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全文赏析(忽闻岸上踏歌声)
自古以来,送别便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场景,不过比起深刻程度,今人往往难以与古人相媲美。究其原因,其实也很容易理解,现代交通发达,哪怕分别后相隔千里,只要想见基本上都能见到,但是在古代就不一样了,千里之路可能要走个把月,所以古人的分别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下次相见是何时,这也让他们对于离别的感受更为深刻。所以这才有了王维笔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慨叹,也有了许浑“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忧愁。
而说起送别诗词,绕不开的就是那首曾出现在课本中的李白的《赠汪伦》,相信很多人对这首诗都是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谓是让我们对李白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叹为观止。而我本期要和大家探讨的问题,也是有关于这首诗,之前我也比较疑惑,还问过很多人,但大多数也和我一样不懂。下面就来和我一起走进这首诗以及这个有趣的问题。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相信大家已是耳熟能详,意思也都知道,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而之前困扰我的那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中用的是“踏歌”,而不是“唱歌”?
要搞懂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踏歌”和“唱歌”的区别。可能很多人理解的“踏歌”只是简单的边走边唱,但实际上“踏歌”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双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所以它和唱歌是有本质的区别。
再者,从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汪伦送别李白时应该是比较隆重的,不像一般普通的送别场景那样,要不李白也不会有这么夸张的感叹和赞誉。从这个角度出发,无疑是“踏歌”所表达出来的场面更为宏大,这也能够和后文前后呼应,表达效果也是更胜一筹。如果这里用的只是“唱歌”,那和李白这么夸张的表达方式显然是有点不搭的,也难以刻画出李白汪伦之间感情的深厚程度。
综上所述,无疑是“踏歌”更能将两人之间的情谊和盘托出,而且更为浓重也更具有仪式感。古人写诗作词,每个字眼的使用其实都是有其深意的,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差不多的词语,其实真的弄懂以后才会发现真的是差别颇大。就像李白的这首诗,读懂了为什么用“踏歌”而不是“唱歌”,才知道李白是真的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