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的水去哪里了(南水北调纪)

南水北调纪

刘守英按:在邓州调研,全程陪同调研的是邓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显三。路上聊起他的经历,他充满深情地对我说,他一辈子就干过两件事,一件是南水北调,一件是移民。我说这两件事都是可歌可泣,他说,是悲壮,是血泪。我说你给我点文字放我公号。于是就有了这一篇纪念文。

南水北调的水去哪里了(南水北调纪)(1)

千里大调水,当惊世界殊;丹水北去时,惊涛应有泪。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两年啦,沿线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沿途人民饮水有力保障。当初,为一泓清水北上迁离故土的库区移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正幸福地在祖国各地生活着。

作为一名全程参与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者和组织者,我倍感欣慰和自豪!适逢通水两周年之际,把邓州南水北调中线移民迁安的一串串往事予以回忆,聊以纪念。

1000多个日夜,大批乡、村、组干部为给移民调地分地操心、流汗、挣扎、煎熬、殚精竭虑,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时任构林镇后张村妇女主任、五组组长贺国霞,曾天天泡在农户家中,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想尽办法化解矛盾,经过100天的艰苦努力,终于将土地顺利调出。而她却因日夜呕心沥血,工作强度过大,献出了年仅46岁的宝贵生命,这是何等的哀痛与伟大!

时任孟楼镇镇长秦大栋自移民工作启动以来,天天待在现场协调移民事务,无暇顾及母亲,就连妻子膝关节受伤,需到省城手术,说好的陪同去,也是一拖再拖,最终没有成行……直到有一天,家人告诉他母亲溘然去世,秦大栋才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家,这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葬礼那天,36名移民群众自发来到大栋家,齐刷刷地站成一列,庄重地跪在大栋母亲的遗体前,久久不愿离开。移民朋友用他们淳朴的方式表达了对从事移民工作母子的敬意!

4

倾力建设新家园

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邓州共需为移民建房6915座,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为搞好工程质量,我们在落实正常质量监管的同时,从社会上聘请17位离退休建筑专家组成工程监理巡视团,每隔10天对三个批次19个安置乡镇的31个安置点一个点一个点地看,一个点一个点地指出问题。在整个移民新村建设过程中,我们逐出邓州建筑市场企业3家,列入黑名单7家,辞退监理5人。

为给乡镇的同志们腾出更多的工作时间加快工程进度,我们尽量不在市里开会,尽可能多的到工地现场帮助乡镇同志解决问题。其间,开了多少次现场办公会实在是数不清。万不得已、实在需要开会的,也是选择在节假日、晚上开会。往往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万家灯火,家家户户都在团聚的时候,邓州的移民工作会正在会议室里紧张进行……

炎热的夏季,星期六,时任夏集乡党委书记贾理坚和我们一起参加南阳移民工作会议后回到邓州,已是晌午,我有意安排司机把乡里书记们都送回家歇歇。车到理坚同志家门口,没想到理坚同志却说:“算了,我还是到移民工地去瞅瞅。”是啊!到现场去,到工地去,只有在现场,心里才放心。当时到乡里找不着人,到移民工地一准能找到,“5 2”(星期一到星期日)、“白加黑”(白天和晚上)成为移民干部自觉的工作常态,即使在干部调整的关键时期,我们的移民干部也仍然坚守在移民工作一线。

面对工程进度滞后的局面,时任市长刘树华亲自召开推进会议,乡镇书记、镇长逐人汇报,大家谈起移民工作的难,几度哽咽、饱含热泪,会场一时寂静,刘树华市长也是满怀惆怅,思忖半晌后,掷地有声地说:“同志们,我上中学时看的一部电影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今天我要说的是邓州人决不相信失败。移民工作千难万难,只要我们敢于争先、攻坚克难,就一定能走向胜利。”是的,顽强的邓州人最终没有让组织失望,没有辜负移民兄弟……

2010年11月21日,全省移民新村建设现场会在邓州胜利召开!

