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议不写林彪(有人提议不写林彪)
“片子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1991年,电影《大决战》历时五年终于拍摄完成,邓小平看过样片之后满意地说道。
为了将三大战役搬上银幕,八一电影制片厂耗时5年,耗资一亿元,完成了电影《大决战》,该片公映后,获得全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在海外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1948年秋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接连胜利,加速推进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三大战役成为影响中国历史的著名战役,同时也被列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一直想将三大战役搬上银幕,但由于受条件所限,拍摄计划最终搁置下来。一直到20多年后,改革开放让新中国各个领域百花齐放,电影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
80年代中期,中央指示将三大战役拍成故事片,经过中央军委研究决定,还是将拍摄任务交给八一电影制片厂。时任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对此事十分关心,指示电影厂组织各方面力量,尽快完成这一任务。
图丨杨尚昆旧照
之后他还接见了创作组的有关同志,作为三大战役的亲历者,杨尚昆对整个过程和细节非常清楚,凭着记忆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同时他还对整体的拍摄思想明确作了指示。
有了中央和军委的支持,电影《大决战》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拍摄工作。
由于这一部电影工程量浩大,涉及到多个方面,一个好的剧本成为所有工作的前提条件。杨尚昆对剧本的创作很重视,多次召集主创人员研究讨论,并嘱咐大家剧本不好就不拍,要改就改剧本,不能在将来拍成的影片上改。
“剧本不好不拍”成了对创作人员的硬性要求,并贯穿了整个创作过程。
经过认真挑选,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了一支各方面条件素质过硬的创作班子,其中不少创作人员都亲身经历过三大战役,后来在八一厂担任骨干。
从组建创作组到剧本的最终完成,整整耗时6年时间,光前期创作就花费了三年多时间。创作组依照杨尚昆的指示,深入走访调查,搜集有关三大战役的各种史料,查阅了6000多万字的档案,采访了上百名有关人员。
图丨电影《大决战》拍摄人员
作为辽沈和平津战役的主要指挥员,林彪这个人物在电影中不可回避。在创作时,有人不主张写林彪,甚至主张干脆将其写成反面人物。一时间对林彪形象的创作众说纷纭,难以达成一致,严重影响到剧本的创作。
“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杨尚昆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对创作组作出指示。
杨尚昆的表态让创作组立刻松了一口气,大家终于可以放开手脚,真实地反映林彪在三大战役中的重要作用。在导演李俊的工作笔记中,对这一阶段的创作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当时有人说林彪曾经‘坏’过,但他原来是好的,我们从实际出发,他在哪个历史阶段是好的,我们就不能否认那个阶段的成果。在他好的阶段,我拍电影就一定照拍,这就是实事求是,客观地来讲故事。”
为了反映一个真实的林彪,创作组采访了当年林彪身边的工作人员,得知林彪对地图的熟悉是惊人的,他不指挥打仗的时候,就在对着地图进行研究。后来创作组对这一细节进行了重新设计:
林彪到达指挥部后,参谋人员正在往墙上拼接地图,右上角还空一块,林彪用棍子指了指墙上的空白处,说部队就从这里进关。参谋人员拼好地图后,果然林彪所指的地方就是山海关。
图丨三大战役战场上的解放军
剧本初稿完成后,创作组报请中央有关领导进行审查,在全国政协的帮助下,还邀请到当年国民党方面三大战役的亲历者座谈。经过多方面的集思广益,剧本创作取得重大突破。
定稿后的剧本真实反映了三大战役的全过程,虽然被分为了三部影片,但它们相对独立又被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完全突破了以往战争题材电影的模式,实现了杨尚昆对剧本的要求。
在后来的首映式上,杨尚昆再次将这部电影的成功归功于剧本的成功,这么重大的题材,主要是剧本问题,有了好的剧本,然后才能考虑拍摄:
“要搞这么大型的历史片子,不是深思熟虑,不是占有大量材料,不是对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匆忙上马肯定会失败。”
“林彪呢?林彪呢?”剧本定稿之后,电影进入了紧张的筹备拍摄阶段。《大决战》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238位,主要角色就有50多人,要选出合适的演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摄制组因此决定用“自愿报名,试戏选拔”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挑选。
导演李俊还对演员进行了特别的要求:知名人物的演员要形神兼备,一般演员要朴实,我方人员一定要有农民的土香味。
全国“海选”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来一大批特型演员报名,大家都希望在这部战争巨制中崭露头角。经过一番紧张的选拔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扮演者,没有悬念地落到了古月和卢奇的头上。
图丨古月旧照
而在挑选扮演蒋介石的演员时,摄制组在孙飞虎和赵恒多之间反复衡量,两位演员都在扮演蒋介石的过程中表现出色,但最终摄制组还是选择了赵恒多。主要是因为孙飞虎对蒋介石的认识不够客观,总想将蒋介石塑造成反面人物。
后来影片公映后,证明了摄制组的正确选择,就连很多台湾人士看过影片后,都称赞赵恒多扮演的蒋介石演得很到位。
为了选好林彪的特型演员,摄制组对30多个“林彪”进行了反复比较,最终确定由鸡西人民艺术剧院的马绍信出演。
在试妆前,马绍信根本没想过自己会饰演林彪,以为自己能够出演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尽管没能演到想演的角色,但马绍信第一次看到剧本的时候,还是激动了好一阵,毕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表现林彪这个人物。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马绍信除了在剧组准备外,还采访了当年四野的领导和林彪身边的人,没想到马绍信的心里更没有了底,有的老同志很干脆地告诉马绍信:
“林彪这个人不好演,因为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喜笑不形于色,没有什么外形动作。生活上既不喝酒抽烟,也不喜欢水果,只是对黄豆比较感兴趣,无论是炒的还是煮的,都比较喜欢。”
图丨马绍信旧照
这下可让马绍信犯了难,心想,仅仅靠吃黄豆就能把人演活么?
