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为什么只拿了一颗最小的梨(四岁让梨的孔融)

孔融为什么只拿了一颗最小的梨(四岁让梨的孔融)(1)

孔融剧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小时候,耳熟能详的《三字经》,让我们早早就听说了孔融的大名。

四岁能让梨的他,从小就懂事孝顺,为何长大之后,混迹官场,却成为提出“父母无恩论”这种不孝言论的人?

由于种种,他得罪了很多人,最终因为“父母无恩论”被世俗不容,继而被曹操处死。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他暗藏苦衷。那么,历史上的孔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01 一门三杰,争相赴死

孔融,除了四岁能让梨的典故之外,其实还有其他一些事,也是为人所称道的。

在十三岁的时候,孔融的父亲孔宙去世,得知父亲撒手人寰,他内心极其悲痛,难过得甚至精神恍惚,需要人扶着才能站起来。

在十六岁时,当时有一位叫做张俭的名士,因为不小心得罪了中常侍侯览,就被他怀恨在心,肆意报复。有一次,这位中常侍发了密令,让州郡四处去捉拿张俭,来公报私仇。

恰巧,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多年好友,在性命攸关之际,张俭别无选择,逃到了孔褒家里,希望能帮他躲避一劫。不巧的是,当时孔褒并不在家,是孔融接待了他。

孔融为什么只拿了一颗最小的梨(四岁让梨的孔融)(2)

看孔融还是个半大孩子,张俭并没有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孔融察言观色,却看出他窘迫又不安的样子,于是对他说:“即便是哥哥没在家,我难道不能充当东道主吗?”于是就做主,让张俭安心先住在自己家里。

后来,州郡的士兵在孔融家里发现了张俭,孔褒、孔融兄弟二人也将要以收容罪犯的罪名被捕入狱。但是,这种情况又不能将一家人都逮捕了,总要找出个“主谋”。

这时候,孔融主动站出来说:“收容张俭的人是我,自然是我获罪。”

孔融的哥哥也着急站出来包揽罪名,说:“张俭是来找我的,是我的罪过,和弟弟无关。”

两个人都主动担罪,官吏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去问他们的母亲,谁料母亲却说:“年长的人做主家事,罪责在我。”

最后,郡县令不知道该怎么处置,于是就向朝廷请示,说明了情况。结果诏书定了孔褒的罪名。

从这样一件事,也能看出来孔融的责任担当。而且母亲和兄长也都争相揽罪到自己身上,期望能够不连累家人,可见孔融一家人都非常有责任感有担当,都不是贪生怕死之人。在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的人,长大怎么会是忘恩负义,不仁不孝的狂妄之徒呢?

孔融为什么只拿了一颗最小的梨(四岁让梨的孔融)(3)

02 刚正不阿,得罪人众多

上面也说到,孔融的家庭环境影响是极好的,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他,从小饱读诗书,勤奋好学,再加上天赋异禀,他的人生按理来说应该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的确,在汉献帝登基之后,孔融确实才华得以施展,得以重用。

然而,孔融为人刚正不阿,暗中走访官僚,许多贪官污吏被他记录下来,也有很多犯罪被他发现且检举的,大多也都是官吏的亲族友人。这些人群,也曾对他威逼利诱,试图拉他“入伙”,或恳请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他的大公无私,让这些罪状无一隐瞒,全都据实暴露在朝堂之下。

于百姓而言,孔融或许是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清官;但于这些贪官污吏而言,孔融的存在,就是他们升官发财路上的“绊脚石”。

他在朝为官,没过多久,董卓把持朝政,汉献帝成了龙椅上的空架子。孔融向来眼里不容一粒沙子,他与董卓展开激烈的争辩,董卓看不顺眼他,就把他贬职到北海。

孔融为什么只拿了一颗最小的梨(四岁让梨的孔融)(4)

于是,人称“孔北海”的孔融,就在北海开始了长达六年的任职。在这里,他修缮城邑,开办学院,推举贤才,做了许多对百姓有益的事情。然而北海又是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场地,孔融也联合周边的州郡讨伐黄巾军,但是力量悬殊,敌不过黄巾军人数庞大,孔融不得不四处求助。当时,只有刘备收到求助后,立即发兵去帮他解围。

后来,袁绍意图扩充自己的阵营,想拉拢孔融。而袁绍与曹操终将会攻打汉室的野心,也全被孔融看在眼里,他拒绝了袁绍抛来的橄榄枝。拉拢不成就毁掉,之后半年多的时间里,袁绍发兵攻打北海,就连孔融的妻儿都被袁绍长子袁谭带走了。

03 得罪曹操,引起杀心

时局多变,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无限。但孔融非常不满曹操的出身和所作所为,常常在朝堂上弹劾曹操。在曹操看来,孔融这个人,时刻都在和自己作对。

比如说有一次,曹操提出了军队的“禁酒令”,以此来更好地节省粮草。可是这让孔融极力反对,甚至还写文章嘲讽曹操说:“成大事的人没有不喝酒的,曹公你为什么要禁酒呢?你这个决策实在太愚蠢了!”

孔融在朝廷上,屡次下曹操的面子,这让曹操非常不爽,怀恨在心。

不仅是在朝堂上,在私底下,孔融也一如既往保持自己“硬刚”的风格。当时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甄宓,孔融认为罔顾伦理纲常,表示讽刺和挖苦;有人劝孔融归顺曹操,不要跟他硬碰硬,他直接把劝说的人杀了。

孔融为什么只拿了一颗最小的梨(四岁让梨的孔融)(5)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被曹操记在心里,久而久之,杀心即起。

而孔融呢?聪明如孔融,必定一开始就看出了曹操的心思。他的“刚强”,不是鲁莽,而是对自身道义和底线的坚守。他敢这样做,也必然做好了承担后果的准备。

他深知,自己得罪曹操必定难逃一死,但这不能再连累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父母双亲。

于是,他提出了“父母无恩论”——大言不惭说父母于子女并没有什么恩情,孩子不过是父母欢愉过后的产物;而母亲也不过是孕育子女的容器,生下孩子就没什么关系了。还“大放厥词”,说父母跟自己没有什么恩情,说自己有食物的话“给陌生人也不会给父母”。

这一番理论,即便是放在现在,也不会轻易被接受。更何况是被三纲五常礼教束缚的封建朝代了。孔融必定也知道,这话一说出来必定被“怼死”,被视为异类,也一定不会给自己留什么好名声。

孔融为什么只拿了一颗最小的梨(四岁让梨的孔融)(6)

这一次,他的言论也正中曹操的下怀,以此为由,赐他死刑。

而平时呢,他得罪的人又实在太多,曹操大权独揽的时候,很多人早已“识时务地”归顺曹操,而他却明摆着跟曹操作对,谁要是跟他同一阵营,那不是送人头么?所以,即便是他冤死,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话。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