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管理哲理(管理者如何修身养性)
《老子》五千言,一字一经典;人生浮沉事,尽在其中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章九》)
载,助词,语气词,可引申为装载,修炼;营,形体之气;魄,精神之气;抱,合;一,指“道”;离,分离;专,集合,冯友兰解释为“摶”;涤,清洗;览,同鉴,如镜子般,引申为“观”;天门,感官;阖,关。[认为是五十一章错简重出。]
——管理者如何修身养性
一、何谓修身养性?
先修而后养。简单说,就是先学会,后保持,再精进。如同百米赛跑,掌握要领,保持下去,谋求提升。
1.修什么?——做到身心合一
老子给出的答案是“营魄抱一,无离”,形体和精神都符合“道”的标准。简单说,就是身心合一。
心是什么?对于管理者而言,就是做事的出发点。既要符合公司的制度,也要符合人性的规律,更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是“心”抱“一”。有的管理者恰恰相反,不是抱“一”,而是抱“二”,公司制度下硬是创造出小制度,不到下班不开会,不到过节不谈新计划。比如,有的公司开大会,要求提前十分钟抵达会场,你偏要大家提前半小时抵达;有的公司要求超额10%完成任务,你偏要下属达到15%。这种出发点,表面上是为公司,为团队,其实是为自己的功名利禄。
身是什么?对于管理者而言,就是做事的行为表现。表达真实内心不做作,制定条例简单不折腾。不折腾自己,不折腾别人,不折腾公司。这是“身”抱“一”。有的管理者背道而驰,搞起分身术,同时把几个项目都压在下属身上,明明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要长篇大论秀口才。比如,员工A即是三个项目的leader,也是同事B、C、D的项目组成员;公司已经有了绩效考核的标准,偏要在这个标准上加上更加复杂的考核流程,分为初查,再查,复查。这种行为表现,看起来兢兢业业,实际上是效率的绊脚石。
“心抱二”,意味着心分裂,就会有真心和假意;“分身术”,意味着身遵从两套标准,一个是真心的标准,一个是假意的标准。外在体现的就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时间久了,人前那一套就会固化,它指导下的人生和自己真实的人生就会越来越远,也就越来越找不到自己。吃着馒头,说是鸡腿;喝着白开水,硬说是甘泉。虚幻毕竟是虚幻,当虚幻承载不了真实的时候,身心健康也就支离破碎了。典型表现为:视家人为下属(如严苛),视员工为家人(如出轨),分不清你是在家里(如官腔),还是在职场上(如放纵)。
“心抱一”说明出发点正确,这是身合的前提;“身抱一”说明行为到位,这是心合的体现。身心都合一了,就会看馒头是馒头,看白开水是白开水,家人就是家人,下属就是下属,身心自然就是健康的。
2.修到什么程度?——心静,身静
老子给出的答案是“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婴儿式的气柔,是形体和精神和谐的最佳体现。婴儿的表现,也就是它的所思所想。想吃东西,就大哭;想玩玩具,就大乐;想要抱抱,就伸手;拿不动的东西就放下,得不到的东西就转向别的事物。开心就乐,委屈就哭,无不体现出一个婴儿的天性和自然。
这与“心静,身静”有何关系?这里有一个误区,认为老子描述的“静”是佛家的“打坐功夫”,于是开始上“瑜伽”课。殊不知,“瑜伽”是抛开现有环境,重新构建一个理想环境,所以是空灵里的放飞自我,而不是现实里的放飞自我,这是对老子之“道”的误解。“静动”在老子看来是一体两面的“一”,最大的静,才是最大的动。由此,婴儿的“静”体现在“专”那个字上——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心静,不是一点儿欲望都没有,而是能够专精当下;身静,不是一下都不动,而是能够为专精而动。这是我们人类最能观察到的身心合一,是人类最该效仿的生活原则“心在哪里,身在哪里”,也是“虚而不屈,动之欲出”的体现。
对管理者而言,就是“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的工作,不要节外生枝。不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任何一份工作,只要专精干下去,都会成就一个人,不要把心思放在“寻找有成就的工作上”;任何一个员工,只要真心相处,都会获得对方的忠诚,不要把目光聚焦在“寻找顺我者昌的下属上”;任何一种能力,只要用心磨练,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不要把精力用在“寻找投机取巧的侥幸上”。专注成就,心就不静,精力就会放在“拉山头,找渔利”上,心不静,身自然不静,既要对抗疲惫,又要乏于欲念,到了身心俱疲的时候,也是病魔缠身的时候。牺牲本职工作换取的成就,相当于牺牲公司和员工的利益换取自己的私利,这不是一个管理者应有的职业操守。
心静,控制的是自己的欲望,专精当下;身静,约束的是自己的行为,为当下而动。
3.养什么?——吐故纳新
老子给出的答案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小孩子为什么有灵气,因为它们没有杂念,因为没有人生阅历,自然本性没有受到干扰,所以总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宛如清澈见底的一潭水,可以看到水下的任何存在。小孩子不是口无遮拦,而是灵气所使,口出本性而已。本性是一个人内心深层次的东西,好的心思被解读出来称为懂礼貌,坏的心思被解读出来,就被称为伤自尊,成人的内心世界很复杂。
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都被赋予了大自然最纯真的灵气,她是洞察事物的灵魂,也是创新的法宝。然而,随着杂念的加入,灵气的存在的空间就被压缩了,杂念增加的越多,灵气减少的越多。这也是成年人洞察力、创新力、学习力下降的原因。
所谓“吐故”,就是清楚杂念,清楚得越多越好;所谓“纳新”,就是恢复灵气,恢复得越多越好。
对于管理者而言,职位越高,时间越久,固有的认知就越多越深,判断多于洞察,定势多于思考。有些认知是有利于工作能力的发挥,有些认知不利于工作能力的发挥,加上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周遭的反对意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咎于外因,而不是内因。外因治标,内因治本。当越走越远时,也是一个管理者不能自拔时。有一家公司的经理,比较专断,他的一个下属是学过法律的。一次,在解聘这个下属的时候,明显是违背了劳动合同。这个经理根据自己多年商场摸爬滚打的经验做出判断,那个下属不敢怎么样(已经忽视了对方学过法律),自己又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胜利者永远属于自己。下属二话没说,收拾东西离开公司,半个月后那个经理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最后,经理也被公司开除了。
