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行一般在哪里(从梨泰院到)

文 | axu

人类大多有个通病:

大多无视未曾发生的事情并常常以为那是杞人忧天。

而根据很多真实事件现场发生的“破窗效应”来看,当秩序一旦因为某个惊慌失措的瞬间顷刻崩塌之后,原本理论上构建于社会之上的平等、爱护、道德和规则也会随之土崩瓦解。

这几天,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中,遇难人数也在持续上升,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媒体报道称这是自2014年“世越号”客轮沉没事故发生后,韩国伤亡人数最多的公共灾难。

釜山行一般在哪里(从梨泰院到)(1)

是的,我愿意将其定义为“公共”灾难,与之对应的是天灾。而“公共”一词中包含的秩序、平等、道德等元素,在这次事件中可谓全部沦陷于惊恐的心态崩塌和本能的求生欲。

在网上流传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人们意识到拥挤的危险后直接攀爬电线杆和广告牌,希望以此逃生,也有人恰好站在高处才拍下了如蝼蚁般的密集人群。

但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如受到威胁的野兽般的嘶吼:

“推!使劲推!”

终于,人群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下,叠加于自私之下的生命不堪重负,与其说死于践踏,不如说死在了人性的“返璞归真”中。

在这场事件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也都是加害者。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像在观看电影时那样期盼着一位救世主的到来,只是单纯地理解了“人,是从众的社会性动物”这句话。

可视频中涌动的人潮和疯狂的嘶吼偏偏又那么真实,让我想起了六年前风靡国内的《釜山行》,当年该片的宣传语叫“明知山有虎,偏向釜山行”,颇有几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然后对于梨泰院的惨剧来说,这次没有英雄,只有如《釜山行》中的丧尸狂潮一般求生的人群,只是与这部电影不同的是,惨剧中没有丧尸,尽都是人性的本质...

善恶的一念之间

众所周知,韩国电影大多聚焦于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有些拍来捧腹之余能引人深思的少。有些则在震撼创意的同时略缺少了对本能反应的思考。

但这些问题如果统统复刻的话,会发现几乎可以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发生。这也是韩国影人敢于深入并大胆探索电影艺术的可贵之处。

《釜山行》同样如此,寻常人只爱看像《僵尸世界大战》那样的尸潮如海,而善于探索者则更能从这部看似灾难恐怖片的事件聚焦中看到真实的社会和真实的人性。

就像男主角石宇,观众们眼睁睁看着他从开场时的利己主义者渐渐跟随逃难的人群和紧追不舍的尸潮变成了一个最终舍身取义的人,当他纵身跃下列车时,人格得到了升华,灵魂也得到了救赎。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时间和空间同步置换的话,还能引发一些无端的遐想:

那夜梨泰院的群起求生中,是否也有如石宇那样的人物?

平时有着体面的工作和光鲜的穿着,只是因为一次无心的寻欢作乐误闯入了一场无间地狱中?而在这场地狱里,也许心头为人的善念同样只能随着人(尸)潮一闪而过,最后不得不成了濒死求生的亲历者之一?

然而电影中的石宇明明告诉女儿秀安“无需顾及别人,只需自己存活即可。”

可见“他人即地狱”,便是人在危难时的本能反应之一。

然而电影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便是导演在其中引入了凡人值得仰慕也必须仰慕的英雄,如同样在《釜山行》中自始至终维护妻子和他人的摔跤手尚华,那时的马东锡还不是“逼兜侠”,有一副强壮的身板和平时唯唯诺诺,关键时挺身而出的侠义热诚。

我一直认为他是促成男主石宇最终发生转变的关键人物,这种转变不止是大家对生的一致渴望,还有对善的本能维护。

所以当石宇在大田站被尚华救下后,他从原本的漠视到主动救助,甚至不惜跨越四节车厢救人……

生命,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女儿的,在他心中逐渐成了一种必须珍惜的事物。

这种巧妙地利用情节转折从而完成对角色性格与处事态度转变的好处显而易见:

它更能说明人性在面临突发灾难时的应激反应和本能态度。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至于车内和窗外的尸潮?

