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饮食民俗(中华饮食文化出阁洞房食俗)

出阁食俗

出阁是民间俗语,即姑娘出嫁。当男女双方商定婚期之后,男方便开始布置新房,姑娘便着手筹备、整理嫁妆。嫁妆物品除一般的衣物饰品、日常用具外,有的地方还要在嫁妆中陪上一些食品。不过作为嫁妆的食品,食用价值已不是主要的了,更重要的是人们借食品的某种吉祥寓意,来表达对新婚的美好祝愿和对婚后生活的殷切希望。

按照我国传统思想,结婚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倘若婚后不孕,这对新婚夫妇和家庭来说都是不幸的事,即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各地的婚嫁活动大多包含有“早生子、多生子”的意义,嫁妆中的食品多含此意思。

嫁妆食品的名称后面多带有一个“子”字,诸如瓜子、枣子、豆子、栗子,等等。从婚俗角度看,广义的“子”是指“子女”,而狭义的“子”则仅指“儿子”。过去,民间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意识,婚后不仅要能生育,而且还必须生儿子,只有生了儿子才能“传宗接代”。故选用瓜子、枣子、豆子、栗子等食品,多有祝新人生儿子之意。

中华传统饮食民俗(中华饮食文化出阁洞房食俗)(1)

在我国各地,鸡蛋是嫁妆中常见的一种食品。鸡蛋有的地方也叫鸡子,江浙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子孙桶”,桶中要盛放喜蛋一枚、喜果一包,送到男方家后由主婚太太取出,当地人称此举为“送子”。岭南地区,嫁妆中少不了要放几枚石榴,因石榴多子,用石榴,自然是取其“多子多孙”之意。

女子出阁,民间还有“饿嫁”之俗。贵阳西北苗族,姑娘于嫁前吃完“离娘饭”后,要断食一昼夜,到婚后第二天早晨才能吃饭。凉山彝族,姑娘于出嫁前五日就开始断食,而只以少量糖果充饥,有的新娘到出嫁时,已饿得头昏眼花,浑身无力。清代有一首诗:“翠绕珠围楚楚腰,伴娘扶腋不胜娇。新人底事容消瘦,问道停餐已数朝。”就是这种饿嫁习俗的形象描绘

在许多地方,姑娘出嫁前有吃“别亲饭”、“辞家宴”的习俗。民间娶亲多用轿子,新娘上轿前要行一系列的礼仪,其中也不乏饮食礼仪。在红水河和柳江沿岸一些地方,新娘上轿前要坐在堂屋中间,背朝香火,由一个父母、儿女双全的人把夫家送来的一碗饭端在手上,司仪高颂:“一碗米饭白莲莲,糖在上面肉在间。女家吃了男家饭,代代儿孙中状元。”周围的人答:“好的!有的!”端碗的人轻轻把碗里的一根葱、一只鸡腿、一块红糖拨过一边,给她扒三口饭,她吃三口吐三口(弟妹用裙子接),接着又把一把筷子递给她,她从自己肩上递给后面小辈,自己却不得朝后看,表示永不后顾。

旧时浙江一些地方,新娘上轿前,要换上男方准备的小衫裤,然后立在蒸桶上。女家事先准备好12个红鸡蛋,鱼、肉、糖、盐、炭、鸡肉各两包,还有米三升三合,将这些东西从她上身腰里一一放下去,由脚拿出来,喜娘在旁念念有词:“将来生儿生女如鸡下蛋快。新娘吃过“辞母饭”,还要在嘴留一颗肉圆子,不能下,直到花轿抬到男家时才能吃下。

洞房食俗

婚宴结束之后,新郎、新娘双双入洞房,于是开始了洞房里的一系列礼俗活动。

有的地方洞房之夜要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卺”酒,又称交杯酒,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再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他宾客均坐陪座,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

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新人进入洞房还要兴“食圆礼”。洞房中央摆着一张桌子,新郎、新娘相对坐在桌子两边、这时全福人端上两碗水磨糯米汤圆,两人先吃自己碗里的,然后接着吃对方的、一只只交替着吃,或由全福人夹到新郎、新娘嘴里吃。“食圆”象征夫妇幸福团圆。

在我国台湾一些地区,食圆礼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吃“洞房花烛宴”。洞房中央的四方桌上,早已摆好了六荤、六素十二碗菜,新郎、新娘坐定之后,全福人用筷子把桌上的每样菜一一夹给他们吃。每夹一样菜,全福人都要呼彩头,譬如“食肉圆,万事圆”;“吃了鸡,能起家”;“吃福圆(龙眼),生子生孙中状元”;“食红枣,年年好”;“食芋头,新娘快大肚”。全福人每次呼彩头,新郎、新娘总是象征性地尝一下,而不是为了填饱肚子。

未完待续……

大家都在看

全本《周易全解》整理汇总

全本《文言基础知识》整理汇总

全本《民国名家随笔散文》整理汇总

这里是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