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stem课程(在不断探索中推出真理)

“今天我们来研究关于一个小瓶的故事”11月30日上午,在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初一(2)班的教室里,刘海金老师在给同学们上一节名为“小瓶故事”的课,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综合实践stem课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综合实践stem课程(在不断探索中推出真理)

综合实践stem课程

“今天我们来研究关于一个小瓶的故事”11月30日上午,在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初一(2)班的教室里,刘海金老师在给同学们上一节名为“小瓶故事”的课。

这不是一节语文课,也不是一节单纯的物理课,而是一节以“假说演绎法”为主体,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对学科的STEM课程。首先,刘海金从游泳的生活实例将学生们带入课堂,随后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个西林瓶,让他们对“空瓶在水中的状态”进行探究,并把这一研究过程整理成流程图,为学生明确了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

学生们在他的引导下做了这样一个研究实验:用标有刻度的注射器在小瓶里加入水,定量研究加多少能让小瓶出现沉入水底和悬浮在水中的状态。在亲身实践后,学生们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影响小瓶的沉浮,质量大的会下沉”。

当学生们还沉浸在推出“真理”的成就感中时,刘海金又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背景,给学生们出了一道数学题:“辽宁号的标准排水量为55000吨,假设老师的体重为200斤,那么辽宁号相当于多少位老师的体重之和”,最终结论是相当于55万名老师。“你们想象有这么多老师同时站在水面上,重量足够大,为什么不会沉呢?”

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原来质量大的物体也可以漂浮在水上,这和刚才所得的结论是相背离的。刘海金打开语文课本中《死海不死》那篇文章,帮助学生自主修正假说“物体的密度会影响它的沉浮”,他再次拿出装有等体积橄榄油、甘油和水的三个小瓶同时放进水槽中,给学生演示验证的过程与结果,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的密度才会影响它的沉浮”。下课前,刘海金留给学生们一个任务:用三个小瓶探究蛟龙号沉浮。“让孩子们保持好奇心,在不断试错中学习很重要”,刘海金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是他用“假说演绎法”讲课的目的。

据该校校长徐立军介绍,STEM课学习是基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教育的跨学科教育。教院附中整合了学校“三元全息课程”建设、“多元组合服务多元需求”的授课班级组合、“增效课堂”教学、班级文化建设、科技创新教育、STEM理念下综合学科与学科综合研究、大中小幼贯通培养等研究项目成果,在北京教育学院的专业指导下,参照《课程视野下的STEM学习》,以“全息课堂教学”实践为新的撬动点,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新时代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而有个性的增量和谐发展,完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北青报记者 刘 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