所以,养性,就是养灵气,养灵气就是修炼“吐故纳新”的能力,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提醒自己减少认知的判断,多一些观察和思考。
4.养到什么程度?——淡泊性情
老子给出的答案是“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对人类而言,世界是感性的,因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是我们理解世界的第一手信息。感官感受到的世界,称为“天门”,大脑对感官世界的解读,称为“开阖”,可以这样解读,也可以那样解读,当然也可以不解读。无论怎样解读,老子都希望大家按照“雌”的标准解读。雌,作为形而下的道,可理解为“阴”、“静”、“柔”,与雄之“阳”、“动”、“刚”相对。
感官引发的是性情,性情干扰的是思考,思考呈现的是解读。可见,性情,是局限性的核心,往往引导人们只看到“雄”的一面,比如争名,争利,争色。而老子希望人们能够淡泊这种性情,不仅看到“雄”的一面,也要看到“雌”的一面,比如看到名利色的后果。知道福祸之间相生相依的道理,人生就有了权衡,也会知道如何做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对于管理者而言,淡泊性情,就是看待事物的时候,至少要看两面(《易经》里强调至少要四面、八面、十六面,我们暂不需要);同时,要在“弱”的那一面下功夫,而不是“强”的那一面,这样才是保全之道,也是全面之道,长生久视之道。
举例如下:
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正面是什么,反面是什么;
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得到什么,损失什么;
……
性情,让你看到正面,却忽视了反面;淡泊性情,让你看到反面,正反两面都兼顾。是否提拔一个下属,不仅要看他的业绩,与你的关系,还要看到他是否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否则,就会祸患不止。某公司一个部门的经理H,招聘了一个下属C,C最大的特点是能让H开心,C获得H信任后,作为“卧底”,随时向H报告团队成员的动向,在H的推荐下,C终于升职,和H平起平坐,H依然认为C是心腹,结果C复制了手段,和高层的关系比H还要好,现在的H被C挤兑的好惨。如果H能够淡泊当时的性情,也许就不会听从于C,也就不会对组内的其他成员的心声充耳不闻了,但现在为时已晚。
感官的世界,必然有感官的解读,因此,建议管理者在解读的同时,淡泊自己的性情,看到事物的两面,守好不可控制的那一面。
二、为何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的宗旨是“抱一”,就是要做到身心合一、心静身静、吐故纳新、淡泊性情。为何要如此呢?从小处说,是为了身心健康,从大处说,是为了保全自己。历史,不乏这样的道理。
很多人说《鬼谷子》太“厚黑”了,说这话的人肯定是忘记了《鬼谷子》开篇的宗旨“是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没有人能离开这个“一”,狭隘地说是“规律”,本质上却是“玄之又玄”的“道”。苏秦就是因为没有守住“身心合一”的“一”,犯下大错。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4.15)文言倒装,应为“以一贯之”,什么是“一”,根源就是“道”。只不过孔子的“道”是着了相的“德”。
◼︎身心健康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本段来自百度百科)
人体有自身的免疫力,所以绝大数的人是生来健康的,之所以产生健康问题,主要来自于“科技”和“心理”。
科技提高了人们与自然共处的能力,然而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也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因素。比如添加剂的使用,污染的加重等,这是健康问题的首要原因。
科技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自然产生众多压力,进而引发心理问题,比如很多湿疹就是因为心理压力导致的,这是健康问题的主流原因。
在人们大谈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关注“抱一”的问题。比如美容事故问题,这是自然美和心灵美的问题。过去的影视明星,没有美容问题,都是天然的美丽,或许有些瑕疵,也正是瑕疵,带来人们的赏心悦目,现在不同了,有了美容技术,人人都可以成为美人,必然打破审美的标准;因为过度减肥带来的厌食症不在少数;审美标准的变化,也会带来心理美的标准变化,因为美的问题引发的道德问题不在少数,具体内容可参考《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的内容。
所以,任何事情,当忽略了“抱一”,就会引发人们生活的诸多问题。
◼︎保全之道
每个人都希望能为自己的人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纵观历史,能善终的有几人?没有好的身体,不能善终;没有好的修为,不能善终。如果诸葛亮能再活十年,也许就能完成蜀国大业;如果有些管理者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许就不会英年早逝。如果苏秦,庞涓懂得“抱一”,也许历史就会改写;如果有些管理者能够把决策和普世价值观统一起来,也许就可以留芳百世。
老人常说,孩子不会撒谎,因为脸红,大人则不然,可以控制脸红。这是“心在,身不在,身在,心不在”的表现。对于管理者而言,就是典型的“心口不一”。《鬼谷子》在“捭阖第一”里是这样描述的:“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我们容易控制身,但不容易控制心。所以,身心分裂很容易暴露一个人的“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成为被人利用的对象。
所以,“抱一”是自然的规律,谁遵守,谁善终,谁打破,谁凶多吉少。
三、如何修身养性?
