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和重难点题(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

总复习提纲

一.复习与提高

(一)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在“5个3加3个3等于8个3”、“5个3减3个3等于2个3”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分拆方法,主要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拆成10和几,分拆成最简便方法就是分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也就是把十几分拆成十和几。还可以先通过交换,然后来分拆;

注意:我在分拆因数的时候,要分拆比较大的因数,书写时要注意格式。

1、 如将14×6这类表内乘法题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来完成。

(1)、可以先交换,变成17×5=10×5 7×5=85,

也可以直接处理 5×17=5×10 5×7=85

(2)、可以先交换,变成17×5=9×5 8×5=85,

也可以直接处理 5×17=5×9 5×8=85

(二)正方体的展开图: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很多,形状也是不同的,共有11种之多。由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形有多个,不是所有的6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图形都能折出正方体的。

(三)连乘,连除

1.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提高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2.通过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计算,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算顺序:(1)在整数四则运算中,计算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其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计算含有括号的式题时,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小括号里面既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运算顺序是小括号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四)相差多少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也就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是用减法计算,因为从较大数里去掉和较小数同样多的一部分就是比较小数多的另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

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一)要点:1.认识千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0为1000。2. 能正确读、写千以内的数,并在数位表中表示出来。 3. 会将千以内数进行分拆,会把数表示成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难点: 1、对千以内数的分拆。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百位上的数表示几个百。根据数位来写,百位是几,就是几百,十位是几,就是几十,个位是几,就是几,然后将这些数写成连加形式 2、数中间、末尾有零的读写法。读数时,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一个数的中间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二)两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数射线(千)读写千以内的数

.拓展题:十位上可以填几?3□2 < 345

(三)位值图上:掌握个位、十位和百位各自的位值。

一个数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右起第二位是(十)位,千位是右起第(四)位,十位右边是(个)位,十位左边是(百)位;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三.三位数的加减法

要点:它是按照口算、估算、笔算的顺序安排的,具体内容有: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三位数的加法,三位数的减法,结合有关的计算还要掌握探索规律与解决问题。

(一)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计算方法就是把几个百加或减几个百;

1.抢答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00—300=     700—30=    730—450= 

600+100=     60+80=   250+360= 

900—200= 590+40=  320—280=

2.算一算,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100+300○700—200 250+310○500

380﹣190○200 270+30○640—340

3.拓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  )+350=750 400-(  )=80

(  )-70=210 280+(  )=780

(二)三位数加一位数

横着看,只要计算几十加几,百位上的数不变

加法规律:十位是9,个位上的数又相加满十,答案中百位上的数就要多1,如果三位数中十位上的数不是9,不管进位还是不进位,百位上的数都不变。

减法规律: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再减”。

(三)三位数加减法

三位数加三位竖式计算规律:相同数位上的数一定要对齐,哪一位相加满十必须向前一位进一,不管几位数加几位数竖式的算法是一样的。

三位数减三位竖式计算规律: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它的前一位退1,使本位上能加上10,然后再减。(多位数加减法也一样)

关键是简便方法计算:如245 - 127 =

算法一:245 – 100 = 145 先减百

145 – 20 = 125 再减十

125 – 7 = 118 最后减个

递等式计算:

245 – 127

= 245 –100 – 20 – 7 先减百

= 145 – 20 – 7 再减十

= 125 – 7 最后减个

= 118

算法二:

245 – 127

= 245 – 7 – 20 – 100 先减个

= 238 – 20 – 100 再减十

= 218 – 100 后减百

= 118

算法三:

245 – 127

= 248 – 130 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3,

= 240 – 130 8 变成减去一个整十数,

= 110 8 整十数减整十数再加上一个个位数。

= 118

(四)估算与精确计算

估算的方法:可以把加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后,再相加。也可以用“移补”的方法,看作几百或几百几十再相加。

(五)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写算式答句:

兔的只数×每只兔子的腿数 鸡的只数×每只鸡的腿数=鸡兔共有的腿数

师:18条腿有几种可能?生:4种

师:那么就写出4个这样的式子

()×4 ()×2=18 ()×4 ()×2=18

()×4 ()×2=18 ()×4 ()×2=18

练习:

1.鸡和兔共有14条腿,有可能是几只鸡和几只兔子?

汇报( )×4 ( )×2=14 ( )×4 ( )×2=14 ( )×4 ( )×2=14

2.自行车和三轮车共有19只轮子,有可能是几辆自行车和几辆三轮车?

