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什么不能抵挡唐朝(从安禄山的发迹史探寻其叛变唐朝的真实原因)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是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其中的“安”指的就是安禄山。《旧唐书》记载:“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师,以卜为业。”可见安禄山本来就是异族血统,甚至安禄山的名字也是之后自己改的,这在素以“海纳百川、包罗万象”而著称的盛唐似乎是普遍现象,倒也不足为奇。不过令人好奇的是,安禄山是怎样从一个无所事事的“偷羊贼”变身为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封疆大吏,又为何在极尽受宠之时选择叛变唐朝,掀起“安史之乱”呢?
身为胡人的安禄山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
一、安禄山因何发迹我们结合安禄山自身的经历以及当时唐朝历史的大背景可以发现,安禄山的发迹既有把握机遇的偶然性因素,也有唐朝社会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必然性因素;既有安禄山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有唐玄宗的喜好等外部因素。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01 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堪称“有勇有谋”
安禄山自幼丧父,后又家道中落,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在世间谋生。生活的不易锻炼了安禄山的适应能力,他能熟练掌握六种语言,依靠自己的能言善辩和见机行事,安禄山当起了为买卖双方协商价格的“牙郎”。与此同时,迫于生计的安禄山还不时干起了偸羊的勾当,成为了一个“偷羊贼”。本来一文不明的小混混安禄山却因为自己的一次被捕而阴差阳错的步入了军营,成为了日后威震天下的人物。
当时的幽州节度使是张守珪,安禄山因为偷羊被官军捉住,押送到张守珪处,正在张守珪准备下令将其处斩的时候,安禄山却语出惊人。《旧唐书》记载:“大夫不欲灭两藩耶?何为打杀禄山!”这一声叫喊像极了韩信即将被处斩时对夏侯婴说的那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张守珪见此人生得白白胖胖且言语不凡,于是便放了他,还命他担任专门缉捕俘虏的官吏。安禄山果然不负众望,只要他出击就一定会按时抓回俘虏,张守珪对安禄山大为赞赏,不仅将其提拔为偏将,还将其收为义子,安禄山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唐朝时期存在的少数民族政权
02 唐朝对武将的“三不选”造就了安禄山的平步青云
如果说安禄山从一文不名的“偷羊贼”到张守珪帐下的偏将靠的是他自己的聪明智慧的话,那么让他更进一步的就要归功于唐朝当时的武将选拔体制了。我们知道一个王朝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都会对武将势力有所提防,这既是保持统治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皇权逐渐加强的大势所趋。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唐玄宗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李林甫对在边疆立下战功的官员十分警惕,担心他们既有文采又有战功,如果发展下去将会对自己的宰相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在此基础上,李林甫建议唐玄宗推出了一套全新的武将选拔体制,而安禄山就是这套体制的最大受益者。这套武将选拔体制总结起来就是“三不选”,即不选文人、不选汉人、不选贵族,既然这三种人都不选那么要选择什么人担任武将呢?自然就是寒门出身的胡人,而安禄山恰巧符合以上的所有条件。加之在平定边患上确实战功卓著,于是安禄山进入了上升的快车道,他先后被任命为平卢兵马使、平卢节度使、御史中丞等要职,成为了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更为重要的是,安禄山得到了接触唐玄宗的机会,这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
令安禄山又敬又怕的李林甫
03 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安禄山成为唐玄宗身边的“红人”
登上更高平台的安禄山并没有停下自己向上攀爬的脚步,他巧言令色、左右逢源,通过李林甫等人在皇帝面前说好话,使得自己在唐玄宗心中好感倍增。安禄山天生肥胖,按照比例换算约有300斤之重,如此庞大的体型非但没有成为他的拖累,反而成为他取悦唐玄宗的“利器”。《新唐书》记载:“晚益肥,腹缓及膝,奋两肩若挽牵者乃能行,作《胡旋舞》帝前,乃疾如风。帝视其腹曰:“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可见虽然安禄山体型肥硕,但却能翩翩起舞、行动如风。本就对歌舞有着浓厚兴趣的唐玄宗见到这样一个能歌善舞又大腹便便的胡人,怎能不满心欢喜?安禄山也是投其所好,在唐玄宗面前表现得俯首帖耳,想尽一切办法讨唐玄宗欢心。
胡旋舞是安禄山的拿手好戏
