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吟系列季春春(云中吟系列天意)
“天意无他只自然。
自然之外更无天。
不欺谁怕居暗室。
绝利须求在一源。
未吃力时犹有说。
到收功处更何言。
圣人能事人难继。
无价明珠正在渊。”
天意隐而难明,人事切而易见。
有人谈瘟疫、暴雨以及最近世界局势,说是“天意”。有人说孩子考学学分多少,是“天意”。有人说自身事业之失败、婚姻之失败,也是天意。总之,一切好的归为自身的努力,一切不好的则归结为“天意”。
“天意隐而难明,人事切而易见。”一个人连做人都做不好,出了事,就归结为“天意”,说“凡事都有天意”,似乎有些不妥。
古人也谈天意,只是和今人危言耸听、推卸责任、迷信成风不一样。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在《墨子》一书中说:“富且贵者,当天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意思是,人要变得尊贵而富有,不能不顺从上天的意愿。顺从天意之人,就要平等无差别地爱一切人,无尊卑贵贱、亲疏远近之说,一切平等,兼而爱之;要相互给予利益,相互照顾,尊老而爱幼,相交而互利。这样的人,必定得到上天的赏赐。如果人们违背天意,暴夺他人之财,子不爱父,弟不爱兄,父不慈子,兄不慈弟,夫不义妻,妻不贤夫,友不贤友,以利为利,自私自利,互相厌恶、互相残害、互相劫夺,必定会得到上天的惩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和墨子谈天意一样,孔子也谈天意。《论语》语及“天”达19次之多。孔子对于天,首先是“敬畏”,其次是“知命”,“畏天命”。体系阐述了天意即人事,人事即天意的观点。
孔子认为“天”是孕育万物之根本,故其在《易经·文言》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认为“天”能对人赏罚,决定人事吉凶祸福,并不是“天”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缺少对天的敬畏。《论语·八佾》: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与其媚于房屋西南角的家神,不如对负责饮食的灶神心存敬畏。得罪了上天,就是祈祷也没有作用了。
孔子有一次被围困在匡地,他感慨说:“天之将降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钱穆先生评价说,“孔子临危,每发信天知命之言。盖孔子自信极深,认为己之道,即天所欲行于世之道。自谦又甚笃,认为己之得明于此道,非由己之知力,乃天意使之明”。这里的“天意”就是孔子在《易经·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的趋势,或者说历史的规律。
所以,在《论语·季氏》中孔子谈君子有“三畏”,第一条就是“畏天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可见孔子认为“畏天命”是首要的事情。“畏”就是敬畏。“天命”, 就是“因果”,就是本来如此的那个规律,就是自然而然、自自然然的自然,包含一切人事,包含一切宗教、文化信仰。
所以,什么是天意?人心即天意。《华严经》云:“一切唯心造”。《尚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左传》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此之谓也。这就是天意。(文图/善业文化)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