刚上镜头的时候,马绍信把握不好林彪的具体性格,加上对林彪建国后的历史了解得比较多,总感觉在镜头面前放不开,人也一度处在烦躁和紧张的状态。后来导演杨光远启发他,说他要饰演的是辽沈战役中的林彪,而不是建国后的林彪。
在杨光远的多次开导下,马绍信逐渐放下了包袱,反复揣摩林彪在辽沈战役时的状态,最终确定了表演基调: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自信心和指挥欲很强。
单单一个吃黄豆的镜头,由于剧本上并没有写怎么吃,马绍信就和导演专门讨论了很久,根据当时的背景设计了不同的吃法。诸如放在桌子上拿起来吃,从口袋里不动声色地掏出来吃,亦或拿着电报边看边吃。
在表现是否调动预备部队的场景上,马绍信饰演的林彪先表示同意,拿起豆子准备吃,突然接到罗荣桓打来的电话,他略加思索后,撒回豆子,按住电话不同意动。而在考虑攻锦时间时,又改为一声不吭从口袋里掏出黄豆,边吃边思索。
一个简单的吃黄豆的动作,让马绍信饰演的淋漓尽致,充分利用黄豆这一道具,将林彪的性格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
图丨《大决战》中的马绍信
《大决战》完成之后,杨尚昆在接见剧组的主要演员时,急切地询问:“林彪呢?林彪呢?”当有人为杨尚昆指认马绍信时,杨尚昆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了马绍信的手,抖了又抖,眼睛里充满了溢于言表的复杂感情。
几个简单的动作,成为对马绍信饰演林彪的最好肯定。
后来电影在香港上映时,剧组搞了一个观众见面会,香港的观众对马绍信的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毛泽东的扮演者古月,观众们争相和马绍信合影,古月见状幽默地说:“林彪同志啊,现在你比我吃香喽!”
“《大决战》艺术感染力大,是一部好电影”拍摄这样一部制作宏大的影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大决战》的资金是军委批准的,在杨尚昆的关怀下,各项物资和资金得到充分的保障。由于电影中的战场场面不在少数,因此摄制组找到上级,希望影片中能有解放军战士的参与。
经过上级领导的批准,解放军五个军区和其他的一些部队,20多个军级单位30多个独立师团,约13万干部战士参与了拍摄,同时还动用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飞机等大型军事装备。
图丨《大决战》剧照
除了这些场面宏大的场景,《大决战》的成功还得益于对细节方面的把控。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毛主席爬上陕北高原的山坡,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身后是冰河开动的壮观场景。
观众们不会知道,影片中短短的一瞬间,整整让摄制组在黄河边上苦等了两年。
为了演好各自的角色,演员们也是“各显神通”。古月为了演好毛主席,先在体型上下功夫,经常饿着肚皮和邓小平的扮演者卢奇通宵下棋。有一次卢奇实在忍不住了,就劝古月休息一下,没想到古月却说:
“没关系,剧情里条件艰苦,主席要憔悴些,不睡觉正好。”
在电影开拍后已经进入深秋时节,为了拍好“毛泽东游泳”的镜头,古月在清冷的水中游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拍到满意的镜头为止。
对于邓小平这个角色,卢奇也费了不少心思,力求表现出邓小平特有的个性和气质。他在影片中的表现,不但受到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就连邓小平的女儿看过之后,都托人转告他,夸他演得很好,很成功。
图丨卢奇饰演的邓小平
在《大决战》的首映式上,邓朴方也称赞卢奇演得好,卓琳更是对卢奇的造型赞誉有加:“我和邓小平生活多年,都觉得卢奇很像,没见过邓小平的人自然会觉得更像。”
由于三个分导演在拍摄方面各具特点,经常出现不符合影片主题的新意,因此总导演李俊成为他们的“最后一关”。李俊参加过百团大战,还上过朝鲜战场,对于战争片既有生活体验,又有拍摄经验,是整部影片最后把关的关键人物。
诸如片中有一幕是蒋介石下野后,回到奉化老家的场景。在之前的样片中,蒋介石的孙子们在竹筏上嬉闹,李俊认为这一幕不合适,因为在当时的场景下,蒋介石的孙子们不会这么嬉闹。
除了摄制组和演员们的努力外,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杨白冰主任,也为这部影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剧本创作初期,杨白冰对每一次修改过的剧本都认真审阅,并提出具体的要求。
在影片拍摄完成之后,杨白冰更是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审片上,先后审了9次,一直到影片最终定稿。当时一部未定稿的样片长达10多个小时,有人担心杨白冰的身体吃不消,劝他分几次看,结果杨白冰却说:
“你们创作剧本、拍摄影片花了大量心血,非常辛苦,我们看片子的人还怕累吗?我们可以带饭来,边吃边看嘛。”
图丨《大决战》剧照
每次看完片子,杨白冰还要召开会议,从影片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经过五年时间的艰苦努力,1991年建军节当天,《大决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杨尚昆出席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影片在全国范围内上映后,同样获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并在次年的金鸡奖上斩获六项大奖。
《大决战》在国内产生轰动效应的同时,在海外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香港多家报纸对此作了报道,称《大决战》艺术感染力大,是一部好电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