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非遗素材 徐州的传统曲艺形式

丰县花鼓,又称“二人鼓”、“打花鼓”、 “叮响花鼓” “花鼓小锣”、 “砸干梆”等,源远流长。据老艺人相传,花鼓起源于西晋,如《花鼓歌谣》称:“花鼓花鼓,打锣敲鼓;女项彩球,男挎腰鼓;又唱又跳,有文有武;追根朔源,晋朝有祖。"

凤阳花鼓非遗素材 徐州的传统曲艺形式(1)

花鼓古时主要供宫庭观赏娱乐,皇族贵人出宫坐车辇,花鼓艺人流动演出坐的是旋风辇,故花鼓又称“旋风辇”。由于时局动荡,歌舞班子溃散,花鼓艺人流落民间自谋生计,其中有丰县籍二、三位艺人,携带一梆一鼓沿路唱讨回籍。他们于村头巷尾就地划圈演唱,故称之为“围鼓”。至唐代“围鼓”分为两支:一支发展成为“围鼓戏”,一支形成“花鼓”衍传发展,在丰县形成了特有的地方戏曲。花鼓在丰县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且有史可查的师徒相传也有近200年历史。

一人唱时腰挎花鼓,自打自唱;二人唱时一个演员挎花鼓唱男角,一个演员头戴绣球、下束长裙、上穿小褂、脚绑木垫子唱旦角。 二人在空场上走动演戏,不用铜器,又名“砸干梆”。演出时,开场是男逗女,女逗男,说唱相间,配以身段动作,情趣盎然。技艺高超的演员,能借鉴各种地方戏曲的唱腔和曲调,恰如其分的加以发挥,给人以美的享受。

凤阳花鼓非遗素材 徐州的传统曲艺形式(2)

丰县花鼓的音乐由唱腔与伴奏两个部分组成。常用的音乐曲调有[平调]、[寒调]、[货郎调]、[苦调]等。[平调]多用于叙事、抒情方面的演唱;[寒调](艺人又称[寒韵])以表现悲伤、哭诉的情绪为主;[货郎调]原是卖货郎的叫卖曲调,节奏明快、活泼,有时可以单独演唱;[苦调]顾名思义,是表现痛苦忧伤情绪的曲调。

凤阳花鼓非遗素材 徐州的传统曲艺形式(3)

丰县花鼓在发展中吸收了山东丁香花鼓、东路花鼓的特点,并结合丰县当地习俗、语言,借鉴梆子、坠子、洛阳曲子等剧种的曲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其唱腔时而轻快,轻风细雨;时而典雅质朴、高亢激昂;有时却悲声呜咽、凄凉婉转,表现力十分丰富。加之其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亲合力较强,受到群众的喜爱,在民间,素有“花鼓迷,花鼓迷,没有花鼓敲肚皮”之说。各种板式的唱腔、唱段,多为先出腔而后吐字,使人感到缠绵、轻柔而不太燥、不太冲。

凤阳花鼓非遗素材 徐州的传统曲艺形式(4)

丰县花鼓摹本动作有“跺莲步”“扑蝴蝶”“拾棉花”“踢带子”“背包袱”“双腿扑虎”“鲤鱼挺脊”“绣棉花”。特技有“玉龙盘柱”“天女落凡”“乌龙卷风”“仙人指路”等。其韵律与渔鼓、坠子等曲艺基本相同,计有工声、天仙、傍徨、徘徊、趴察、坡雪、亲身、铁血、丑牛、拍灰、知西、焦梢、扑出十三道大韵。韵调中无论“平调”或“寒韵”都有“羊子调”和“娃娃调”,就是俗语称的“八句娃娃”与“十二句羊子”。丰县花鼓的句式一般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也有“三字口”“四字垛”,句式可长可短,较为灵活。演员演唱时注重对“气窝”的运用,尤其板后、眼后的偷气、换气,演员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力,不但能使观众听到吸气的声音,而且还能在吸气的同时把唱词唱出来,有别于其它戏曲的突出特点。

凤阳花鼓非遗素材 徐州的传统曲艺形式(5)

花鼓戏没有弦乐,以打击伴奏乐器为主,有大腰鼓、梆子、大锣、二锣、铙钹等,主要以打“三翻”为主,包括“单点子”“双点子” “硬三锣” “四锣” “五锣” “七锣” “嘟噜苏” “加七,“加三”“凤凰三点头”等。花鼓与梆子配合,统领并指挥全局的节奏。花鼓艺人常说: “鼓随舞,舞跟鼓,男女踩着鼓点舞。"

文/图 徐州非遗保护中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