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春节守岁的诗(写出了除夕最重要的习俗)
除夕是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了辞旧迎新以外,除夕还是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因此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间传统节日。历史上,大多数诗人也都在除夕留下了名篇佳句。如唐代诗人高适《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便为我们展现了客居他乡的除夕。
再如清代诗人袁枚《伤心》:“今日慈亲成永诀,又逢除夕恨如何?”,为我们展现了天人永隔,难以团圆的除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除夕诗都充满了感伤意味。南宋诗人陆游在《除夜雪》一诗中,就以“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喜迎新春佳节的除夕。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守岁》,更是一首关于除夕且蕴含积极奋发意味的经典诗作。
《守岁》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顾名思义,这首诗不仅与除夕有关,还写出了除夕最重要的习俗“守岁”。早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便有除夕之夜,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的记载。因此苏轼这首诗虽然相较于他的诸多名篇要冷门的多,但是对于我们在除夕了解守岁这一习俗却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一读。
此外,我们都知道除夕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但苏轼在公元1062年,也就是仁宗嘉祐七年的除夕,却不是一个团圆之日。据记载,当时苏轼正在凤翔签判任上,而他的弟弟苏辙与父亲却在汴京。所以苏轼这首诗不仅写了守岁这一重要习俗,还包含了对弟弟和家人的思念之情。那么苏轼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具体表现它们的呢?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首先,《守岁》共十六句,可分为三个部分来看。前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为第一部分。主要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守岁无益,不必守。它的大概意思是说,要知道快要过去的年岁,就如同那游向深谷的蛇,修长的身躯已经一半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遮拦呢?何况明确知道要抓住它的尾端,是无可奈何的。
乍一看,苏轼这六句所描写的内容,好像在说守岁没有什么道理。但其实这是欲擒故纵的写法,即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恰恰是强调了守岁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然后,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第二部分,也就是中间的六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六句诗主要是对守岁情景的描写,也是我们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
即儿童在除夕夜,努力得不去睡觉,相守在夜间欢声笑语。希望那晨鸡不要啼唱,那更鼓声不要敲响。就这样坐在灯前看灯花点点坠落,等起身的时候北斗星已经横斜。值得注意的是这六句诗虽然总写守岁情景,但还可以分成三个小层次。其一,“儿童”二句是苏轼回忆中的守岁情景。其二,“晨鸡”二句是所有守岁人共同的心理状态。其三,“坐久”二句则是苏轼在他乡独自一人守岁的情景。
最后,我们再来看诗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四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它的意思是说,明年难道就再没有除夕了?倘若执着于心事,恐怕时间要白白浪费。所以努力爱惜除夕这个夜晚,人在少年还有意气可以自夸。从第三部分来看,它与第一部分相呼应,突出了守岁有理,应该要珍惜将要逝去的时间,也就是进一步说明了守岁这一习俗在除夕的重要性。
综观苏轼的这首诗,它符合诗歌平易通俗的语言特点,在细致地描述了守岁的情景与心情外,还勉励了世人要惜时如金,努力应该从今日开始,不要拖延,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当然,这里也包含了苏轼对弟弟及家人浓浓的思念之情。总的来说,苏轼的这首诗,写出了除夕最重要的习俗,值得一读再读。话说现在的你,除夕之夜还会守岁吗?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