说到底也只是完成人物“善恶分离”的“工具人”而已。

现实的巨大反差

在《釜山行》中同样被深度刻画的还有金常务,同石宇一样,出场便是典型的职业老油条,灾难发生时,他始终恪守“损人利己”的原则,他的反应可以说是最真实的,甚至代表了电影里和电影外的大多数人:

贪生怕死,踩人求活。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当石宇等人冲出重围来到其他幸存者们的车厢时,车厢里的人因为害怕自己被丧尸感染拒绝开门,甚至最后恶语相向让他们离开。然而可笑的是,最终葬送他们的恰恰也是冷漠——

同车的老人眼见着这一群如惊慌野兽般的人,她的视线连同着观众的心思:

此时此刻,车内的人和车外的尸又有什么不同呢?

都是在择人而噬。

釜山行一般在哪里(从梨泰院到)(2)

于是她静静地站起来,走到满是狰狞面孔的尸潮前把门打开,那刻的心语让我们明白了老人的绝望:

“活了这一生,最后跟这群人死在一起,真的是……好吧,就这样毁灭吧。”

釜山行一般在哪里(从梨泰院到)(3)

电影中的金常务或间接或直接地害死了很多人,如尚华、棒球运动员和珍熙、乘务员还有列车长,渐渐地你会发现他拉人垫背的犹疑时间变短了,手法也越来越熟练,可最终电影给出了他的结局:

想回家?不,你不想。你只是想死。

其实电影早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彼此团结,如何善良待人,如何友爱互助,然而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哪怕在一个半小时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善与恶的转换,哪怕我们看到好人如何救赎了灵魂,恶人如何自绝于人间。

可毕竟那只是电影。

实际上当个体和集体的矛盾出现了冲突对立时,所谓“英雄”的出现,只不过是我等庸碌众生的美好愿景而已。

真实的情况依然如视频里奔逃困于梨泰院的众人一般:

疯狂、愚昧、迷茫、怯懦又……勇敢地只为自己而战。

釜山行一般在哪里(从梨泰院到)(4)

尽管我相信无论古今中外,几乎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

当大家都安全地存在于一个集体时,这个集体整体上才是安全的。

一如《釜山行》中被特意设置在列车这种密闭空间里的灾难一样,导演之所以通过这种狭小空间中每个人在面对危机时的微妙反应,如此的设置才显得更加真实。

釜山行一般在哪里(从梨泰院到)(5)

同时,也能在极短的篇幅中展现一个精彩的故事。

可遗憾的依旧是:

电影中的人性光辉,显然没有在梨泰院的事件中闪耀。

英雄的无限迷梦

梨泰院事件是个真实的惨剧。

《釜山行》却是电影人们在无数次呼唤英雄时的臆想和奢望。

釜山行一般在哪里(从梨泰院到)(6)

相对于影片中如山似海的不真实的丧尸们,让人更加毛骨悚然的是人们早已刻入骨中的对待彼此之间的敌视和不信任。

只是这些小心思在灾难未曾发生时彼此装作彬彬有礼,当灾难突如其来时,我们才能深刻意识到:

原来人类一直都是如此渴望积极融入又尽力脱离的一种矛盾的生物。

当然,好在电影的温暖结尾留给了我们一个念想:

一番斗争和生离死别之后,当孩子走向救援者时,生的希望还在,你还在,我也还在。

这个世界还在。

这也是《釜山行》这部电影对于我而言最大的观赏价值:

釜山行一般在哪里(从梨泰院到)(7)

正是通过不断自我审视、摒除弊端,才可以时刻提醒每一个生活在平淡、无聊又乏味的生活中的孤独者们——

人之所以为人,终究是因为人与动物相比,我们更应该具有道德和秩序等这些在漫长的进化中最终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夺目生物的主要原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