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流氓拳的十个方法(莫家拳教你三招防身术)

武深高速旁,惠州市沥林镇火岗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村口高悬的那块“火岗村莫家拳发源地”的牌子,诉说着此地的与众不同作为广东五大名拳“洪刘蔡李莫”之一,莫家拳乾隆年间于此创拳,至今武学传承已有300年之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躲避流氓拳的十个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躲避流氓拳的十个方法(莫家拳教你三招防身术)

躲避流氓拳的十个方法

武深高速旁,惠州市沥林镇火岗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村口高悬的那块“火岗村莫家拳发源地”的牌子,诉说着此地的与众不同。作为广东五大名拳“洪刘蔡李莫”之一,莫家拳乾隆年间于此创拳,至今武学传承已有300年之久。

历经数百年开枝散叶,莫家拳如今主要分布于惠州、东莞、广州、佛山等地,并远播到东南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当年岭南的莫家拳,现在已成为世界的莫家拳。

莫家拳教你三招防身术!太凶狠,不能轻易使用

缘起▶▷

以拳为名却以腿见长

莫玉林是莫家拳的第九代传人,也是如今火岗村里大家公认的师傅。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把源于此地的莫家拳,尽最大可能原汁原味传下去。

莫家拳第九代传人莫玉林

只要稍作接触,便能轻易发现南派莫家拳的特别之处——明明叫做拳,莫家拳却以腿法见长,有所谓“一腿胜三拳”的说法。莫家拳里的莫家三脚过门脚、穿心脚、后蹬腿,威力极大。

也正是基于此,莫玉林觉得网上所谓莫家拳原称“六度阴阳掌”的说法有点以讹传讹的味道。“我们这个明明是以腿法为主,无论如何都和掌扯不上关系”。

至于莫家拳的起源,坊间有不同版本。一说是明末清初,两广地区战乱60多年,13岁的莫福田因兵乱到今仲恺高新区沥林镇火岗村避难,娶何氏为妻,生莫硕士、莫达士二子。相传莫达士曾学艺于少林寺,技成后返回火岗村,因火岗村全为莫氏族人,于是开宗创派称为“发源地火岗村莫家拳”。

莫家拳第九代传人莫玉林

另一种说法是,据《广东省志·体育志》记载,乾隆年间,由福建来广东的少林寺慧真禅师传给惠州府海丰县人莫蔗咬,后传给惠州火岗村的莫清骄、莫四季、莫定儒,经过他们切磋琢磨形成莫家拳。

两种说法中都会提到的是,创拳人莫达士曾学艺于福建莆田南少林的故事。不过,莫玉林说他自己曾经实地做过调研,“我认为莫达士不大可能曾经在那里学过拳,因为南少林在康熙年间就被一把火烧掉了,而莫达士是乾隆年间的人。”

至于莫家拳从海丰传入的说法,莫玉林说:“海丰地区确实也有一种莫家拳,但我曾经去观摩过,两种拳法完全不同。”

争议暂且放在一边,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莫达士在当年外出游历四处学拳的过程中,一定做到了博取众家之长。莫玉林认为:“武术里有南拳北腿的说法,所以不管当时莫达士是不是真的学到过少林功夫,但他在创拳之时肯定吸取了不少北方武术的精华,这才有了如今以腿法见长的特色莫家拳。”

村里唯一的莫家拳馆上世纪80年代由旧仓库改建而来,馆里华光祖师的造像格外显眼。和洪拳类似的是,莫家拳与粤剧戏班文化有分不开的渊源。至今,莫家拳仍在祭拜的是戏班必拜的华光祖师,而在表演之前的那套锣鼓、甚至开场的亮相都与粤剧戏班大同小异。这也让莫家拳具备了鲜明的岭南特色,成为南拳代表之一。

莫家拳中不少兵器是当年战场传承下来的

武德▶▷

以练武保家卫国

如今言及中国武术,人们似乎都已形成了“看得打不得”的固有印象,认为所谓武术表演就是做体操,是“花架子”。但莫家拳显然不属于此类,甚至只是在一旁看师傅过招,都会有些许惊心动魄的感觉。

莫家拳讲究出拳力尽,打过几套拳招,莫玉林略显疲态。但他看上去不以为意,“只要玩起功夫,就不觉得累了”。

影视剧作品里当然对莫家拳的特点有戏剧冲突上的刻意放大,王宝强在《唐人街探案》里展示的南派莫家拳就给人留下专攻下三路的印象。真正的莫家拳,也的确一切从实战出发,招式狠辣,动辄取人要害。

“民间武术的话,不像拳击之类在擂台上的比赛,规定哪里能打,击中哪里有效能够得分,而是追求我一出手就要让你倒下。”莫玉林解释说。

莫玉林在教授外国友人实战招式

也正因为莫家拳招式狠辣,老师傅平常教习时会要求学员们注重武德修养,绝不能与人生事端,更不能随便动手脚。

莫玉林回忆起当年年轻气盛时,自己曾用莫家拳出过手,“那时候年轻受不得激,人家说你学莫家拳的,能打吗?”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把对方送进了医院,赔了一笔医药费。“武术当然不是这样用的,其实就我现在的领悟来说,学武更是为了不动武。跟年轻人我都会这样强调。”