2011年5月5日,全省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启动仪式在邓州成功举行,拉开了全省移民搬迁的序幕……

5

万无一失大搬迁

移民搬迁是迁安工作的重头戏。邓州接收丹江口库区移民30345人,共分38个批次搬迁,每个批次搬迁近千人,当时正值高温夏季和汛期。省委、省政府要求搬迁过程不伤、不亡、不掉、不漏一人。每日搬迁情况直报省委书记、省长。搬迁批次之多、环节之重、要求之严,自始至终让我不敢掉以轻心,可以说,每次搬迁对我都是一种煎熬。

忘不了故土难离的移民,忘不了异常繁重的搬迁,忘不了为搬迁呕心沥血的战友们……

南水北调的水去哪里了(南水北调纪)(2)

2010年7月13日,我带队到淅川香花南王营组织搬迁,百岁老人王秀华说,我在淅川每月享受补贴100元,到邓州咋办?我说照样享受。可她还是不想走,望一望屋后绿意盎然的群山和一望无际的丹江水,又回到老房子内,拿出已残缺不全的石臼放到车内。说好要走,她又回到家中拿了一把不能使用的雨伞慢步走到一个流淌的泉眼边,弯下腰,用她那皱巴巴的双手捧一捧泉水喝了几口,满含着眼泪说:“我走我走,哪里都是家。”

公安局廖俊武同志在每批次移民搬迁之前,都要组织车管民警对参与移民搬迁的驾驶员进行业务培训,对源头工作进行详细排查,从根本上、从源头上保证移民搬迁过程的交通安全。

王小邓同志多次带领交警大队班子成员对搬迁线路进行实地勘查,组织全体参战民警进行交通安全保卫演练,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点纰漏。

卫生局杨峰同志不厌其烦每次搬迁都要带领相关科室到迁出乡镇对接,有针对性地安排医护人员、救护车辆,对特殊人群提供全方位护理。

交通局鲁定同志在移民搬迁工作中,屡次主动请缨,勇挑重担,即使生病,也要坚持工作。两年多来,鲁定同志在移民搬迁这条道路上,往返奔波数千里,他的事迹深深感染着运输团队的每一个人,也感染着我们每一位移民工作者。

正是有像廖俊武、王小邓、杨峰、鲁定……这样一大批人的忘我工作,使我们邓州三批移民实现了“不伤、不亡、不掉、不漏一人”的目标。

6

真诚付出为融入

大规模的移民迁入邓州后,在全新的环境下生产生活,思想不稳,诉求多元,极易诱发群体性上访和不安定因素。尤其是成建制的整村移民搬迁,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自我循环体系,融入的路更长更难。

为了移民群众迅速融入迁入地的社会生活,张楼乡副书记张松林患了胰腺炎、高血压,家中有高堂有学子。当压倒一切的移民工作来临时,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项宏大事业中。为移民倾注大量心血,他经常深入移民群众中促膝谈心,了解情况,化解矛盾,为移民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他说,要想让移民尽早融入当地社会,必须把移民当亲人,关注其感受、倾听其呼声、解决其困难。

南水北调的水去哪里了(南水北调纪)(3)

为了移民迁入后的经济发展,构林镇移民办主任曾显浩患了股骨头坏死,但在移民工作上,不计得失、不讲代价,为了移民的后续发展,两次退掉去外地治疗的车票,一瘸一拐地奔走于四个移民点,为移民的生产生活殚精竭虑,为数量最多、任务最大的构林移民迁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里提到的人和事只是移民工作的沧海一粟,是成千上万为移民事业奉献的干群缩影。其实,每个移民工作者、管理者、建设者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并将永放光芒!

如今,16万移民分散在全省各地加入祖国建设,并幸福地生活着,传播着他们的文化、精神、技能。而我们移民工作者,也在为他们的融入快乐着、幸福着。

2014年12月12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啦!沿线四个省市6000万人直接受惠,1亿多人间接受益。

我们解开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完成了一个共和国领袖的命题,我们实现了一个中华民族的伟大战略工程——南水北调。这就是中国,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人的骨气!

历史的长河星光璀璨,从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到通水,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变迁,数十万家庭举家搬迁,几十万人参与奋战。众志成城,谱写了中华民族治水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诗篇。举世伟业,堪以诗赞:

千夜守望今始成,北流汹涌火样情。踏晨破月亘古事,彤云千里架彩虹。万顷碧波依千树,玉门重重踏莎行。亿万民众尝甘水,齐心共圆中国梦。

作者简介

赵显三,邓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从丹江口水库移民试点到负责3万移民搬迁邓州和中线渠系建设,全程参与、组织、指挥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曾两次荣获二等功,一次授予一等功。

编辑:程果 熊雪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