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从小到大的经历(钱三强的大连襟和妻姐的爱情故事)
说起科学伉俪的爱情故事,被称为“中国居里夫妇”的钱三强和何泽慧的爱情,被很多人所熟知。
但今天要说的是另一对科学伉俪的故事。
不过,这对伉俪跟钱三强和何泽慧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就是钱三强的大连襟(姐妹丈夫的互称)和妻姐(妻子的姐姐)。
他们也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伉俪之一。
他们的爱情故事,同样真挚感人。
钱三强的大连襟,名叫葛庭燧。
葛庭燧不仅曾是杨振宁的老师,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物理学金属内耗领域的世界级大师,曾获得TMS最高奖梅尔奖,名字被写进物理学词典。
钱三强的妻姐,也就是何泽慧的大姐,名叫何怡贞,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主要做光谱学方面的研究。
他们的爱情,得从一场男学生倒追女老师的师生恋开始讲起。
01
葛庭燧本是山东蓬莱出身的农家小子,幼年丧父,靠大哥葛庭烜供养读书。14岁时,考取了京师大学堂的预科(北京大学的前身)。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由于患肺结核,大三时休学两年,1935年重返清华园。
1938年,成功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研究院读研究生。
就是在燕京大学读研究生期间,葛庭燧遇到了一个漂亮又有气质的知性女老师。
这个女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了他很大的引导,更重要的是,这个女老师让年仅25岁的青年小伙葛庭燧情窦初开。
用他的话说就是:“我真真切切地体验到“情感”的伟大和动人了!!”
这个女老师,就是刚从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回来的何怡贞。
说起何怡贞,不得不简单提一下她的家庭背景。
她的父亲是革命党人何澄,后经商,家境殷实,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网师园,曾是她家的私家花园,外祖母王谢长达曾创办了振华女校,舅舅姨母均是海归博士。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何怡贞,所表现出来的大家闺秀的一举一动,自然是农民出身的葛庭燧所倾慕的,自然也就产生了超出师生关系的情愫。
但,刚开始,也许两人都不知道,这份情缘竟然能够让两人的爱情维系了整整59年!
学术上比翼双飞,生活上相濡以沫!
让两人和他们的妹夫和妹妹钱三强和何泽慧一样,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伉俪之一。
但实际上,他们的爱情不仅不是很顺利,还差点夭折。
1939年,也就是在葛庭燧读研究生的第二年,何怡贞离开北平回了苏州老家。也就是在这一年,葛庭燧的情感经历了希望、热恋、失恋到绝望。
这从他这一年写的四封情书中就可以看出来。
02第一封信是在何怡贞离开北平第二天,葛庭燧写给何怡贞的。
这封信主要回忆了他和何怡贞相处的一些点滴。
“月色依然是那样地皎洁,清风依旧是沁人的襟胸,但我却那样地感觉怅惘寂寞,忽忽地若有所失!这里处处都曾印过我们的足迹,现在却是景物依然,而‘人面不知何处去’了。”
“哎,我再也没有机会去按那沙沙的铃声了!我再也不能从那‘呀的一声门开了’之中,看到那一张使我喜欢、使我爱恋的脸了!!
“这真的要使我闷得窒息了!”
“往事好像电影一幕一幕地重映着,你的一举一动,一谈一笑,都纤微无疑地浮上我的心头!你那天真的微笑,你那热情的眼泪,你那诚挚的心情,以至于你对于我的爱怜、抚慰、甜蜜、给予,都牢牢地印上我的脑海,深深地渗入我的心田,永不磨灭!!啊,我真真地体验到了“情感”的伟大和动人了!”
只可惜,这一切美好,都随着何怡贞的离开变成了回忆。
“也只有甜蜜的回忆,足足能稍稍地慰藉我寂寞的心情。”
面对这份不寻常的爱情,年轻的葛庭燧虽然内心炽烈,但是却不敢确定老师是否会接受这份感情。
所以,在信中提到“感情”二字的时候,特意用了双引号(“”),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一份关乎师生又超出师生情谊的情感,既有对老师的尊敬,也有对爱情的渴望。
但在内心深处,他还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冲破一切枷锁,获得这份美好的爱情。
“我愿我能勇敢些,勇敢地担负起这人生的重担,排除这当前的万难......愿你常常能记起和关照我,这个可怜而又孤独的孩子!!”