不仅如此,安禄山还将目光对准了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身上,他毫不顾忌尊严和脸面,竟然认比自己小16岁的杨贵妃为“干妈”,而且每次回到京城都要先行拜见杨贵妃而后再去拜见唐玄宗。唐玄宗颇为不解,于是问安禄山缘由,安禄山自如地答道:“蕃人先母后父。”唐玄宗听后大为欢心。在唐玄宗看来,安禄山是一个“既忠且能”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更加信任安禄山,由此可知安禄山阿谀谄媚的本领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随着安禄山的受宠日盛,他的官职也越做越大、越做越多,直至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唐朝整个东北边境已被安禄山控制在手中。不仅如此,安禄山还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这意味着整个河北道所有官员的任用和升降都由他一人决定,安禄山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为了讨唐玄宗欢心,安禄山甘愿认杨贵妃为“干妈”
二、安禄山为何会叛变唐朝作为唐玄宗身边的“红人”,安禄山可谓受尽恩宠,他也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成为了权倾一时的重臣。按道理来说,如此尊贵的身份、如此奢华的生活应该会让原本落魄的安禄山心满意足才是,可为什么他会选择叛变唐朝、叛变唐玄宗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01 安禄山自视实力强劲,野心膨胀,妄图取唐玄宗而代之
安禄山喜爱美女和金银财宝,十分享受穷奢极欲的生活,已经身为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虽然已经过的是人上人的生活,但他还不满足。自从能有机会经常出入长安城后,安禄山的眼界打开了,他被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婀娜多姿的美女深深吸引,已经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眼看着身边的莺歌燕舞和后宫三千佳丽都被唐玄宗一人所有,而作为臣子的他却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安禄山心中不免产生羡慕之情。更何况自己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靠偷羊为生的胡人,现在的安禄山已经是三个重镇的节度使,除此之外还拥有河北道的用人权,在他制下的军队数量有20万之众,占整个唐朝边防军总数的近一半。拥有如此强劲的实力,加之已经无处安放的欲望和野心,安禄山叛变唐朝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实力的增强,安禄山的野心渐渐膨胀
02 唐玄宗年事已高,安禄山害怕局势生变
安禄山是个聪明人,他敏锐的意识到虽然眼下自己受尽恩宠,但很难长久维持下去,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玄宗年事已高。此时的唐玄宗已年愈七旬,古人云“年过七十古来稀”,虽然现在唐玄宗还身体硬朗,但毕竟敌不过岁月的侵袭,说不定哪一天皇帝驾崩,那自己面临的局势就会瞬间失去掌握。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将大部分心思都用在了讨唐玄宗欢心上,太子自然不会像唐玄宗那样对自己信任有加,如此一来位高权重的自己将如何自处?想到这里安禄山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呢?只有赶在唐玄宗还在世时夺取江山了。在安禄山看来,与其在唐玄宗驾崩后自己面临的困境中挣扎倒不如利用现在自己还受宠的机会豪赌一把,顺便过过当皇帝的瘾。
此时的唐玄宗已是年愈七旬的老人
03 杨国忠在朝中处处掣肘,安禄山不得不反
安禄山在朝中有一个“死对头”,那就是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安禄山和杨国忠其实早有渊源,早在李林甫任宰相时,安禄山任御史大夫,而杨国忠还是较低级别的官员,还曾搀扶着安禄山庞大的身躯上殿觐见。安禄山对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态度截然不同,在安禄山看来,李林甫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权谋家,自己在李林甫面前毕恭毕敬,甚至每次见到李林甫都会吓得汗流浃背。而对杨国忠,安禄山则很瞧不起,他认为杨国忠没有半点真才实学,因此对杨国忠态度轻慢。这在之前还没有什么,但此时的杨国忠已经接替李林甫成为了新的宰相,二人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杨国忠深谙钻营投机之道,因此将安禄山视为对自己宰相权位的最大威胁,他不止一次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有叛变之意,并采取各种手段设法打压甚至除掉安禄山。这在某种层面上将安禄山逼到了绝路,本来心中就有反意的安禄山不得不加速了自己造反的进程,也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接替李林甫为宰相的杨国忠是安禄山的“死对头”
三、结局已经注定,影响值得深思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安禄山之所以被唐玄宗委以重任,其根本原因是出于稳定边疆局势的考虑,这也充分显露出了在大唐盛世的表象下危机四伏的隐忧。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是世间通行的自然规律,谁也没有办法打破。
唐玄宗为了平定边患重用安禄山,而安禄山却反过来给了大唐王朝致命一击,最终造成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看似是宿命使然,但归根结底还是历史的必然。可能在唐玄宗看来,像安禄山这样的一个寒门出身的浑身赘肉的胡人,是最令人放心的也是最没有威胁的,但命运似乎和唐玄宗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和大唐王朝一起经历了一场犹如过山车似的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本文由“大瀚闻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