老子给出的答案是“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简单说,就是行走在人世间,不用心机。
对于管理者而言,不用心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言行一致,是修身养性的最低标准(不干扰)
言而有信,是管理者的第一风范,也是民心看重的内容。
为什么很难言行一致,主要是因为“说多了”。经常演讲,也就会经常许诺,而环境毫不客气地时刻在变,承诺也会因为环境而不能很好兑现。比如,承诺只要年底完成120%,多发两个月薪水,但是因为政策变了,价格下降,促销增加,大家很容易完成任务,但是利润却没有达到公司的要求,这时候,这两个月的薪水发不发?如果发,损失利润,如果不发,打击信心。从言行一致的角度,应该发,这是提高员工忠诚度的原则,损失今年,但是赢得未来几年。假如不发,员工不忠诚,以后遇到了困难,员工就不愿意和企业同舟共济了。
比如,你答应同事做一件工作上的事,之后领导也让你做一件工作上的事,都希望你能在下班前完成,但是你的精力只能做好一件事,你会如何选择?很多人是推掉同事,因为短期利害关系不同。问题在于日后工作中,同事们怎么看你,这是远期的利害关系。假如有一天这个同事升职了,或者在外面有更大的权力,当你打算投靠的时候,该怎么办?所以,做事不要用心机,应该先遵守言行一致。如果你不答应,也许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了,所以,职场上要少说,既然答应了,那么先答应的事先做,不要考虑利害关系,顺其自然就好,这样就会有勇气推掉领导的事,或者牺牲自己加班的时间,做好领导的事。加入领导就是不同意,他自然会找那个同事帮你推掉的。
所以,说多了,就会产生干扰,干扰自己和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少说多观察。
2.心口一致,是修身养性的更高标准(不妄为)
说到做到,表里如一,直抒己见,是管理者的第二风范,也是民心所向的内容。加班累不累,总之是累的,但不能用“收获”取代“累”,这是对自己身体的麻醉;能力够不够,总之是不够的,但不能用“知其不可而为之”取代“能力的瓶颈”,这是对心灵的麻醉。
不能做到心口一致,源自“利益太多”。
喜欢一份工作,和欣赏一位领导,这是两件事。职场上,我们往往因为混淆,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带来更多的心口不一。明明不喜欢一份工作,但是因为领导喜欢,所以强迫自己喜欢,但是自己确实不愿意为这个工作作出努力,于是就把心思用在取悦领导上了,在领导看来,你喜欢这份工作,给你带来升职和加薪。明明不欣赏这位领导,但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强迫自己欣赏领导,但是自己却是讨厌这个领导,于是把心思都用在工作上,在领导看来,你欣赏他,给你带来升职和加薪。这是利益下心口不一带来的扭曲。时间久了,喜欢的工作变得不喜欢,欣赏的领导变得讨厌,最后,你分不清是否喜欢这份工作了,你也不知道每天到底在为了什么而忙碌,于是就把眼光投向“薪水”和“职位”上,即便如此,你也找不到曾经的快乐了。这是价值观层面。
为了利益,我们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说了不符合内心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最终导致更多的“妄为”,也就带来更多的心口不一。
所以,利益多了,就会妄为,就会带来心口不一的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利益的驱使,做自己原本就该做的事。
身在此岸,心在彼岸,这是对自己的为难。心在此岸,身在彼岸,这是对自己的菲薄。唯有
身随心动,如影随形,保持一致,常常抱一,才能还给自己一个真实的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