;2015年7月,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赛,获三等奖;2016年共带队组织参加了车工、计算机数据恢复、工业CAD、酒店管理、模特、果蔬嫁接等15个项目的自治区技能比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优秀奖1项,工业CAD项目获得国赛三等奖,实现了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上的突破。李勇带领学生取得的这些成绩不但给学校争光添彩,更让学生们找到了自信,实现了梦想。

从事职业教育12载,李勇一直秉承“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的教育理念,立足本职,尽职尽责,以自己涓涓的耐心流水,努力浇灌职业教育这片热土。(十三师新星市融媒中心供稿)

黎应杰:用青春浇灌边疆花朵

每天一大早,十四师皮山农场中学小学部的教师黎应杰早早就来到了办公室,现在距离他上午的第一节课还有两个小时。虽然已经和数学课打了11年的交道,但是每次上课前,他依然像第一次上课时那样认真准备,然后怀着崇敬和初心走上他心中神圣的讲台。

教师节致敬每一位教师(教师节兵团4位教育工作者的故事)(4)

黎应杰正在给学生上数学课。王平平 摄

六年级(5)班的数学老师刘慈云是黎应杰的“徒弟”,刚来皮山农场三年。皮山农场中学一直以来有着青蓝结对传统,当时在小学部有着8年教龄的黎应杰就成了刘慈云的“师傅”。“黎师傅”每天带着“刘徒弟”穿梭在办公室和课堂,下了课两个人就回到办公室探讨教学交流经验。没有教学任务的时候,黎应杰也会带着刘慈云去打球,讲台上两人是师徒,生活中两人是朋友。

教师节致敬每一位教师(教师节兵团4位教育工作者的故事)(5)

黎应杰与刘慈云正在进行教学探讨。王平平 摄

刘慈云说:“我大学毕业就来到了皮山农场,刚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黎老师帮了我很多。通过黎老师帮扶,我的教学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挫折和苦难常在,然而来自学生的努力和家长的认可是对老师最大的鼓励,也是黎应杰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教师节致敬每一位教师(教师节兵团4位教育工作者的故事)(6)

黎应杰在办公室为前来问询的学生答疑解惑。王平平 摄

黎应杰说:“在这11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从事数学教学。近三年一直带的是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很努力,家长也很支持,每当看到学生拿到那一张张内初班的通知书的时候,真心替学生感到高兴,我也会更加努力教好每一届学生。”

下午,在六年级(一)班的课堂上,黎应杰又开始了孜孜不倦的授业解惑,这是他第三次带六年级学生。2021年黎应杰所带的毕业班取得了内初班上线率百分百的好成绩,黎应杰还获得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创新奖。对黎应杰来说,荣誉和奖励如过眼云烟,教室里孩子们一声声亲切的“刘老师”和那平凡却神圣的三尺讲台才是他的“奋斗场”。

在皮山农场中学这片大花园里,像黎应杰一样的园丁们依然精神奕奕,用青春热血浇灌着边疆的花朵。(胡杨网 黄璐璐、王平平、韩少志)

教师节致敬每一位教师(教师节兵团4位教育工作者的故事)(7)

更多兵团新闻,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兵团发布”

教师节致敬每一位教师(教师节兵团4位教育工作者的故事)(8)

更多兵团新闻,请扫码关注:哔哩哔哩账号“兵团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