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大家读资治通鉴(一起读资治通鉴)

1.赵武灵王进攻中山国,兵抵宁葭;又向西攻打胡人,直至榆中。胡人的林胡王献马求和。赵王归来,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命代相赵固主持胡人部落事务,召集胡兵。

读者以为:经过“胡服骑射”才一年,以骑军为主体的赵国军队则焕发夺目的光彩,显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学习胡人的同时打败了胡人,获得胡人贡献的马匹。对于赵军而言,获得马匹如同如虎添翼,进一步扩大骑兵规模,进一步提升战斗力,实现良性循环。命赵固主持胡人部落事务,掌管胡人地区,则更多为了向赵国输送马匹和先进骑射技术,壮大赵国骑兵,最终赵国超过齐楚成为继秦之后的战国强国,也成为山东六国抗秦的中流砥柱。

带大家读资治通鉴(一起读资治通鉴)(1)

2.楚王与齐国、韩国订立同盟。

公元前305年

天空出现彗星。

赵王进攻中山国,夺取丹丘、爽阳、鸿之塞,又攻占城、石邑、封崐龙、东垣。中山国只好献出四城求和。

读者以为:一、经历张仪欺楚后,楚国在诸侯国的诚信遭受质疑,此次楚国与齐、韩订立同盟共同抗秦,个人猜测或许也有对抗新兴强国赵国的考虑,对楚国是一种新的考验,在纷乱天下局势下,国家诚信与国家利益之间如何权衡把握的考验。

二、中国古代对彗星的记录与理解一般是指灾祸来临,故有一个通俗的名字“扫把星”。类似于日食、月食等正常的自然现象,因古代科技的局限,以星象对应国家灾祸、政权更迭、帝王生死等重大社会事件,记录政治的资治通鉴则详细记录出这些自然现象。

三、前文提到魏文侯派乐羊经历三年苦战攻占中山国,后来资治通鉴又提及中山国,此处简单介绍一下中山国。中山国是由白狄鲜虞氏所建立,白狄分为四个氏族:肥氏、鼓氏、仇由氏、鲜虞氏。公元前507年,白狄鲜虞氏建立中山国,历时百年,于公元前406年为魏文侯的乐羊所灭,当时中山国君为中山桓公,不理国政,只顾个人贪图享乐。后中山桓公痛定思痛、励精图治,亡国二十五年后,于公元前381年复国,国力到达鼎盛。中山国嵌在燕赵之间,是燕赵两国的心腹大患,正如后世赵匡胤所说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赵国历经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三代君主都无法战胜中山国,反而因国力衰弱屡战屡败。只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凭借强大的国力才扭转对中山国的颓势,军事实力开始全面力压中山国。

带大家读资治通鉴(一起读资治通鉴)(2)

3.秦国宣太后异父弟为穰侯魏冉,同父弟为华阳君芈戎;秦王的同母弟为高陵君、泾阳君。其中魏冉最贤良,从秦惠王、秦武王时起,就担任要职。秦武王死后,各兄弟间争夺王位,只有魏冉能独力扶立秦昭王。秦昭王即位后,任命魏冉为将军,守卫咸阳。当年,名叫壮的庶长及大臣、诸公子阴谋作乱,被魏冉镇压下去;因受到牵连,惠文后被害死,悼武王后也离开秦国流落到魏国。与秦昭王不和的兄弟,全都被魏冉处死。因秦昭王年幼,宣太后便亲自管理国家,任用魏冉执政,使他的威势震慑全国。

读者以为:秦武王举鼎暴毙之后,由于秦武王无子嗣,秦国陷入最高权力的激烈争夺,一方是芈八子为首,樗里子、魏冉辅佐,支持赢稷;一方是秦惠文王的王后、秦武王之母,支持公子赢壮。后芈八子一方胜出,嬴稷即位为秦昭襄王,芈八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人即宣太后,重用樗里子、魏冉为相,诛杀政治对立的惠文后、公子壮、公子雍等公族势力。后召楚国芈八子同父异母的弟弟羋戎入秦国任职,后因功封华阳君。秦昭襄王年幼,芈八子为首,魏冉、羋戎、赢蒂(芈八子次子,称泾阳君)、赢悝(芈八子小儿子,称高陵君)号称“四贵”,在秦国权势烜赫,主宰秦国政局。

带大家读资治通鉴(一起读资治通鉴)(3)

4.公元前304年

秦王、楚王在黄棘会盟,秦国把上庸归还给楚国。

公元前303年

天空出现彗星。

秦国攻取魏国蒲阪、晋阳、封陵;又夺去韩国的武遂。

齐国、韩国、魏国因为楚国背叛抗秦同盟,联合出兵攻打楚国。楚王派太子芈横作为人质,向秦国求救。秦国派名叫通的客卿率军队援救楚国,三国联军于是退走。

读者以为:一、楚怀王一直是一个天真率性但缺乏政治智慧的君主。公元前306年,楚怀王与齐国、韩国订立同盟对抗秦国,才仅仅过了2年,楚怀王就为了上庸一地背信弃义,改为和秦国结盟。楚怀王的考虑大概是,此时的秦国是芈八子主政,芈八子是楚人(史书仅记载是楚人,未明确记载是否为楚国公主,从芈八子仅为秦惠文王的妾,且同父异母弟羋戎的早年经历判断,不是楚国君王之女),秦国在政治上会采取秦楚政策,且芈八子力促秦楚联姻,将秦国公主嫁与楚国公子,为秦国公子迎娶楚国公主。故楚怀王可以依靠秦国力量无惧齐、韩,无需担心背信弃义的后果。

二、个人觉得一个君主在考量国家利益、把握国家政策、决定联盟对象的核心是:自身处于弱者,则联盟弱者共同对抗强者,否则强者不断分化瓦解弱者的联盟,最后逐个击破、蚕食殆尽。秦国以上庸一地换取楚国的同盟,不是因为楚国多么强大,更不是因为芈八子是楚人而爱楚,而是需要瓦解楚、齐、韩的同盟。那么于秦国而言,楚国有价值有意义,根源在于楚与齐、韩的同盟对秦国有威胁。试问,如果楚与齐、韩的同盟不在了,楚国对于秦国还有何意义?秦国给出的上庸一地,失去了齐、韩支援的楚国守得住?背信弃义之后,楚国抵得住齐、韩的联合进攻?最终楚国只能是为诸侯各国所抛弃,受抛弃的楚国还能挡的住秦国的进攻?

三、楚国太子主动入秦作为人质后,秦国与其说是支援楚国对抗齐、韩、魏联军,倒不如说,既然有了楚国作为打头阵的先头部队,以此尽可能消耗齐、韩、魏的有生力量,为下一步秦国进一步进攻韩、魏创造条件。同时,可以获得楚国的效忠与支持,权衡之下利大于弊,才会支援楚国。政治是无情的,只有利益考量,没有任何的道德、情义可言。只可惜,楚怀王太过于天真。

带大家读资治通鉴(一起读资治通鉴)(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