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欣赏一组早秋诗歌)

节气进入立秋处暑以后,虽然天气还是炎热,但不会像六月天那么高温发烫。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这种情形有所缓解,起码早晚的温度有所下降。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欣赏一组早秋诗歌)(1)

二十四个秋老虎还有,但是按照太阳的运行规律,降温已经是不可逆转。随着秋风秋雨一场接着一场地到来,人们感到凉爽了许多,马上就要开始换上秋装。

汉武帝刘彻《秋风辞》里有一个名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写的就是早秋。这时与夏天截然不同,南风换成西风,葱茏的草木也开始干枯发黄。

还有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他们对节气由夏入秋的这种细微变化都非常敏感,并且写出了不少的诗词歌赋。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人写早秋,也是初秋的五言诗。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欣赏一组早秋诗歌)(2)

《早秋》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徐浑这首诗写的是早秋。夏天昼长夜短的情形正在改变,温度也在下降,天气清凉萧瑟。西风从草丛中吹来,萤火虫趴在草木露水中苟延残喘。那些南去越冬的大雁,一群一群掠过天河。

这个时候秋高气爽,多是晴天,树林里仍是浓荫蔽日。但是也有少数一部分树叶开始飘零,正如《淮南子》中所说,一叶落而知秋。秋风吹来,洞庭湖泛起白色的涟漪。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欣赏一组早秋诗歌)(3)

《处暑后风雨》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仇远这首诗重在写初秋的风雨。风是疾风,雨是急雨,这样接连来几场风雨,暑热就得到解除。但是窗户纸被疾风骤雨吹破,雨水飘进房屋,这又使人厌烦。

天气转凉,连夏天里一刻也不离手的纸扇,现在也没有用处。孩子们吟诵着《秋声赋》,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当年欧阳修的处境来。世态炎凉,这和大自然何其相似。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欣赏一组早秋诗歌)(4)

《长江》苏泂

长江无六月,大地绝纤埃。

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

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

畴昔扁舟兴,分明欲唤回。

苏泂的这首诗是在重点写长江流域的初秋。他说长江边上没有六月这样的炎热天,是因为这里空气清新流畅,大地不染尘埃,而且江水还起到自然降温的作用。

秋风秋雨一来,这暑气就消退得更快,梧桐树开始落叶,连桂花也要陆续地开放。这样舒适凉爽的好天气,使人不禁又想起从前驾着小船泛舟大自然的那种快乐来。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欣赏一组早秋诗歌)(5)

《早秋曲江感怀》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消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白居易这首诗是五言古诗,和上面几首的写早秋景色不同,他这一首是重在写悲秋之情。前四句写暑云散去,凉风吹来,浪漫的荷花结出莲蓬莲子,是为下面八句抒发感伤作铺垫。

夏去秋来,时光过得如此之快,正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们如何不老?人的青春容颜消逝了,但是那些太阳月亮却是与时间永存,它们生生世世却是无穷无尽。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欣赏一组早秋诗歌)(6)

人们的愿望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可是人的寿命哪能和青山相比。年华留不住,就像那江河一样向东流。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看那陆地上芜蔓的青草,看那水边鲜红的蓼花,它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何其相似。可是人类就不同了,无情岁月催人老,今年已不再是往年那个黑发人。

悲秋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早在宋玉就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可是白居易这里连用八句来反复渲染,就显得过于悲观。还是王维的早秋写得好,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欣赏一组早秋诗歌)(7)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这首诗不但没有那种悲秋的情绪,而且把秋光写得极其美好,秋光甚至要胜过春光。人们生活在舒适恬静的大自然里,不是一种痛苦煎熬,而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因此王维这首诗成了写秋的千古名篇。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充满了朴素的生活气息和山水田园乐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为名句,也历来被人们所传诵。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欣赏一组早秋诗歌)(8)

从以上的分析看来,古人这些描写初秋早秋的诗歌,还是王维的《山居秋暝》独得其妙。因为它是名篇佳作,为人们所熟知,这里就不再做赘述。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