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太行山在哪里(浅析太行山脉在华北游击战争中的地理优势)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
(《在太行山上》歌词选段)
得太行者,得天下!
所谓“太”者,大也;“行”者,行列也,二者合之意指很大的行列。太行山最早见诸于文献,还是在那篇著名的古代散文《愚公移山》中。列子在该文的开篇这样写道: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或许是有关太行山最早的记载。本文所言及的“太行山”在地理范围上要超出古人的范畴:其东为河北平原,西为黄土高原,上接燕山,下衔秦岭,绵延400余公里,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最高的山地。太行山巍巍八百里,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恒山、五台山和小五台山。几座较小的山脉组成平均高程为1000~2000米,最高峰五台山主峰高达3058米。被顾祖禹称之为“天下之脊”。整条山脉因河流的穿切,形成了一些沟通山西与河北、 河南之间的孔道,即历史上所称的太行八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蒲阴陉、飞狐陉、军都陉)为往来的重要通道,娘子、紫荆、平型、雁门诸关口险阻天成,关山雄固。
遍阅中国战争史,几乎随处可见太行山因其位置与地形而决定战争胜负的例证。而秦赵长平之战,汉赵井陉之战更是决定了一个政权的生与死。盖因为此,顾祖禹谓之“得太行者,得天下。” 近三个世纪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再次经受住了考验。
1937年夏秋之交,日本侵略军以(北)平、(天)津为基地,分三路向华北各地展开战略进攻。为掩护南下主力之侧背,他们以第5师团和关东军铃木兵团经察哈尔攻击山西大同。不久,又增加第20师团从娘子关西攻太原。至1938年春,日本人凭借军力优势迅速击败了正面战场上的中国军队。表面上达成了“占据山西”的企图后,侵略阵营内部一片欢腾,以为“天下从此可安矣!殊不知,就在他们的身后,就在太行山上,已经燃起了游击战争的熊熊烈焰。
华北战局的重点在太行山……
1937年10月13日,就在太原会战打得如火如荼之际,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指出:“须知华北战局重点并不在太原……太行山脉及正太路在我手,敌进太原如处瓮中,我军是还能有所作为的。”11月11日,即太原沦陷的三天后,朱德、彭德怀、左权、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等八路军前线将领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这次会议讨论了太原失守后的形势,重新调整了八路军的战略布署:全军在晋东北、晋东南和晋西北等方向实行战略展开。“石拐镇会议”后,八路军各主力部队分成许多地方工作团和游击支队,深入敌后山区,与当地的党组织一道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冀豫和晋绥等游击根据地。这三大根据地中的前两个,都是以太行山脉为地形依托。
晋察冀根据地:“平型关大捷”后不久,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奉命率独立团、骑兵营和两个不完整的步兵连共2000多人留在晋察冀地区坚持游击战争。此时的三省边陲正处于极端混乱状态,国民党军主力正在向南败退,旧的政权机构已经瓦解,散兵流匪乘机作恶,甚至出现了“几个日本浪人拿着日本旗就可以随意占领县城”的事情。值此人心惶惶之际,八路军来了!聂荣臻率部开上晋察冀的腹地——五台山后,迅速派杨成武、赵尔陆、王平、周建屏人等率领分支部队,在北太行山两侧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由于纪律严明,抗战政策深入人心,八路军很快就在五台山站稳了脚跟。至1937年11月7日,即太原失守的前一天,——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山正式成立,聂荣臻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晋察冀根据地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创建的第一块游击根据地。
晋冀鲁豫根据地:“石拐镇会议”后,129师师长刘伯承宣布全“师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活动”。随即,他和张浩(后为邓小平)率领师直、386旅及115师344旅向晋东南转移 。他们以太行、太岳山为依托,将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划成若干游击队和工作团,分散到晋冀豫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与此同时,主力部队在山西“决死队”的配合下,向敌占交通线展开,形成了抗日根据地的环形对外正面。至1938年4月,以晋冀豫军区成立为标志,太行山南段的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徐州会战结束后,八路军已经依托太行山脉,创建了一块衔接幽燕与中原的山区根据地。对与,毛泽东予以了高度肯定。他在会见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卡尔逊时说,“日本在五台山包围我们,围困我们。但我们有另一种围困,比如日本在太原驻守,太原的东北是聂荣臻的部队,西北是贺龙的部队,林彪的部队在西南,朱德的部队在东南”。
当年岁末至次年初春。八路军再一次实施战略展开。他们翻越太行山,陆续开辟了河北的冀南、冀东、山东湖西、鲁西、鲁南等平原根据地。由此形成了西起黄河东岸,东达渤海之滨,北至大漠,南到中原的广大敌后战场;在更大范围内对日军形成了一种战略上的反包围态势。这时候的太行山,又成了沟通前后方的战略通道。
攻防兼备的太行基地
抗日名将刘伯承当年在给部下讲述(军事)地形的重要性时,曾将其与任务、敌情、我情、时间等因素称为战术上的“五行术”,进而强调 “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若依此标准视之,则巍巍八百里太行无论在战役层面还是战术环节均体现出无与伦比的作战价值。