汇报( )×3 ( )×2=19 ( )×3 ( )×2=19 ( )×3 ( )×2=19

四.应用

(一)轻与重比较

1克 1g 1千克 1kg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1.学会估测实际物体。如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填写在括号内:

(1)圆规重35( )(2)书桌重10( )(3)足球重350( )(4)鸡蛋重65( )

2.书包的重量是2千克900克。读作二千克九百克。还可以用g来表示。

[2kg900g=2900g]

2kg=2000g --> 2000g 900g=2900g

思考:把不是整千克数的重量换算成克,先把千克换算成克,再加上后面的克就可以了。

(二)时间(时、分,秒)1.认识钟面和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并理解1时=60分,并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

1小格是1分钟,1大格有5小格,也就是5分钟,两大格就是10分钟。一圈有60格。总结:看几时几分的方法——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小结:有时候我们的眼睛也会欺骗我们,时针接近一个数的时候,要结合分针去分析。

注意:3时零5分的表示(说明: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使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时,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并且通常习惯读作“3时零5分”。)

五. 几何小实践

(一)轴对称 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留下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二)角,三角形,四边形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如果把角的两条边看作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的图形,也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只能将其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3种:

三个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一个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每种三角形就是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结论:几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六.整理与提高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的规律一样)

(二)大数的读与写:

第一种:没有零的数,有零的数。从高位读起,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第二种:没有零的数,中间有零的数,末尾有零的数,中间末尾都有零。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读作:八千八百四十八米 8848=8000 800 40 8 会将大数拆成几个数的和。写数时,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如果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选择:

(1)四千七百 写作:( )

①470 ②4700 ③4070

(2)三千零五十七 写作:( )

①3057 ②3507 ③3517

(3)九千零二 写作:( )

①9020 ②902 ③9002

(4)一千零三十 写作:( )

①103 ②1003 ③1030

动脑筋:在1、2、0、0、0这五个数字中选合适的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四位数。

(1)不读出零的数:

(2)读出一个零的数:

(三)游国家森林公园——混合运算:理解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并能正确运用

(四)巧算1.培养孩子的正迁移能力,即将两位数运算中的巧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运算中的巧算。2.学会运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巧算。

(五)数学广场——加与减1、对加与减的计算进行整合,以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 2、学会看简单的图式,专业指令,并根据指令进行准确的操作

1.加数 加数=和 因数×因数=积

和—加数=加数 积÷因数=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除数÷除数=商

被减数—差=减数 被除数÷商=除数

减数 差=被减数 除数×商=被除数

2.除数>余数 除数×商 余数=被除数 除数×商=被除数—余数

3.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一把三角尺有三个角,其中一个是直角。

4.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共同点: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长方体有 6 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棱)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长方体的12条棱不都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也可以分成2组,一组4条棱长度相等,另一组8条棱长度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至少用8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6.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共同点: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对边相等。

不同点:(边)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也可以说邻边相等。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7.至少用4个小正方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8.一个平方数的4倍还是一个平方数。

从 1 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的和是一个平方数。

9.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10.任何数与10相乘,只要在这个数的末尾添1个0。

11.任何数与0相乘,积都得0。

0除以任何数不等于0的数,商都是0。

“0”不可以作为除数,无意义。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和重难点题(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1)

30道易错题带答案

1、奶奶今年63岁,小芳今年7岁。奶奶比小芳大多少岁?

 

36-7=29(岁)

错因分析:把63看成36了,也就属于看(抄)错数字。

2、二年级有3个班。2班比1班多5人,3班比1班多3人。哪个班人数最少?

3班人数最少。

错因分析:不能正确理解数量的大小关系。

3、大青拍了135下皮球,小青拍的比大青少一些,小红拍的比大青多一些。

(1)小青最多拍多少下? 135-10=225(个)

(2)小红最少拍多少下? 135 10=145(个)

错因分析:不能准确理解“最多”与“最少”的含义。

4、做一道加法算式,小明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6看作9,把十位上的1看作7,得到604,正确得数是(588)。

错因分析:没有 理解个位、十位分别看错的数实际是多余的数,而直接减掉了16。

5、有三根绳共长60米,其中一根比最短的一根长5米,比最长的一根短5米,最长的一根长多少米?最短的一根长多少米?(这题是试卷的附加题)

最长的60米,最短的5米。

错因分析:假设3根绳子一样长,60÷3=20,则最长:20 5=25 最短:20-5=15

6、每根甩绳长5米,将42米的绳子剪成8根甩绳,够不够?

43÷5=8(根)……3(米)不够

错因分析:把42看成43,算法正确结论错误。

7、全班有60人,其中男生是女生的2倍,你知道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吗?

错因分析:这是个和倍问题。三年级学习了以后就会明白。

8、为了吸引顾客,超市准备用“2盒牛奶,3盒酸奶”组合,制成礼盒再销售,最多可以制成多少礼盒?

商品名称 数量

牛奶 18盒

酸奶 24盒

可以制成20个礼盒。

错因分析:先分别计算牛奶2盒一份可以分9份,酸奶3盒一份可以分8份,组合起来只能选择较少的搭配,答案应为8个礼盒。可以用花生和糖果搭配实际操作一下。

9、18片钙片装一瓶,小辉每天坚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一瓶药够吃几天?

18÷3=6(天)

错因分析:没理解“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中包含乘法的意义2×3。

10、一辆小轿车上有4个轮子和一个备用轮,现在有38个轮子,能装几辆这样的车?还剩几个轮子?

38÷4=9(辆)……2(个)

错因分析:没有能正确理解“一辆小轿车上有4个轮子和一个备用轮”的意思,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1、每3只皮球装1盒,17只皮球至少需要几个盒子才能装下?

