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信任的论语座右铭(论语史鉴后生可畏)

第九篇第23章 子曰:“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有关信任的论语座右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有关信任的论语座右铭(论语史鉴后生可畏)

有关信任的论语座右铭

第九篇第23章

子曰:“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生: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生的本义是草木破土萌发。后引申为从无到有,出现。如“无中生有”。

由从无到有,出现引申为母体产子、产育。由母体产子、产育引申为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如“后生”、“晚生”。

由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引申为活着。由活着引申为活着的,新鲜的,未死的;活活地;人类的灵肉活动,存在。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由活着的,新鲜的,未死的引申为未成熟的,未处理的。由未成熟的,未处理的引申为未接触的,不了解的;不成熟地,条件不足地。如“生人”、“生字”等。

后生指的范畴非常广:1、指后代子孙。2、较后出生。3、来生。4、年轻人、晚辈。5、比喻年轻。。《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宋·梅尧臣《依韵和刘敞秀才》:“后生不闻义,前辈惧为党。”

生还指“谋生”、“营生”等。还指戏剧里的角色,如“武生”等。晚生一般用于谦称。

畏:会意字,从田虎省。畏的上部就是“鬼”的一半,下部是“虎”的一半,会鬼头虎爪,令人害怕之意。

也有一说,“畏”是鬼持棍棒,使人害怕之意。畏的原意就是恐惧、害怕,如“不畏艰险”等。有害怕延伸为嫉妒、憎恶。如《史记-魏公子列传》:“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意为从这以后,魏王嫉妒公子的贤能。

本文的“畏”是期盼、指望的意思。

闻: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跪坐以手附耳谛听的样子,本义为听到、听见。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引申指知道、听说,如韩愈的《师说》:“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又引申为传达、达到,再引申为报告、使听到,还引申指闻名,并由此引申为名声。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另外闻也指听到的东西,主要指知识,也指传闻、事迹,用作名词。后来用鼻子嗅气味也叫闻。

本文的“无闻”意为“无闻于道”,即学无所成之意。不能理解为没有闻名于世,不能声闻天下等。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年轻人是很值得期盼的,怎么知道他们的未来不如我们呢?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学无所成的话,就没什么盼头了。”

这句话是孔子劝勉我们学习要趁年轻,年轻人年富力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将会发展成怎样,不可估量,其势可期也!

古人云:“甘罗发早子牙迟,荷放梅开各有时。少年得志未必果,大器晚成凌云志”。意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早期还是晚期为社会作出贡献。

大器晚成者当然有,但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我们何不趁年轻,加倍努力,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呢?

有人把“畏”理解为敬畏,甚至害怕,这样让人莫名其妙,人到了四十、五十岁后,如果学无所成,就没什么害怕了。试问,如果到了四十、五十岁后学有所成,我们就害怕了吗?害怕什么?害怕他学有所成?害怕他对我们不利?

孔子说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并没有说要畏后生。难道我们要敬畏后生,却不要敬畏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吗?

神童甘罗

神童,又称圣童、奇童、天童、或资优儿童,是对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早在西汉时期,朝廷就有选拔“神童”的选拔机制,汉朝的选举法中规定:“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

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神童出世,有7岁就给孔子当老师的项橐(春秋时期鲁国人),三国时期的曹冲,周不疑。

唐初有7岁能作诗的骆宾王(今浙江义乌市人),6岁能文的王勃(今山西省河津人),11岁的杨炯(今陕西华阴市人)待制弘文馆。

武则天时8岁的裴耀卿(今山西省稷山县人)和11岁的王丘(今河南安阳市人),都是童子举及第。

唐玄宗时的刘晏(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7岁官任秘书省太子正字,还被宋代王应麟写进了《三字经》里,北宋时期的蔡伯俙(今福建福清市人)4岁中进士。

他们当中,有的英年早逝,有的也是在成年后才做出了大的功绩,有的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

不过,确实还有一个小孩,跟他们都不一样,显得很特别,他就是在秦王手下十二岁就被拜为上卿(一种爵位,无实权)的甘罗!