这是7月份,葛庭燧写给在苏州的何怡贞的信。
如果说这封信是葛庭燧向何怡贞表明心迹,那么,接下来他在8月份连续三天写的信,就可以说有点“相思难熬了”。
03
他在八月二十日写的信中这样写到:
“已经有12天之久没有收到你的来信了!这几天我盼信盼得很不安!不知你的来信在路上遗失了还是你因为忙而没有写信。有时候我心血来潮,更担心你或许身体不太好;或许有什么意外的事——真令我不敢想下去了。”
最后,他还引用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何怡贞的思念。
旦暮已凄凉,离人远思忙,夏衣临晓薄,秋影入帘长。前事风随扇,归心燕在梁,殷勤寄牛女,河汉正相忙。
在葛庭燧看来,对你的这份情谊,我已经表明了,愿不愿意接受,我不会强求,我相信你有处理这份感情的能力。
何怡贞这边是怎么想的呢?
从她回信的速度上就可以看出那时她的态度:犹豫不决。
葛庭燧在她离开的第二天(7月3日)就写信给她了,而她在7月21日才回信,这封信在8月7日才到葛庭燧手中。而这封信之后,一直到八月二十几号,何怡贞一直也没给葛庭燧写信。
其中她在回21日回的这封信中说:
“整天在小楼上偷安的我,不时在良心上起一种微波。按理:有欲必有思,有思必有言。说到就得做到,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简单。”
从这段委婉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何怡贞当时在苏州老家并不忙,写信的时间自然是有的,但就是不想写。
为什么不想写?明显是对这份感情的委婉拒绝。
曾在一篇文章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说女人有以下5种反应,代表她在委婉地拒绝你,其中第二条说的是:回复你的信息很慢,甚至不回复。
暂时赋闲在家的何怡贞,回信慢且稀,绝不是因为忙没有时间写信,而是 委婉拒绝。
只是看着葛庭燧一封接一封、热烈而真挚的情书,要不回一封吧,良心上觉得特别过意不去,所以才会有“在良心上起一种微波”。
要回信吧,又不知道说什么。很矛盾!
所以,何怡贞给葛庭燧写回信,很显然是出于良心上的不安,而不是感情上的回应。
至于何怡贞为什么拒绝葛庭燧,何怡贞在后来的回忆中说,家里人认为葛庭燧只是个穷学生。
民国虽然是自由平等与传统封建相互交织的年代,但是门第观念还是残留在人们的观念里,尤其是在男女婚配上。
何怡贞家是大户人家,不仅家境殷实,而且是书香门第。葛庭燧则是农民的儿子,上学全都是靠大哥扶持。
况且,何怡贞又是何家的长女,她的婚姻自然是要经过长辈家族同意的。
虽然是留过洋的人,但是在婚姻大事方面,何怡贞依然做不到我行我素。
04
门第自然是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客观因素,不过从两人后来的通信中看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葛庭燧在8月22日的信中提到一个人:“雷先生”。
他在信中说:“你什么时候去菲大呢?雷先生是否已从柏林回国?愿你们一切顺遂,幸福愉快!”
这位“雷先生”指的是,当时正在追求何怡贞的雷姓男子,当时还在德国柏林留学。
关于雷先生,经过推测,很大程度上是何怡贞告诉他的。也许经过思虑,何怡贞决定告诉他有关雷先生的事,以便让葛庭燧早点死心。
事实证明,葛庭燧在得知雷先生的事后,果然有些死心了,这从他对何怡贞的称呼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第一封信的称呼是“怡贞先生”,第二封信改为了“怡贞”,第三封第四封信又改回了“怡贞先生”。
从称呼的更改上,可以看出葛庭燧的情感波澜:先是把何怡贞当老师,后面当恋人,在得知何怡贞还有个“雷先生”的时候,他又将何怡贞当作老师。
但是,在这起起落落、来回跌宕的情感漩涡里,葛庭燧并没有年轻人的沉沦和盲目,更多的是自省。
他在第三封信中说,
“我深深地感觉到,我是在做着“损人不利己”的事!我不应该拿“人总是人”这句话来掩饰我自己的错误懦弱!......自讨烦恼,令人烦恼,这是多么不智的事!如果我再不振作些,我不单对不住你,对不住我自己,而真是等于‘自欺自弃’了!我以前是拿整副精神来爱别人,以后应当拿整副的精神来爱我自己,来自强自重;斩断一切的情思痴念,担负起时代的儿女在大时代中所应负的使命!”
谁的青春没有埋葬过爱情!