17÷3=5(盒)……2(个)

错因分析:有余数的问题,建议用实物让学生装一装。

12、小军拍球拍了31下,小丽拍的比小军拍的3倍少20下。小丽拍了多少下?

31×3=93(下)

93 20=113(下)

错因分析:比多(比少)的叙述方式,学生不太适应。

13、一捆电线上午用去68米,下午用去76米,还剩210米没有用。这捆电线比原来短多少米?

68 76=144(米)

210 144=354(米)

错因分析:没看懂问题问的是什么,因此题目没解完,建议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

14、把两根长都是45毫米的铁条焊接为一根,焊接头用去了5毫米。焊接后铁条长多少毫米?

45 45=90(毫米)

90-10=80(毫米)

错因分析:把两根长都是45毫米的铁条焊接为一根,只有一个焊接头。

15、一本书278页,小明第一天看了55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18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55 18=73(页)

278-73=205(页)

错因分析:受干扰条件“278”影响,没看完所提问题问的是什么。应告诉学生,有些题的条件是没有实际用处的(干扰条件),应充分理解题意后再列式。

16、植树小组昨天栽了105棵树,今天比昨天少栽了28棵树,两天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105-28=77(棵)

错因分析:读题不完整,建议学生读完题后简述出“2个条件,一个问题”。

17、养鱼场上午捕鱼504条,下午比上午少捕鱼196条。这个养鱼场一天一共捕鱼多少条?

504-196=308(条)

错因分析:与16题属于同一类错误,不会找中间问题。

18、一批煤,已经运走了28吨,剩下的是运走的7倍。原有煤多少吨?

28×7=196(吨)

错因分析:与16题属于同一类错误,不会找中间问题。

19、朱叔叔合每分钟走60米,他从家出发已经走了5分钟,离单位还有50米,朱叔叔从家到单位有多少米?

60×5=300(米)

300-50=250(米)

错因分析:理解此题最好用图示,线段画出来就非常明显的知道用加还是用减。

20、一张课桌62元,比一把椅子多34元。一套课桌椅多少元?

62 34=96(元)

96 62=158(元)

错因分析:混淆了谁多谁少,可以让学生把“比一把椅子多34元”前面补充完整,再来反复读题理解究竟是谁的价钱高。

21、小明买2卷胶卷,每卷36张18元,小红买了3卷胶卷,每卷24张13元。谁买的胶卷合算,为什么?

小红买的合算,13<18

错因分析:没通过计算直接看数据而得出错误结果。

22、每班分成6组,每组植树8棵,三年级去了4个班的同学植树,一共植树多少棵?

6×8=48(棵)

48 4=52(棵)

错因分析:4个班就应为4个48,属没理解乘法的意义。

23、一桶油,已经用了28升,剩下的是用的8倍。原来有油多少升?

28×8=224(升)

错因分析:还是属于读题不完整,没看懂问的是什么。

24、小明今年7岁,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8倍还多5岁。爷爷比小明大多少岁?

7×8 5=61(岁)

错因分析:只完成了一半,求出了爷爷的年龄,没有仔细读问题“爷爷比小明大多少岁?”。

25、计算一下一个月(30天)有多少小时?

30×60=1800(小时)

错因分析:没理解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60小时。

26、小猴家住在游乐园的西北面520米,小狗家住在游乐园的东南面480米。小狗与小猴家相距多少米?

520-480=40(米)

错因分析:此题分析时最好画草图,理解方位,就非常直观了。

27、今天是8日,星期一,到31日是星期几?

31÷7=4……3

错因分析:算式正确,但没算完。应再列:8÷7=1……1,因为余数是1,条件又告诉8号是星期一,所以31÷7=4……3,余数是3,应为星期三。

28、青山村有63户人家,共158人,新林村再减少63人就和青山村人数同样多,新林村有多少人?

158-63=95(人)

错因分析:没理解题意,“再减少63人就和青山村人数同样多”说明新林村的人数比青山村人数多,应该用加法计算。

29、小红有一些书,总数不到40本,把这些书摆成5堆多3本。小红最多有多少本书?最少有多少本书?

40÷5=7(本)……5(本)

错因分析:前半部分算式正确,但没理解被除数、商数、余数之间的关系。40÷5=7(本)……5(本),本来应该余3本,但计算中余5本,多出2本,就应在总数40中去掉多出的2本,40-2=38(本),所以最多为38本。最少则当商为1即每堆只有1本时,总数最少为8本。

30、妈妈买一盏52元的台灯。

(1)如果妈妈付的全是10元,她最少要付( )张10元。

(2)如果妈妈带的钱正好够买这盏台灯,她最多带了( )张10元。

错因分析:第1题:学生可能受数的组成的影响,52里有5个十和2个一忽视给出的条件“妈妈付的全是10元”即妈妈不可能有零钱,而错误地填成最少要付5张

第2题:学生可能忽视给出的条件“正好”和“最多”即妈妈除了2元以外其余的都是10元,而错误地填成最多要付6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