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行业分析(吉利式产教融合)
“汽车工业说简单也很简单,就是四个轮子加几个沙发,说复杂也很复杂,是技术、人才、资本高度密集、高度国际化的全球性竞争的大产业,汽车工业不是有钱就能玩的简单生意,必须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需要知识、经验与时间的沉淀。”
8月25日,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首次直播活动中,李书福以一位师者身份和年轻人深度对话,深刻回忆创业40年来在吉利重要关头遇到的“惑”与“不惑”。
熟悉李书福的人都知道,在李书福的内心深处,除了汽车梦之外还有一个教育梦。自1997年吉利控股集团进入汽车制造行业开始,吉利就开始涉足教育事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余年内吉利坚持办学,起于树人育才的初心、成于责任与情怀,最终种下善因结出善果,实现了造车育人两不误。在办学过程中,吉利先后创办了9所学校,培养范围从职高到研究生院不同层次,共计为社会培养人才超过15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汽车行业亟需的专业性人才。
用教育行业知名专家的话来讲,吉利院校的培养人才不仅是为满足吉利自身发展需要,更是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形成了一种人才闭环,为中国校企办学模式树立了样板。
1
和造车同时起步的教育事业
对于吉利而言,办教育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既是对教育事业的向往,也是因地制宜,为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997年,初次涉足汽车制造的吉利立足汽车行业开始筹办学校。相关资料显示,当时中国汽车人才匮乏,尤其是汽车制造生产的应用型人才极度匮乏。在对比国际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后,李书福判断“国产汽车要想有出路,就必须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
时间拨回到1997年,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清楚地回忆:最开始,工厂的600亩地被分为三块:一块办学校,一块进行产品试制,另一块就是老师、工程师和专家的生活区。由于当时国内汽车人才相对匮乏,不仅是应用型汽车人才短缺,连教师、教具也十分匮乏,整个办学过程十分艰难。“但李书福时刻鼓励我们,并要求必须走下去”。
如今的吉利教育事业规模和当初的艰难起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20余年坚持下,吉利先后创办了吉利大学、三亚学院、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院校,涵盖从职高到研究生不同培养层次,累计培养了超过15万的毕业生。
截止2020年8月,吉利汽车校园招聘员工10%来自旗下院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吉利突飞猛进的业绩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019年,北京吉利大学宣布迁址成都继续办学
“对于大学而言,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很重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两者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孪生兄弟关系”。李书福对于吉利教育事业有着极为清晰的定位,就是培养中国汽车应用型专业人才。“中国汽车要想有自己的出路,就必须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尤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培养高层次技师技工的职业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的20余年内,为了适应更高要求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吉利选派高级工程师到学院担任教师,直接进课堂;另一方面各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则在暑假期间进入企业工厂,跟岗实践。全方位的教育培养机制,让吉利教育体系内毕业的学生成为富有一定理论水平基础上也具备应用实践的全方位专业汽车复合型人才。
2
吉利办学的三个阶段
用李书福的话来讲:“吉利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教育史。”
在过去40余年的创业过程中,李书福即便错过重要的新车发布会,也必须要抽出时间参加吉利相关的教育活动。在一次公司经管会上,这位以“敢说话”著称的汽车狂人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到今天为止,吉利唯一跟别人不一样的就是我们有强大的教育培训系统,锻造出了不一样的吉利人才体系”。而民办教育就是吉利教育培训系统的重要一环。
梳理吉利办学史发现,吉利办学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技术性人才需要。1997年3月,浙江吉利教育中心在临海市城东吉利工业园奠基,由此拉开了吉利兴办教育的序幕。20余年来,已为吉利及汽车产业链单位培养了25000余名优秀人才,众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企业骨干人员
第二个阶段,吉利汽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办学实践中找到答案。李书福坦言,吉利并购沃尔沃最大的挑战不是资金、技术等问题,而是文化融合的问题。为此,吉利在三亚学院增设全球型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目的就是为推动全球型企业文化的融合和推广,帮助跨国企业接受和形成全球型企业文化。
在第三阶段,吉利办学已经超出企业化实用性的发展思路。在这一阶段中,吉利汽车已经形成有针对性人才培养系统,吉利在办学路上已经有了自己的差异化和高度。民办教育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产学研结合方面更加有针对性,更能满足当下时代的新需求。
客观来看,企业人才建设新人培养投入巨大,要让初入社会的大学生顺利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在工作岗位上提升自我,创造价值需要漫长及大投入的培养。但吉利在此过程中坚信,核心技术是用钱买不来的,也是分享不来的,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自然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无法用金钱简单计算,而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短期看来,内生人才培养的成本往往大于产出,但这是长期的和可持续的”。用李书福的话来讲,就是吉利需要用心去培养人和成就人,让他们在吉利人才森林中,由小树苗逐渐成长为大樟树,成为中流砥柱,从发展自身到反哺企业,形成吉利源源不断的元气。“大樟树要移过来,但是也要自己种小树苗,让它们自然成长,最终形成一片茂盛的森林。”
3
吉利办学的4个显著特点
在不少教育学家眼中,企业办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国内并不稀奇,但吉利20余年办学经验仍然有着显著的特点。
1)公益性:吉利在教育领域只有投入,没有经济回报,也不追求经济回报。
自1997年涉足教育产业以来,吉利内部时钟将教育定性为社会公益性事业。与此同时,吉利没有将教育作为主业,而是通过主业来支持教育。这与将“教育”作为主业的一些民办高校的运营模式是不同的。
用李书福的话而言,吉利办学是一项公益事业,这是吉利始终坚持的宗旨,吉利在教育领域只有投入,没有经济回报
2)前瞻性:吉利在教育方面的前瞻性探路与执着投入,既给产教融合发展带来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是在夯实“中国质造”的根基。
吉利对教育事业不懈投入,致力于为汽车等工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顺应了劳动力成本递减形势下的人才红利之需,也有助于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跟层次质量,撬动“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阶上移。
吉利教育,以“助力更多人实现更高价值”为发展理念,聚焦优质资源,促进协同创新,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及全球产业合作,孕育民办高等教育全球品牌。以前瞻性姿态为中国校企培养走出了一条新路。
3)实用性:吉利致力于研究深度产学研融合、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推进中国教育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针对人才和技术痛点,探索出了“订单教育”的新路子,其教育教育还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入最前沿的工业技术。到头来,其效果也很显著:“鞋子合不合适,脚知道”,在需求导向和产教并举、校企一体的新模式下,它们培育出大量跟社会需求适配度极高的人才,也为大面上的鼓励企业办职业教育提供了参照。
依托吉利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全球化资源,吉利旗下各院校深入探索产学研结合,不断推进校企“双元”发展,全面推进“双主体”育人模式。吉利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培养一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目标,聚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4)高水平:23年来,吉利创办9所学校,形成了从中高职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民办教育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自我运营生存能力与体系培养能力,这需要一定规模。民办教育必须要实现师资力量、教材、实训基地等共享,才能在一定高度上形成人才培养优势,培养高层次甚至是博士层次人才培养。
吉利以企业办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用以教促产、以产养教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涵养更多工匠,实现了民办教育高质量培养的诉求。
正如相关行业专家评论的那样,中国制造企业要实现制造业四种序贯式升级——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需要像吉利这样在“教育”上多下功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