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兵的优良传统(爷爷爸爸儿子)

来源中国军网

工兵的优良传统(爷爷爸爸儿子)(1)

祖孙三代获得的奖章(部分)

采访当天,管泰然从部队回家,打开门的一瞬间,正在接受采访的爷爷管宗礼从座椅上“咻”地站起来。82岁的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给了管泰然一个大大的“熊抱”,“太久没见到他了”,爷爷转头跟我们说道。而爸爸管序东,这个言语间一直透露着坚强、看似严肃的男人,偷偷扭头抹了抹眼睛……

一家三代工兵,先后走出五名军人,“老管家”的故事还要从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说起……

1957年,爷爷管宗礼,带着在炮火中立下的保家卫国信念,从辽宁凤城的小山沟入伍到某工兵部队,从军42年,初心不改。

1985年,父亲管序东,携笔从戎,来到爷爷管宗礼所在的某工兵部队服役。所在团,有个响当当的名字——“雷锋团”。从军34年间,铸就忠勇。

2011年,儿子管泰然,追随爷爷和爸爸的足迹,报名入伍,也成了一名工兵。2014年参与马里维和,赓续荣光。

祖孙三代,工兵传承。

传承的背后,是一句家训:“有风险的战位不能只留给别人,老管家的子孙要上。”

这句话,爷爷说给爸爸听,爸爸说给儿子听。这一听,就是60多年。

60年间,这份传承,体现在三代人的异口同声中,“工兵是干什么的?工兵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虽然高危,三代人从未放弃过。

这条传承路,祖孙三人接续行走,支撑他们行走的力量,都凝聚在他们手中的工兵铲里。

工兵的优良传统(爷爷爸爸儿子)(2)

三代合影(从左至右:管宗礼、管泰然、管序东)

一把“工兵铲”,三代传承

“装车!”

对讲机里命令刚下达,后方快反组迅速跃出车厢,奔赴预定警戒地域。

铲车后方的排气管霎时升起一股浓烟,沙地上随即发出“咔嚓咔嚓”的碾压声。等待装载的三台大翻,威风凛凛地昂首向天。起土,抬臂,转向,当一铲车红土“轰”的一声卸载完毕。巨大的红色烟尘,“噗”的一下糊满了铲车的挡风玻璃。

拉杆,给油,转向,操作手麻利的动作,使铲车又乖乖地退回到原地,伸展长臂捧起下一堆红土。几铲过后,排头的大翻就被结结实实地装满了。

“走起!”得到命令,头车缓缓启动。

这是为孟加拉河运连平整场地的第一天,战友们耳根后的汗水和沙地上的热浪留在了维和战士管泰然的日记中。

工兵的优良传统(爷爷爸爸儿子)(3)

维和日记封面。

113篇9万余字的日记,记载了他和战友们在马里8个月,242个昼夜,5808个小时的点点滴滴。管泰然作为第二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的一名战士,除了忍受四五十度的高温,还要面对恐怖袭击、蚊虫叮咬、沙暴威胁、埃博拉疫情……

由于出色完成任务,管泰然被部队表彰为“新四有”革命军人标兵,荣立一等功。

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但当记者问他当时是否害怕时,管泰然斩钉截铁地说:“不害怕。”

哪里来的勇气呢?也许,这还要追溯到他入伍成为工兵的初心,“寻英雄足迹,当打仗士兵,圆家族夙愿!”身为工兵,代表祖国走出国门是爸爸和爷爷的愿望,这愿望里,没有危险,只有荣耀。

管泰然生于“工兵世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当先锋、敢打头阵”,这是工兵的使命和责任,一直在三代人之间传承着,实践着。

爷爷管宗礼,小时候家住丹东农村,上空盘旋的敌机、担架上的伤病员、趴在壕沟里瑟瑟发抖的身体,这些画面深深印在管宗礼的记忆中。那时起他就决定当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

1957年12月,管宗礼入伍,一开始在本溪的一个山沟里当仓库保管员,负责保管地雷、炸药、排雷等物品。回想起兵之初,管宗礼的声音激动起来,手不断拍打大腿:“当时干得可认真了!领导非常满意。”调去工兵团后,条件更艰苦了,黑龙江山区的潇潇风雪铺天盖地,草原上如影随形的蚊子可以钻进防护帽咬人。即便如此,管宗礼和战友们发扬“白龙马精神”,甘做革命骏马,把革命驮向胜利,一年时间就摘掉单位建设的后进帽子,戴上国防施工先进团的桂冠。

管宗礼深知工兵工作的艰险和辛苦,但1985年底,他依然决定把儿子管序东送到工兵部队。“小时候父亲就带我回老家看从前艰苦的生活环境,给我讲旧社会的苦。还有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历史、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的无畏英雄气概。放假的时候,我还去过到父亲的部队看望父亲,和官兵们一起挖地基。”管序东说,“我对工兵的工作太熟悉了,可以说耳濡目染,选择当兵就是源于对部队的热爱”。

入伍34年,13个岗位工作,都曾有管序东奋斗的身影。“基层连队、营、团的主官基本都干过”。“干什么就要干好什么”每到一个新岗位,管序东就会这样要求自己。浸透汗水的芽儿终会开出成功的花,他在担任连队指导员的时候,带领战友们获得建连以来第一次集体三等功,担任团政委期间团里又立集体二等功。

工兵的责任和使命已经流淌在管家三代的血液中,“我们身上肯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是三代的传承,是三代共同选择的道路。

