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传呼 海上梦忆二十五

多年前的传呼 海上梦忆二十五(1)

以前在上海的马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家商店的门前挂着一块红色的铁皮圆牌,上面写着“公用电话”"。那时私人电话非常少,所以要打电话只能用公用电话来打。公用电话分为两类,一类是只能打出去的,这类电话一般都设置在商店里;另一类是既能打出去又能打进来的,这类电话也称传呼电话。传呼电话一般都设置在弄堂口的过街楼下,由一名阿姨负责管理。每打出一个电话收费四分钱,相当于当年一个大饼的价钱;每传呼一个电话收费三分钱,阿姨接到电话后只要将需要传达的内容,用几个字抄下来,再去通知受话人;需要受话人回电的时候,阿姨就把对方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抄下来,再去通知受话人,这时按规定应该将电话挂断,等受话人来了以后再重新给对方打电话(这样受话人就要再多花四分钱)。我不知道每个月电话公司是怎样与阿姨结算费用的,但阿姨通过传呼电话每个月至少可以得到维持自己个人开销的生活费,这样既解决了一个人的生活又方便了老百姓,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多年前的传呼 海上梦忆二十五(2)

传呼电话亭前,有时候门可罗雀,有时候门庭若市,想打电话的人还要排队。这时排在后面的人就希望前面的人快点,少说几句话,而前面正在打电话的人,则希望后面的人不要催他,让自己多说几句话。有一出三个人表演的独脚戏叫《打电话》,就是讽刺那些在公共场所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人,虽然演得有点夸张,但确实给人以教育。

负责传呼电话的阿姨都是热心人,她们去通知受话人时,一般需要将电话挂断。但当受话人与阿姨很熟悉,而且摊位前又没有人要打电话的时候,阿姨就把听筒搁在桌上,叫受话人赶紧过来接听电话,这样既可以让受话人少打一个电话,又避免双方联络不上(有时因为线路忙,回电时会接不上线)而浪费时间。她们的记性都很好,几乎认识弄堂里的所有居民,对每个家庭的组成都一一了解。所以有时候她们是这样叫喊受话人的:“三号亭子家爷叔电话”,或者是“过街楼阿婆,倷妮子今朝夜里勿回来吃夜饭”。他们还是公安人员破案的帮手。公安人员破案离不开群众的支持。电影《秘密图纸》中有一个情节,就是这样的。

今天通讯事业发展得这么快,是当时的我们根本想像不到的,每个家庭不但有了电话,每个人还有手机,随时可以打电话,发短信,还可以看微信。通过对比,只有我们老一代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在信息社会里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那时候每天早晨在弄堂口,小菜场边上都会有人拿着小篮头,篮头里放着一只或几只空的瓶子,她们是在干什么?原来她们是在排队领取牛奶。只有一些老的牛奶订户才有资格享受送奶上门的服务,大部分牛奶订户都要亲自到牛奶亭去领取牛奶。早晨是家庭主妇最忙的时候,她们要生炉子,买菜,做早饭,还要倒马桶,所以只能赶早领取牛奶。于是大家都挤在一起,造成了排队现象。

那时候发牛奶,算是一件吃香【上海话,就是令人羡慕的意思】的工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牛奶不是想喝就能喝的东西,属于紧缺商品,只有老弱病残,还有新生的婴儿才有资格享用。于是有人打算退掉牛奶卡,发牛奶的人就可以以公谋私,将牛奶卡转给托他帮忙的人,这是最早的开后门。虽说是开后门,其实代价只是几包香烟罢了,与今天的腐败是两码事。

当年的牛奶瓶,是沿用解放前由外国牛奶公司制造的瓶子,这种瓶的造型很特别。是一种上下一般大小的玻璃瓶里,玻璃很厚,瓶口向有个凹槽,用一块厚纸嵌在槽里,外面再用一张印有日期(星期几)的蜡纸包住瓶口,用软铅丝绕起来,软铅丝经点焊密封,六十年代以后,改用细绳火漆密封。我家在吃牛奶前,先要把厚纸盖反面的一层奶油吃掉,这可是好东西,不知别的人家是不是这样。现在这种旧瓶子已经很少看得见了,一种是半磅的,一种是一磅的。我查了百度多次,结果都没有查到它的照片。如果有人收藏的话,也许若干年以后,这种瓶子会与三十年代的可口可乐瓶子一样成为价值不菲的老古董!

多年前的传呼 海上梦忆二十五(3)

照片中的这架台式电话,是解放前的款式,品相很好,它有十二个拨号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