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时代的精华人生的瑰宝 经典的时代解读

经典是时代的精华人生的瑰宝 经典的时代解读(1)

有些好书,是你读过之后迫不及待想和同好分享的。我觉得陈培永研究员的新著《<共产党宣言>的新时代阐释——重解核心关键词》便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尽管篇幅不大,但其间震人发聩的诸种真知灼见,足以引发我们对经典理论的兴趣与重新思考。特别是在一个以浅薄的个人偏见掩盖了理论深度与光辉的时代里,这样大众化著作显得尤为珍贵与难得。

陈培永研究员在书中有段话,也是我体会深刻的现实现象:“我们有时只是看到表面的东西,只停留在肤浅的认知上,而且还自以为自己比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要高明多少倍,随意地嘲讽、批判、否定他们的观点和结论。”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在经过时间的洗刷与考验后,在《共产党宣言》铿锵有力的语言里对资本、资本主义、阶级、阶级斗争等问题的分析,以及对人类世界未来发展的构想与展望,无不闪烁着思辨的魅力与睿智。而今日许多对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恰恰是建立在没有深入阅读经典和剖析现实的基础上,单凭个人粗浅的感性认知便信口开河,令人不禁感叹马克思当年引用海涅诗句时的嘲讽与愤怒:“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经典是时代的精华人生的瑰宝 经典的时代解读(2)

毫无疑问,马克思与他留下的经典著作并非教条,而是分析解读社会的方法与思路。基于十九世纪的现实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批判中思考着人类命运走向的重大问题,这也提示着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能“从文本到文本”,而必须立足于我们所处的时代现实来进行反思性阅读,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才能真正落实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陈培永研究员在本书后记中提到,写作该书的背景起源于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的一次采访,其中有一个问题问到,北大学子可以在阅读《共产党宣言》中学到什么。他当时的一个回答是:不仅要学会观察时代,还要学会去引领时代。《宣言》无疑是分析那个时代最有说服力的文本,也是最强有力地引领之后的时代的文本。而他自己经此也得到了一个重要启发:“不要认为学术是无用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学术不能自娱自乐,我要让自己的作品走向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

经典是时代的精华人生的瑰宝 经典的时代解读(3)

基于这样的目的,陈培永研究员用自己的理解体系,从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现实出发,重新解读了《共产党宣言》中的若干重要概念。在十二个小节里,他分别阐释了阶级的概念、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世界市场与全球化进程、今日无产阶级的意义、阶级斗争的正确认识、中产阶级的“前世今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何在、如何理解共产主义、能不能消灭私有制、如何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革命”的真实含义以及共产党人的“初心”等问题。在写作中,陈培永研究员的“理论大众化”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不用晦涩深奥的概念理论、直接从当前最为迫切和最为关注的问题入手、关键观点用粗体标明,使得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握论点核心,进而在新构建的理论框架里重新理解《共产党宣言》的真知灼见。

陈培永研究员指出,要理解好《共产党宣言》,我们要注意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辈子的对手——资本。“资本本来只是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服务于人的工具,但它一旦生成,成为‘死劳动’,就成为了支配人的活劳动的力量……资本不是服务于人的生活的工作,反倒是人变成了服务于资本扩张的人。资本就像从潘多拉魔盒中被释放出来的魔鬼一样,一旦被放出来便再也无法控制。”当资本家通过掌握资本而控制了生产资料,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后,这对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便已经形成。但需要留意的是,资产阶级、资本家反而也被资本所控制,资本成为了社会的主宰,就会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变成了冷酷无情的交易关系”。

资本并非十恶不赦,资本主义也并非十恶不赦。陈培永研究员提醒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是建立在承认其推进历史进步的基础上的,因此当我们要通过阶级斗争去推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时,并不是针对着某个具体的个体,而是要朝向这一种因为拥有生产资料而带来的社会阶级、财富和权力分化的生产关系。这也解释了一个问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生产关系的更迭,但不能扩大化,否则就背离了马克思、恩格斯强调阶级斗争的本意。

经典是时代的精华人生的瑰宝 经典的时代解读(4)

理论的魅力长青,关键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契合度。如果理论无法解释当下更无法指明未来方向,那便无法获得信服与生存的基础。陈培永研究员本书的重要价值,就是将《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概念与理论,与当下中国及世界的发展高度联系起来,将许多今日理论界和社会现实中易于混淆和模糊的概念一一厘清。例如“无产阶级”,今天许多工人、农民都拥有了私有财产,那他们还是否能够称之为我们认为的那种“无产阶级”?陈培永研究员则明确指出,这个“产”不是“财产”而是“生产资料”,是否无产阶级,并不是看是不是一无所有,而是“看他是否有独立的生产资料。是否可以自主决定生产属于自己的产品。”“只要现代生产方式依然依靠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的支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统一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没有消亡,那么主要依靠雇用劳动获得收入来源的无产阶级就还存在。”所以我们便可明白,剥去了历史与现实的私有财产外衣之后,十九世纪与二十一世纪的工人,实质还是一样的,只要资本依旧控制生产资料、只要工人依旧靠雇佣劳动获取生活来源,那么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依旧是存在的,而斗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今天我们常说的“中产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是否没有考虑到呢?所谓“橄榄形”社会是最稳定的社会,因为中产阶级人数众多,便能保持这个社会的稳定发展,这样的说法又是否合理呢?陈培永研究员专门用一章解释了“中产阶级”的问题,他认为“中产阶级”不是一个阶级,只是“文化符号和话语建构的产物”,中产阶级的“产”实则是一种财产标准,但并没有改变这种生产关系,而“中产阶级成员追求的目标仅仅在于自己的利益……他们实际上容忍和接受社会不公平,接受底层民众存在的事实,这注定了它本身难以成为一个积极进取、追求社会公平的‘阶级’。”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成员的增多恰恰建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成员的增多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国内阶级矛盾的缓和,是建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阶级矛盾和冲突加剧的基础上。”而这恰恰是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矛盾加剧情况下,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类似的理论阐释和剖析,在这本著作中随处可见,陈培永研究员以“问题”切入理论的做法,使得马克思主义以一种更为生动活泼的面貌出现在今日发展迅猛而又产生诸种思想困惑的中国人面前。其实真正读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人应该知道,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分析逻辑、语言的生动和充满战斗性,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若因为教科书的枯燥而离弃了这样一种思考的深度,仅以自己的肤浅去揣度深邃的思想,那不仅是一种损失,简直是一种悲哀。从这个意义上讲,陈培永研究员近年以来努力践行的“理论大众化”便十分重要,透过他的解读引领,让更多的人回到经典本身,去领略百余年后依然精辟和深刻的思想,功德无量。

对于一本理论大众化的著作而言,其间当然存在诸种值得商榷的细节,例如陈培永研究员在著作中谈到的中国的“天下观”问题时,论述较为简略,实则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观念变迁过程,李扬帆先生的《涌动的天下:中国世界观变迁史论(1500-1911)》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爬梳,重新构建了1500~1911年中国对世界的看法和反观自身的观念,可以供读者更为全面地认识这一问题。当然,这样的批评已属吹毛求疵,通过这本著作引导大家去重新阅读经典,引导大家从现实中反思理论的魅力,引导大家从《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和革命激情中探寻今日和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顺便安利一下,陈培永研究员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非菩提者”(cpy565656),收录了他的大量理论文章和所思所想,推荐给各位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