首先,它更是打击侵略者的进攻阵地。当八路军在平型关与日军初次交锋时,就察觉到其气焰虽张却“不善山地作战”。正如115师师长林彪在战后总结分析中所云:“一到山地,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均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简直不行……”不仅如此,由于开战以来连连取胜,日军上下非常轻视中国军队并因骄狂而疏忽,以致“不注意侦察警戒,不爱做工事。打起仗来,先让飞机和大炮显神通。等到猛攻时,他们步兵连阵地也不爱占领,只隐蔽在沟里休息”。随即,八路军充分利用敌人这一弱点,将预设战场选择在险路隘口这样的利地形伏击敌人。哪怕是地形暂时不利已,他们仍设法通过战术上的精妙设计打击敌人。这其中最令人拍案称绝的战例莫过于1938年3月的神头岭战斗。当时,为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129师师长刘伯承决定在邯(郸)、长(治)公路上寻找战机。当时刘师长手头的兵力只有陈赓的386旅,与潞城和黎城等处之敌相比未占太大优势。于是,刘伯承决定佯攻黎城,在其东北的神头岭伏击援敌。从地图上看,邯长公路从岭下穿过,两侧高地有利于部队隐蔽。但在大家侦察地形时发现,这段公路实际构筑开阔的山梁上,两侧最近20余米最远不过百米内的范围内散布着一些被国民党军废弃的旧工事。虽然有人建议另选战场。但刘伯承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将部队隐蔽在那些废旧工事里。16日4时,当我769团的一个营突入黎城后,果然引得潞城、涉县之敌大举出援。9时,当潞城之敌行至神头岭时,埋伏在其眼皮底下的我军以横长队形突然杀出。仅用了不到2个小时,第108师团笹尾部队、16师团林青部队1500多人除百余侥幸逃脱被全歼(日方资料载损失487人)。这是一场地形与战术完美结合的战斗,就连日军禁不住赞叹为八路军“第一流的伏击战”。此战过后两年半,八路军以105个团从太行山大举出击,同时攻击正太,平汉,同浦和平绥等日军运输干线。这次战役规模的进攻极大地震惊了侵略高层,振奋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令人欣慰的是,太行山的进攻价值不仅体现在主力部队的大规模出击上。1942年11月,日军侵入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沁源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其失败的开始。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沁源军民依托有利地形,对日伪军广泛开展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伏击战和破击战。最终将敌人全部“挤”了出去。
太行山还是保持我方有生力量的掩蔽所。还在华北日军将作战重点置打击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时,便已着手抽调兵力围攻尚未得到巩固的晋察冀根据地,随即又调兵围攻冀鲁豫根据地。到武汉会战结束后,华北日军得以腾出手来重点对付八路军。这时他们通常采取的攻击战术为:以优势兵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分成几路“扫荡”抗日根据地。当日军深入到太行山腹地后,其装备与战术上的弱点很快暴露出来。日军确实多次以“分进合击”的战法从外线对八路军形成了合围,但其行进在崎岖道路上的各路攻击队伍难以相互呼应;有时即便发现了沿山间小路撤退的我军,又受较重装备限制而无法完全脱离公路展开追击。在连吃几亏之后,日军开始从编制、训练与战术方面做调整,以适应日趋频繁的山地作战。即便如此,他们不仅没能在八路军那里讨得便宜,反在黄土岭搭上了 “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的性命。敌人当然不甘心失败。看到“分进合击”无法奏效后,日军再次调整战术。他们先是大搞“囚笼战术”,即通过铁路、公路和碉堡将抗日根据地分割成小块。然后,再集结重兵对已被分割的太行山各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甚至派出小分队直奔我各级指挥机关所在地。日军这两招确实限制了八路军的机动能力,但后者依然可以凭借人熟地熟的优势安全脱身。如在1942年6月,从涉县、潞城、黎城和林县(河南)出动的日军对刚刚转移至黎城东15公里宋家山的129师师部形成合围。千钧一发之际,刘伯承师长指挥大家沿着一条地图上没有的“羊倌小道”跳出了包围圈。令日军上下倍感沮丧的是,哪怕是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他们仍无法在凭险据守的对手那里讨得多少便宜。1941年11月初,5000多日军分多路强攻位于黎城北境的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这里因四周悬崖峭壁、半空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从9日开始,八路军总部独立团坚守黄崖洞阵地8个昼夜,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 “开创了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
如上所述,太行山以其军事地理优势为华北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同时期正面战场的诸多事例证明,仅凭关山雄固不足以打赢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太行山根据地得以真正巩固的真正,还在于来自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持与拥护。正所谓 “在德不在险”。我们看到,八年抗战中八路军中出现了以战士籍贯命名的平山团、阜平营、灵寿营等建制单位;我们又知道,一个人口仅有14万人的武乡县就有9万人参加工、农、青、妇和儿童团等群众性抗日团队;我们又听到,无数的太行军民吟唱着“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慷慨战歌迎来了驱逐倭寇的那一日。(文\张岩松)
参考资料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毛泽东选集3
叶剑英军事文选
林彪军事文选
刘伯承军事文选
聂荣臻回忆录
《游击队与游击战》(作者长野朗,东京和泉书院1940年6月出版
太行山-中国的天然长城 作者:刘统 中国国家地理网
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7bf32f59.htm
地理分界线,中国脊梁山,太行山脉蕴含着什么信念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7555647990524327&wfr=spider&for=pc
文摘周报 https://digest.scol.com.cn/2007/07/24/2007072410437417.951.ht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