一份责任,三代肩负

在爷爷管宗礼眼里,工兵的“工”字上出头就是土,没有土,万物就没有生长的根,在部队,个人成长的根在哪里,就在与连队、官兵的相处中。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个人的价值才能最大化。

管宗礼回忆起他在工兵团当政委的日子,身板直了起来,一如当年面对工作的时候。

当时部队工兵的工作与煤矿工性质相似,随时可能发生塌方事故,所以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他每天随部队施工,监督施工质量,并且派专人每天检查坑口、通道,做登记工作。紧抓正规化、提高安全系数,在任期间没发生过一起伤亡事故。他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兵打造了一条安全通道。

“我爸在工作中特别认真,对工作负责、对自己的兵负责。他为我树立了榜样。”谈起和他的战友并肩作战的日子,管序东最难忘记的是2010年吉林永吉发生的特大洪水。他的兄弟,工兵团保卫股长方宝双和两名战士在第五次出发去转移被困群众时,不幸落水,生还几率极小。

四个小时过去了,就在管序东内心焦灼之际,方宝双被当地居民送回。见到自己的兄弟奇迹生还,管序东用力拍打方宝双的脸颊、肩膀,不停地说:“你可着急死我了。”一次、两次、三次,终于在第三次拥抱后,管序东再也没有撒手,七尺男儿的泪水夺眶而出。

工兵的优良传统(爷爷爸爸儿子)(4)

管序东与方宝双紧紧拥抱。

在那次洪水中,管序东还留下了他一生中的一个遗憾:时任工兵团的参谋长关喜志在洪水中牺牲了。管泰然对这位烈士叔叔并不陌生,每年还会跟着爸爸、团里的叔叔们给关喜志扫墓。“喜志,我和孩子来看你了,管泰然当兵到了咱的老部队,我们有接班人了!”在关喜志墓前,管泰然听着父亲的这番话,忽然感受到了什么是生死战友情。

2015年,管泰然维和任务结束,开始担任新兵班长。父亲管序东常跟他说,新兵都是一张白纸,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他们的军旅生涯。就像“折翼的天使”,新兵有思想,个性强,优点多,但毛病也不少,新兵班长更应该去帮助他、理解他,等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多做一份贡献,这是新兵班长的责任。

工兵的优良传统(爷爷爸爸儿子)(5)

新兵班长管泰然与新兵在一起。

说起他的新兵,管泰然指着相册里的一张照片,打开了话匣子,开始聊起第一次教他们练正步的情景。

“张龙飞,压脚尖!”

“刘新,腿绷直,用力!”

“李响,你怎么晃荡了!站稳了!别晃!”

这时候龙飞就会呲出了他那口白牙跟我撒娇,“班长,这腿不听我的了”。

“来,压脚尖,把腿抬高。”

……

回想起当时他们脸上狰狞的表情,微微抽搐的肌肉,管泰然笑了。

“但我相信他们会以最快速度把这些挑战都克服。因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军人坚韧不拔、坚持不懈、艰苦训练、不屈挑战的那种血脉在流淌。”

用心带兵、用情带兵,对官兵和部队的责任,三代一起肩负。

一个回头,三代体会

离新兵连门口还有一段距离,汽车缓缓停下。一双稚嫩的双手熟练整理好行李,麻利背上身。抻抻衣服,整整帽子,年轻的管序东留给父亲一个自信的笑容。

“爸,我走了。”

“去吧,好好干!”

管序东已经猜到父亲要这样叮嘱他。

“我会的。”

简单的告别后管序东转身迈着轻松的步伐朝大门走去。今天起,他就是名新兵了。

“小东等一下。”还没走几步远,父亲管宗礼喊停心爱的儿子。回过头的管序东还没站稳,父亲从他干净整洁的军装口袋中掏出一把“零食”,放在管序东手中。父亲布满老茧的手拿开后,管序东看到手中静静躺着花生、糖块……

管序东的心被戳了一下。虽然和父亲相处时间不多,但两个人的心始终相连。

1985年的这次离别,父亲有不舍、有担心。可这个山一样的男人只能再唤一声“等一下”,把对儿子的支持和关心倾注在零食中。

儿子自然也懂父亲。“我一定会干出个样子。”管序东只觉手中的零食那么沉,那么重。

时针拨到2014年,“小东”也要以父亲的身份送儿子出征马里。

工兵的优良传统(爷爷爸爸儿子)(6)

管泰然出征马里前。

两个男人并肩走在路上,嘴里都是临别的嘱托,只有突如其来的风才能把它打断。走着走着,父亲像猛然发现了什么,一把抱住管泰然。儿子的下颌角抵在父亲的肩头,谁也没有躲闪。滴答、滴答,管泰然轻轻拍了拍父亲。一瞬间,那个叛逆的少年成了一个成熟的男人。

离别的时间到了,管泰然回望着父亲的背影,懂了朱自清《背影》里的内容。因为他看到,父亲也是一步三回头。父亲老了,他的儿子成人了。

在从军的路上,老管家的“父亲”们像指引的灯塔,像坚强的后盾。

忠孝难两全,军人身上的责任和使命,这一家三代人体会得最为深刻。

小时候,爸爸在部队,泰然跟着爷爷一起长大;长大后,爸爸退休了,泰然又进了部队。一家三代人,履行着军人的使命,却始终无法团圆。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要感谢无数个像“老管家”一样,几代人都扎根部队的军人家庭,是他们的奉献,给了我们和平安稳,是他们的传承,让我们能够安享盛世!

(视频拍摄:王俊 张诗梦 剪辑:鲜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