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的有超级大月亮吗(最近有超级大月亮)
7月20日,全世界将再次迎来国际月球日。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月,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被称为“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1971年起,这一天被美国定为人类月球日。202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方面的国际合作”第76/76号决议,宣布每年7月20日为国际月球日。
月亮,这一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国的历史和神话故事中,月亮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很多文学作品都用明月来寄托情感,赋予它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月亮造型的“月洞门”等建筑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月亮早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
几千年来,人类仰望天空,思索月球的起源和奥秘。而由于月亮独特的审美与文化特性,今天的建筑、景观和环境艺术设计中,它也经常成为设计师灵感的来源。在这一点上,中外其实是相通的。无论是以月亮的形状作为建筑的造型,还是将明月之美与景观环境相结合,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氛围,亦或是对传统的月亮文化进行重新演绎,都能通过设计让人感受到月亮的独特魅力,慨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01 Zabeel公园“新月”
聚合文化元素的绿色观景平台
项目地点:阿联酋迪拜
设计机构:Varabyeu Partners
Zabeel公园位于迪拜市中心,是迪拜面积最大的公园之一。由Varabyeu Partners设计的这一项目代表着权力和能源,目的是“表现出当代阿联酋的繁荣”。
“新月”的内部是5层观景平台,表现了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信仰、祈祷、慈善、借予和朝圣。此外,这里还设有会议设施和其他可供群体活动的空间,并建有一座咖啡馆、一座儿童图书馆和一座咨询台。
用阿拉伯图案装点的“新月”向外的一边是钢架结构,透明度各不相同,可以调节照明度和每一层的温度,保护内部不受阳光直射,也保证了空气的自由流动。被动保护措施形成了特殊的微气候,减少了对能源供应系统的依赖。其设计完全符合LEED的绿色建筑标准。太阳能电池和收集器安装在外部,减少了在更高温度下对能源的消耗。
02 双月文化中心
可以仰望星空的文化建筑
项目地点:韩国高阳
设计机构:Moon Hoon
项目又名双月楼,业主的灵感来自一部名为Two Moon Junction(偷月情)的电影。项目是一座私人文化中心建筑,中心的四周作为咖啡厅及画廊,表达出来的空间感较为激情奔放,就像那部电影一样,使这里成为一处充满欢乐和轻松气氛的所在。
一开始设计师希望从简单的混凝土盒子入手,同时在其中设想一两处亮点。两个相对独立的混凝土盒子仿佛被一个球各自撞进去一个角,空间的趣味一下子油然而生。尤其是其中一个凹角后伸出了一个反弧的阳台,形成业主需要的诱人空间。站在此处抬头可望星空,近处又仿佛置身于月亮之中。建筑三层的墙面上开设了一些空洞,标识出了各自房子主人的星座图形。
03 双武汉园博会大师园“月之园”
可以仰望星空的文化建筑
项目地点:中国武汉
设计师:詹姆斯·科纳
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大师园“月之园”,借用中国人常用的古典意向,用现代手法将展园设计成为一个园林迷宫,让游人在山林花草中探索、体验,品味月亮的“阴晴圆缺”,感受自然万物带来的惊喜与愉悦。
场地内共设置了28个“月之通道”,呼应了月亮盈亏的28天周期。利用现代材料重新演绎的月之门,让西方的设计思想在中国土地上找到了新的契合点,激活了游客“似曾相识”的游园体验。