以一身武艺抵御外侮才是正途。莫家拳创于动荡时期,历代习练者皆以保家卫国为主要目的,其后族人拳术也多用于军阵之中。莫家拳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莫家拳还和当地民间艺术舞麒麟关系密切。当地民间舞麒麟的武术基础即是莫家拳功夫,尤其是腿法与步型在舞麒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传统上,舞麒麟表演之后也有专场莫家拳表演。由此可见,莫家拳除了强身健体的实用价值和保家卫国的防御功能,还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传承▶▷

不称师父的家传武学

在采访的过程中,莫玉林反反复复向记者强调着一句话,“莫家拳没有师父”。

有传承,为何没师父?这解释起来倒也不奇怪。因为300年莫家拳在火岗村属于家传武学,大部分时间是跟从族中长辈习练,而且很可能不止一位。

以莫玉林本人为例,他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伯爷莫锦绣练基本功,后来又向太叔公莫清泰、叔公莫炳难等人学拳。辈分已经不同,应该叫谁师父?火岗村莫家拳没有这个规矩也就自然而然。所以,和不少武术的第几代传人不一样的是,火岗村莫家拳的第几代,是以家族论,而非以师承论。

外国友人迷上了莫家拳

当年,莫玉林一边在公司上班,一边在闲暇时间习拳、教拳。“前些年,我要腾出时间教拳,经常向公司请假,惹得老板很生气,老婆也一度闹离婚。”

直到2016年,他彻底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莫家拳的传承事业。莫玉林先后带队参加上海“中国武术博览会”和香港大中华武术研讨会,是广东武术“五大家”入库资料演示者。“我感觉,在我的肩上有这种责任,要把祖上传下来的莫家拳给传承下去,不能让它断掉。”

68岁的莫访通是莫家拳的第八代传人,是莫玉林的叔父辈。虽然年近古稀,他一样对于莫家拳抱有莫大的热情。同样感到这种责任的,还有24岁的莫煜杰。作为莫家拳第十代中的一员,莫煜杰如今从事餐饮行业,“只要是和推广莫家拳有关的事情,我一定随叫随到,尽我的全力做到最好”。

把祖上传下来的莫家拳一代一代传下去,已经成为了火岗村莫氏族人的共识。

莫家拳三代传人

求变▶▷

莫家拳传人做短视频

练莫家拳最重基本功,对于年轻人而言更是磨炼心性的事情。莫家拳要想入门,先得重复几年枯燥的基本功练习。为了锻炼脚力,早年莫家拳传人曾经打造过一对重达60斤的石屐,穿着它练习步伐以锻炼腿部力量。“现在这对石屐已经没有人在用了。”莫玉林说,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练习方式也在变化。

在如今这个时代里,家长们忙着与电视机、游戏机争抢孩子们的注意力。而莫家拳习练动辄要求数年枯燥的基本功练习方得入门,这显然已经难以令孩子们倾心。

说是辞工全身心投入莫家拳传承的工作,但莫玉林现在日常扮演的角色其实更多的是全职爷爷。“我也想好了,现在年轻人不都说‘啃老’吗?反正大不了我就‘啃儿’。不管怎么样,我已经决定了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莫玉林选择用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现实。

莫玉林立志传承莫家拳

莫家拳一度险些失去传承。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莫家拳在火岗村几乎无人习练。“也就是这几年,大家都开始觉得传统要传承,要继续抓起来。”莫玉林说。

拳术传承现在无论对于哪家拳种都是大问题,莫玉林很唏嘘:“我们这些个拳种的传承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在里面已经算是年轻人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努力推进莫家拳进入当地校园,让小孩子们能够从小对这门滋养生长于此的古老拳术有所了解。

莫玉林更顺应时代,当起了短视频博主。他在年轻人喜欢的视频平台上开设了频道,更新了不少教习自卫防身术以及介绍莫家拳的视频,也收获了好几万粉丝的关注。

300年的南派莫家拳,不但要继续传下去,还要越传越好。“我儿子没有跟我学到莫家拳,我很遗憾。等我的孙子长大了,我一定要教他。”莫玉林说。在爷爷身边的推车里,他未满周岁的孙子睁大眼睛,笑得很开心。

既是传承人,也是视频UP主

莫家拳简介

莫家拳是中国南拳的一种,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据记载,莫家拳由莫达士在乾隆年间融合多种武学创制而成,发源地就在现在的惠州市沥林镇火岗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2009年,莫家拳进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12月,莫家拳正式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莫玉林是莫家拳第九代传人,生于1965年。他12岁便跟随莫锦绣、莫炳南学习莫家拳,擅长拆招散手;2012年3月,建立莫家拳社团;2015年,组建惠州市莫家拳协会并担任会长,在仲恺第四小学、惠州文英学校教授莫家拳。

出品 王义军 谭仕龙 陈志

监制 李贺 罗彦军 赵杨

制片 毕嘉琪 王良珏

统筹 王芳

执行导演 叶永康

编导 王良珏

翻译 孙羽嘉 刘灵芝

脚本/记者 朱小龙

摄像/剪辑 何志豪 曾建伟 潘俊

摄影 王良珏

联络 王凯

特邀大师 莫玉林 莫访通 莫煜杰

【作者】 朱小龙;王良珏;王芳;毕嘉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