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机会主要包括哪几方面(个人职业发展的模式大略上可分为两种)

职业发展机会主要包括哪几方面(个人职业发展的模式大略上可分为两种)(1)

公众号:皮球研究所

在当今我国,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模式大略上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强调“职位”(即“职”),一种是强调“事业”(即“业”)。

偏重职位的路线是,你进入一家公司,努力去适应公司的环境,适应公司的文化,适应你上司的工作风格,适应你的同僚,寻找机遇,做出成绩,得到权力核心的认可,沿着公司里或明确或模糊的职业路径,一步步往上走。

适应环境如鱼得水,或者运气好的,发展比较顺遂,从基层员工,发展为中层管理者,少数甚至能成为高管。

你也看出来了,这种模式,更适应体制内,或者大公司。

体制内或者体制外的大公司,公司文化已然成型,制度健全,个人仅仅是小小的螺丝钉,离开公司这个平台,你可能什么都不是,只会很细分的一些工作,习惯是走流程。而公司,离了谁都能转。你没有什么议价权,唯一的捷径是抱紧有权者的大腿。

而偏重事业的路线是,你一开始就要明白,自己做的不仅仅是公司里的某个职位,而是社会分工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能很小,但必须能够随时对接到市场中,尽可能做到热拔插。

你要在某个方面做到非常的专业。

你不用强迫自己去适应某个环境。如果不适应,跳槽就是,总能找到脾性和风格跟你对路的团队。

在跳槽中,你才会实现自己的职业成长,而不是在某个公司里苦苦等候,希望升职的机会能轮到自己。

这种模式,更适应体制外、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

你不是为这个公司的某个职位工作,而是为了市场上存在的职位工作,你可以把这类的工作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当然,依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型)。

你也不必得到一家公司某几个掌权的领导的认可,只需得到市场的认可就行。这里的领导不对路,再见,另投他处。

这种模式走到极致,是你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的寻找认可自己、理念契合、能力互补的“事业合伙人”,当条件具备时,就可以自己创业。

而第一种强调职位的模式呢,是不可能有什么一以贯之的事业的,也很难找到自己的“合伙人”。你可能有很认可很钦佩很信赖的领导/同事/下属,但不好意思,如果你升职或者调动了,人你不能带走。你只能再去适应组织上给你安排的人力。

举个栗子,你在某个大国企管财务,做的很好,深得领导信赖。在职位有空缺的时候,领导打算调你任办公室主任。这个岗位是领导的心腹,前途看好。但你过去,基本上就暂时放弃了自己的财务专业,而天天鞍前马后为领导忙活。

职位各有不同,一步步往上走,但难以在某一方面形成积累。

在这种强调职位的公司里,你经常换工种,可能发展的更快,树挪死人挪活嘛。

而在第二种强调事业的模式里,常换工种,反而是大忌。

比如你在市场化机构做财务工作,原来在一家小私企,积累够了之后,跳到上市公司,平台更大了。

但如果你在小私企做了一阵子财务,又调到行政部门,那么你的职业生涯是散乱无序、没有持续积累的。

很多时候,中年失业,是因为你没有区分清楚以上两种职业发展的模式,把日子过岔了。

比如你在市场化机构里,你应该持续积累,包括专业能力和人脉(事业合伙人),如果积累速度放慢乃至停滞,也许就到了你该走的时候了。

该跳槽跳槽,该创业创业。

千万别还一门心思在这里呆着,你已经贵到企业 用不起了。

你自己不走,被裁了,还赖公司无情,害你中年失业。

你这是把市场化机构活成了体制内啊。

在市场化机构里,你进来的第一天,就要想着自己要如何离开、带着什么离开。

有个朋友去了罗辑思维,说到他们的面试。面试中,公司就表示,不会养你一辈子,可能同事缘分也就三五年,问她打算干几年,几年后离职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够成长为什么样子。

这是真正为员工负责的市场化机构,至少言语上想为员工负责。

如果市场化机构对你的培养混乱无序,把你当苦力使用没有积累,你还是早走为宜。如果等到35、40了还没有专业与人脉的积累,你就会惶惶不可终日。中年失业,变成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你的头顶上。你会逐渐胆怯、卑微,因为你离不了公司,而公司却可以丝毫不在意你。

但是同样35、40岁,在体制内或大公司里,也没有专业和人脉的积累的那些人,为什么反而活的悠哉呢?

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没有什么事业啊。

他们所服务的机构,强调的是职位。他们已经获得了“编制”,只要不出大错,社会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他们就能在这个机构中一直稳稳的工作下去。

体制内、大公司已经把他们与市场隔离开了,他们与市场不发生直接的联系。

如果我们做个比喻,第一类的工作,像在岸上。第二类的工作,就像在海里。

90年代的体制内人员“下海”,就是这个意思。

在岸上,你不主动走,是不用挪窝的,没有个天灾人祸,你可以在地上蹲一辈子。

而在海里就不一样了,你不动,水流会推着你动。只有不断折腾,才能保持在水面上。

在岸上,其实也不一定一直稳妥。岸上的“失业”另有一种叫法,叫做边缘化。

边缘化是什么呢?好机会都给了年轻人,你可得闲,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认命的,做个逍遥散人。不认命的,日子也不比失业好过,唯一可告慰的就是工资还是有的。

所以,为什么有“如何避免中年失业”这个问题呢?

在市场化机构,到了一定年岁,就算没失业,你也要考虑自己走了。你之所以失业,还是专业或人脉没积累够,或者积累的方向已经式微。

所以建议三条:

1.年轻时候选一个明智的方向,不断积累专业和人脉;

2.如果行业已经下行,考虑将自己的专业迁移到另外一个较有前途的行业中;

3.你最大的财富不是从这些公司获取的薪酬奖金,而是在职业生涯中寻找到的事业合伙人。不是公司,而是事业合伙人才会陪你到职业生涯的尽头。

要么你就到体制内、大公司去。但是,考虑到90年代的下岗潮并非不可能重现,你最好也要多留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