这是由赵薇导演,赵又廷、杨子姗、韩庚、江疏影主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的一句经典台词。
是啊,青春年少,谁还没有点爱情呢。
但青春里的感情,爱对了人叫爱情,爱错了人就只能叫青春。
也许在年轻的葛庭燧看来,他和老师何怡贞注定只能成为师生,永远不可能越过这条线。
他在第四封信中,感情的东西,对比前面几封信,明显减少了不少。更多的他只跟何怡贞说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一年后的计划。
他自认为是“很听话而又很有志气的孩子”,希望老师好好抚慰他、培植他。既然做不成恋人,那就继续做师生,希望老师给予关照。带有些许撒娇的味道。
科学家的情书,是不是比想象中可爱!
如果没有后来两人在学术上的指导和探讨,也许这段感情就这样无疾而终,注定只能叫青春了。
但通过这四封信,葛庭燧既向老师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也得知老师对这份感情的拒绝,更值得学习的是,他不仅没有因为被拒绝而沉沦,而是讲精力都集中到了学业上,从而有了与老师交流和齐头并进的机会,为他们后来的婚恋,起了关键作用。
所以说,这四封情书很重要。
05
缘分有时就是很奇妙的东西,本以为从此各自天涯的两个人,却在兜兜转转中又回到了原点。
一年后,即1940年,何怡贞到东吴大学任教。
葛庭燧则在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位于昆明的西南大学任教。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人经常互通书信,也许刚开始是以师生的关系讨论学术问题,但随着通信的频繁,两人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
他在给何怡贞父母的信中这样说道:
“晚(辈)自北平来昆后与令媛鱼雁常通,双方更有进一步了解,深觉彼此无论在精神上、学问上、事业上均有结合之必要。”
“盖令媛与晚性情既相投,所研究者又系同种科目,而其理想中之事业又系统一性质。更有进者,令媛与晚均系坦率天真不失赤子之心,且忠实诚挚相敬互爱,彼此均深为对方之真情所“感动,故愿共甘苦同荣辱,白手偕老生死不渝也。”
从这段描述中可看出,两人在这一年多的书信来往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被对方的真诚所感动,尤其是在何怡贞这方面。
要知道,刚开始何怡贞是拒绝的,但终究还是被葛庭燧真挚而热烈的情感所感动,最终将两人的师生情,升华成了爱情。
1941年6月,葛庭燧辞去了西南大学教员的工作,几经辗转到了上海,于7月7日在上海九江路清华同学会,与何怡贞举行了婚礼。
这个时间离他们相识刚好过去两年多。也就是说,他们在相识两年多后就结婚了。
按照时间推算,两人正式确定关系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谈一年多的恋爱就结婚,也算是闪婚了吧。
他们结婚的时候,中国正值抗日战争,整个中国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但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吗:战争年代的爱情才叫爱情。
因为珍贵,才更加彼此珍惜,爱情也就变得更加坚不可摧,至死不渝。
的确如此,葛庭燧和何怡贞自结婚后,一路从上海到美国,从美国到北京,再从北京到沈阳,最后又从沈阳到合肥;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漩涡,也享受过葛庭燧获得梅尔奖的高光时刻,但两人一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正如葛庭燧在写给岳父母的信中所说:“愿共甘苦同荣辱,白手偕老生死不渝也”,两人一直携手同甘共苦,共进退,直到2000年葛庭燧老先生仙逝,两人阴阳相隔,他们维持了半个多世纪(59年)的爱情才落幕。
原来以为钱三强和何泽慧的爱情够感人的了,却不知他的大连襟葛庭燧和妻姐何怡贞的故事同样更忠贞动人。
不过话说回来,通过这四封83年前的珍贵情书,回望著名爱国物理学家葛庭燧和何怡贞两位老先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爱情,不难发现,他们的爱情之所以能够长久,有几个根本的原因:
一、爱情就是爱情,只关乎感情,不关乎地位、财富等功利的东西。
二、相近的学术研究,相通的话题,齐头并进的成长目标,是爱情的保鲜剂。
三、强求来的叫占有,两情相悦、比翼双飞的的才叫爱情。
这些,也许就是两人能够维持59年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密码吧!
但,俗话说夫妻过日子就像锅碗瓢盆,免不了有碰撞的时候。葛庭燧和何怡贞虽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在家庭生活中,他们也会遇到小摩擦。
他们之间会发生哪些摩擦?
何怡贞像老师又像姐姐一样,宠了葛庭燧一辈子,为何到他80岁时,何怡贞却突然要求他做洗碗、热牛奶、收衣服等家务?
他们之间还有哪些动人的故事?我们后面接着讲,敬请关注。
欢迎关注@杰阅轩,阅读更多的情感故事。#爱情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