甘罗,战国时期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 )人,与秦王政是同时代人。他的祖父甘茂,是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惠文王时,曾官居秦国左丞相。

甘茂受小人陷害,在秦国难以存身,就离开秦国投靠齐国,并被齐王任用为上卿。甘茂以齐国上卿身份出使楚国时,秦王想让楚国扣押甘茂,并送回秦国。

但是遭到楚王拒绝。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回到秦国,后来病死在魏国。

甘茂从逃离到去世期间,他的孙子甘罗一直被吕不韦收养,成为吕不韦的少庶子(门客)。

在秦国,吕不韦大权在握,可以说是权倾天下。吕不韦本是战国末年卫国商人,因投资得当,力助外出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接班,是为秦庄襄王,因而官至秦国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因为他与赵姬(秦始皇母亲)的特殊关系,有人甚至说,他是秦王政的亲生父亲,所以,异人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为王,直呼吕不韦为“仲父”。

执掌秦国朝政的吕不韦为了扩张秦国疆域,将目光盯上了邻近的赵国,想以武力劫掠赵国的河间之地。

当时赵国的实力也不弱,轻易动武,胜算并不大,所以,吕不韦就想联合燕国一同对付赵国,为此,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作大臣。在蔡泽的努力下,燕王喜终于答应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两国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军事联盟。

为了将联盟关系进上步加强,吕不韦准备派秦将张唐到燕国作相国,却遭到张唐的拒绝。

原来,秦昭王时,张唐曾多次带兵攻击赵国,夺取了赵国的大片土地,还斩杀赵国无数士卒,赵国人对他恨之入骨,曾下令能得张唐者赏百里之地。

此次入燕为相,赵国是必经之地,如果赴燕为相,那无异于羊入虎口,死路一条。

见说不动张唐,吕不韦只好让他离开相府。这时,年仅十二岁的甘罗站了出来,说他有办法让张唐离秦赴燕。

一个十二岁的毛孩子如此逞能,吕不韦厉声斥责让他不要添乱,甘罗并不死心,而是强辩道:“古时项橐七岁就作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十二岁,君侯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为何不由分说便呵斥于我呢!”无计可施的吕不韦,最终同意让甘罗去试试。

甘罗直接找到张唐,甘罗跟他讲起了白起和范雎的故事。想当年,白起功劳大过张唐许多,由于不听从范睢的攻赵之计,结果被范睢找个借口把白起给杀了。

而现在的吕不韦,权势比当年的范睢大了不知多少,你张唐如果这样违命不从,恐将死得比白起难看多了。

甘罗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曾经横扫千军的大将军,只能乖乖地听命于年仅十二岁的毛头小子。

张唐同意赴燕后,为保万无一失,甘罗对吕不韦说要先行去赵国给张唐打前站,扫清张唐的出行障碍。

吕不韦此时再也不敢小看他身边的这个少庶子了,就直接汇报给了秦王政,秦王政知道了甘罗的事迹后就召见了甘罗,并答应派他前往赵国。

甘罗出使赵国并不单纯为张唐清除障碍,他还有更大的“阴谋”,他要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争得一片新天地。

当时,赵国的老大是赵悼襄王赵偃,如同对付张唐一样,甘罗和赵偃分析:太子丹质于秦与张唐出任燕相,目的只有一个,燕秦两国互不相欺, 其目的就是想攻占赵国河间一带的领地。

甘罗说:“你如果先送我五座城邑,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丹,并且助赵攻燕。”赵悼襄王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就将河间的五座城邑划出来给秦国。

得到了赵国的土地后,秦国也没食言,交太子丹送回燕国。没有后顾之忧的赵国开始大举进攻燕国,夺得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得到其中的十一座城邑。

甘罗回到秦国后,秦王政封赏甘罗担任上卿之职,并将甘茂原来的田地、房宅赐给甘罗。只是,建此一功之后,甘罗就从史籍中消失了。

《史记》中说:“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甘罗虽然小小年纪,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几座城池 ,由此受到秦王的封官赏地,并让自己名垂后世,确实不简单。但他靠的只是口舌之利,虽然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期名副其实的谋士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