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算是抗倭名将吗(抗倭名臣胡宗宪被下狱)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倭寇愈演愈恶劣,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升任浙江总督,总制南直隶、浙、福等地军务,抗击倭寇。

为了抗击东南倭寇之乱,任用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为幕僚;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将军,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战略方针。

具体执行此战略的就是戚继光和俞大猷

胡宗宪算是抗倭名将吗(抗倭名臣胡宗宪被下狱)(1)

胡宪宗作为进士出身的文人,自然懂得,倭寇这么严重,而想要平东南的倭寇,朝中没有背景是不行的。

自胡宪宗任职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以来,整顿军纪,淘汰老弱,奖罚分明,士气也有较大的恢复。

此时,严嵩门下的走狗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前来江南督查沿海军务,胡宪宗也是其督查的目标。

胡宪宗知道不能因为这事而伤了民族大义,再谨慎小心也不为过。为了顺利过关,不改变已经形成的剿灭倭寇的大局,胡宪宗果断的向赵文华行贿。

胡宗宪算是抗倭名将吗(抗倭名臣胡宗宪被下狱)(2)

同样,赵文华自然向他的干爹严嵩举荐了胡宪宗,嘉靖帝也知道胡宪宗此人,并给胡宪宗升职,总督江南剿灭倭寇之事。

在这个背景下,胡宗宪礼贤下士,征召有军事才能的文人,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此二人被人称为胡宗宪手下的“俞龙戚虎”。

几年之间,胡宗宪擒汪直、杀徐海,东南倭寇暂时灭绝。

在平定两浙倭寇之乱时,因为在平倭的具体执行战术上,胡宗宪与俞大猷有些分歧。

嘉靖三十七年,胡宗宪将罪责推向俞大猷,幸好俞大猷的好友陆炳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在官场中有几分薄面,使俞大猷在牢狱中能够免去诸多麻烦。

胡宗宪算是抗倭名将吗(抗倭名臣胡宗宪被下狱)(3)

嘉靖三十八年,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向首辅严嵩之子严世蕃行贿,才使得俞大猷能够出狱。出狱后的俞大猷前往九边重镇大同,首创兵车阵,重创敌军。在这之后,前往广东征战,又前往福建抵御倭寇,再前往广东平定倭寇,之后一直在南方沿海平定倭寇。他

俞大猷后半生都在平定倭寇,继承了胡宗宪的遗志!

戚继光则是在首辅徐阶的得意门生张居正的支持下,来到东南平倭寇立功,被徐渭推荐给胡宗宪。之后,便一直在胡宗宪的领导下,平定倭寇之乱。

隆庆年间,戚继光则北上蓟门练兵,以地域北方的敌人鞑靼。

胡宗宪算是抗倭名将吗(抗倭名臣胡宗宪被下狱)(4)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戚继光受到清算,被调往广东。三年后,被御史弹劾,遭到罢职,同年回乡病逝。

嘉靖晚期,严嵩父子倒台,胡宗宪受到牵连,于嘉靖四十二年被弹劾罢官,于嘉靖四十四年被下狱。

在狱中,胡宗宪写道: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之后,自杀身亡。

明朝一代儒将胡宗宪,在政治的倾轧中死去。

胡宗宪算是抗倭名将吗(抗倭名臣胡宗宪被下狱)(5)

胡宗宪想必当他进入严嵩父子的门下时,就会料到这种结果了。作为纯正的文臣集团的一员,胡宗宪没有去投靠徐阶等清贵文臣集团,而是投靠了臭名远扬的严嵩父子门下,那是为什么呢?

想必,胡宗宪早就看清楚了这些清贵文臣的本来面目,无法给予他巨大的支持,于具体平定倭寇之乱上毫无意义。

忙于斗争、忙于政治、忙于站队,而东南倭寇的局势已经不允许胡宗宪有其他的选择。在当时的时候,最有可能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只有嘉靖和严嵩。

虽然为嘉奖的臣子,但是当你不能进入嘉靖帝眼中的时候,你只能投靠他的眼前红人,比如严嵩父子。

胡宗宪算是抗倭名将吗(抗倭名臣胡宗宪被下狱)(6)

次辅徐阶也不能给予他这莫大的支持,总督江南几省的军务。

更何况,徐阶当时还不是严嵩父子的对手,也只能背后使绊子。

毫无办法的胡宪宗,只能去投靠严嵩。

这样,对江南的平定倭寇之乱,才是有益处的。

这么聪明机敏的胡宗宪,难道会不知道势力庞大的清贵文臣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来清算吗?

或许,胡宪宗的罢职和下狱,都是在其料定范围之内的。

胡宗宪算是抗倭名将吗(抗倭名臣胡宗宪被下狱)(7)

​而在他罢职下狱期间,江南的倭寇之乱并未彻底的平定,需要继任者继往开来。

能继承胡宗宪遗志的只有“俞龙戚虎”。

所以,为了政治,为了保全他们,胡宗宪才与俞大猷翻脸来保护他,形成对立的局面。而戚继光则是徐阶门人张居正举荐的,自然也是清贵文臣集团的人。

这才是,在胡宪宗下狱之后,俞大猷和戚继光没有去救援他的原因。

胡宪宗的遗志,才能继续去完成!

胡宪宗、俞大猷、戚继光则代表了各自的阵营,在艰难求全的路上行进!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