园区内通过“月之通道”串联景观,5个代表“金、木、水、火、土”的院子隐秘地“躲藏”在场地中。詹姆斯·科纳试图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将原本诗情画意的空间,转换为极富现代风格的欢愉气氛,鼓励人们在其中行走、探索、发现,用“未知”引导人们游园。
使用的景观植物都与四季相联系,在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植物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状态。在有限的场地空间中,用精妙的造园手法让园子成为一个复杂有趣的容器,承载着文化,更承载着景观的魅力。
04 海上明月
虚与实圆满融合于自然中
项目地点:中国广州
设计机构:BOX盒子实践景观事务所
项目位于广州南沙亭角地区,北靠大山乸(nǎ)自然山体,南临蕉门水道,周边是荒置的农田及河对岸的采沙场,堤坝外侧是以滨水灌木带和石头组成的浅水生境。场地与外界几乎没有相连的道路,农田地里零落的几处小房子,周边人烟罕至,原本是一处偏僻的郊野。
设计希望通过大地艺术触媒的方式,整合公共资源,带动周边人们参与进来,激发场地的活力和引起人们的共鸣,构建出一种新的社会网络,改变人们对这里的印象,释放出场地最大的公共利益。
堤坝是一种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它可以切割河床及一切的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它同时又是一种守护的象征,保护了人们免受洪水的伤害。设计师希望传递出事物的对立性和共融性,用镜面不锈钢材料做了一条圆形的“堤坝”,一半真实的自然,一半镜子里的自然。圆形没有起点和终点,一切都虚实圆融于自然中。
05 海泰安九女峰“故乡的月”
再现“海上生明月”的浪漫
项目地点:中国山东
设计机构:袈蓝建筑
项目位于山东重点旅游城市的中心枢纽位置,九女峰是其天然的生态屏障。业主希望在九女峰片区亮起一轮圆月,设计师希望为“月亮”赋予意义,一轮“永不落幕的月亮”由此而来,它被赋予仪式堂的功能。设计希望摒弃关于传统的具象表达,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简单的材料,创造简单、纯粹的空间,直击观者的灵魂。
设计师流连山间细细勘察,最终以“故乡的云”观景露台作为选址的视点,在神龙大峡谷谷口附近的山涧边安放这轮“故乡的月”。“故乡的云”成为“故乡的月”的观赏点,亦是人们“逐月”的可能起点。站在山顶俯瞰,“故乡的月”与头顶的月形成人造与自然的对话,又与环境相融,不会割裂山谷的完整性。拾级而下、逐步临近,“月”在林木枝桠间时隐时现,在视野中渐渐放大,直至重构人对建筑、对“故乡”的认知。而若身处“月”中,回望“故乡的云”,又反向产生“追云”的需求,两座建筑彼此对视、互为犄角。
设计师以建筑为媒介,力图再现“海上生明月”的浪漫。“故乡的月”落位经过了反复推敲:海拔高度需要适中,建筑不能遮挡背后的山脉,亦不能被前方的小山所遮挡;“月”的直径与水面的相对大小需适中,确保建筑实体与水中的倒影能够共同形成一个“满月”;建筑的腔体需容纳半轮“月亮”(直径12m),亦能容纳仪式空间所需要的正常高度。为此,设计师对自然采取了“有限度的干预”:将山谷的底部拓宽,架设建筑于其上,保留了原始的泄洪道;依照计算所得的“月亮”直径和空间容量挖凿基地,并在室内的一角适度保留原始的山体及苔藓,使之作为人与自然角力的证据,参与建筑的美学营造。
06 月见桥
连接自然与地方传统的景观桥
项目地点:中国台湾
设计机构:HWCA
在过去,台湾台南南区的小“竹溪”也被称为“月见溪”,新建成的月见桥也因此而得名。月见桥是南区竹溪流域周围整体景观改善计划的一部分。该项目还包括竹溪污水截流,水体净化,以及两岸完整的景观改造和复原。
月见桥位于竹溪河畔公园中心的河道拓宽处,微微弯曲如月牙的桥连接了河岸两边的线性绿色走廊。桥的主体是钢木混合结构,以竹子的自然特性为主要设计理念:轻盈,容易在风中弯曲,但又非常坚固。
新月形桥梁的设计灵感还来自对河岸两侧连接点位置的限制。横跨望月溪的曲桥本身的形状就像一弯新月。桥上的连接点是略微弯曲的。每个部件都有一个不同的形态,由其功能决定。
月见桥连接了河岸两侧的不同城区。同时,它延续了台湾古都台南以木材为建筑材料的悠久传统。在桥顶上看风景日夜变幻,再加上弧形结构本身的轻质木构设计,不仅给竹溪河畔公园增添了诗意,也增加了与自然以及当地传统的联系。
资料资源:Varabyeu Partners、BOX盒子实践、袈蓝建筑、archdaily、BIM建筑网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