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理(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

“让胶片、摄影机等设备还有你的同伴与拍摄主体保持足够的距离。”————BBC(英国广播公司)自然纪录片拍摄工作行为规范。

“距离”,是人类尊重自然、珍视野生动物的一种表现。在自然纪录片经历了100多年的演化至今,不仅真实的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承载传播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它折射出人类在长期的研究、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中,不断调整着自身的行为。从照相机问世并拍下第一个野生动物的画面,到拍摄者利用各种隐形手段用不惊扰、甚至不存在的隐身术来捕捉画面与故事,都是以摄影机为中介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写照,让我们看到真实环境下生存的野生动物。而随着自然纪录片的发展,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已经在自然纪录片的生产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一种共识。

因此,BBC的纪录片始终带有一丝对世界万物的崇敬和欣赏,无论是在各国文化的拍摄上,还是在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上,除了画面的壮观、唯美之外,更多的是对于未知领域的向往与深思,比如此前的《地球脉动》系列以及《蓝色星球》系列等等。但相较于前者,在2019年末BBC携同“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推出的《七个世界,一个星球》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激发了全球无数人认真对待生态环境的问题。这部纪录片依旧延续了“每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是充沛的情感”为宗旨,继续打动了观众的内心。“我或许从没经历过,但我依然能感同身受”,在所有作品的灵感皆来源于自然,在自然中找镜头,在镜头语言中带入普世价值观。我想这便是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所产生的共情。

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理(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1)

所以,在看完这些动物艰难生存的故事,作为自诩“高级”动物的我们,不应该只是增长了见闻、满足了猎奇,还应有所反思——对于创造了无数奇迹的自然,我们不能丧失敬畏之心。

人与自然相处的历程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那时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人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很有限,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去适应环境的境地。当时的人们很难抵御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比如洪涝、干旱、猛兽、闪电等等,所以人们对于自然环境是怀有敬畏之心,并且崇拜自然,因而会有很多以山、河、树等事物为图腾的文化产生,人们臣服于自然并也依附于自然。因为当时的首要目的是生存、与自然作斗争,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会对自然有什么巨大的影响。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日渐复杂起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会去开垦更多的耕地资源,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气候、地形等资源,人们开始了对自然的逐步改造。但由于改造能力有限,所以总的来说仍旧是自然支配着、控制着人,人与自然依旧处于和谐的状态。

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理(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2)

农业文明时代

可必须注意到的是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正在提高,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导致人类文明逐步地迈向了工业文明。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产生了根本的变革,从人们受自然的支配转化为人们主导自然,以及众多科学技术的运用让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从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超过了以前所有时代对自然改造的总和。但一直以来人们一直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占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并未被意识到,以至于忽略了自己对自然的强大的作用力。

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理(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3)

工业文明时代

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也越来越大。现在,人们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巨大系统当中。于是,人们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似乎可以被掩盖起来。

人类发展与博弈的牺牲品

比较遗憾的是,人们在自然面前地位的划时代飞跃以及人们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让人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甚至让“人类中心论”、“自然奴隶论”开始变得活跃起来,而其结果使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初见端倪。

在以往的自然纪录片的镜头下,我们不可否认人们有着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卓越能力,能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然而,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节制,或只谋求局部的发展,都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整体破坏。曾几何时,公元前的巴比伦,也是沃野千里,树木葱郁。然而,由于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漫漫黄沙已将有着璀璨文明的巴比伦王国从地球上抹去。数千年前的印度河流域,也是资源丰富,农产发达,可也由于无休止地索取,昔日良田已成今日65万平方公里的了无人烟的塔尔沙漠。还有我们象征富庶繁荣的黄河,也因生态失衡成为了现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年均泥沙流量高达16亿吨。

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理(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4)

塔尔沙漠

在人们的发展中所牺牲的不止是这些文明标记,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和139全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而世界上也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其原因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人们的活动是其主要原因:空气、土地、水源的污染,生态的不平衡。特别是由于商业贸易而导致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是造成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重要因素。

“这是一个喧嚣的世界。”

这是《七个世界,一个星球》里欧洲篇开篇词里提到的。作为人类,我们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声音制造者,我们也无法忽视这些喧嚣的文明世界规则。而欧洲是被人类改造最大的地方,这个曾经森林覆盖率达到80%的地方,现在已经几乎减少了一半以上,而留给那些野外生存者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因此,“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回忆道:“我第一次到婆罗洲时,森林绵延数百里,猩猩随处可见。如今,当再次旧地重游时,森林已经支离破碎,猩猩已经被迫退缩在极小的保护区里。

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理(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5)

特别注释:上图是工作人员为抢救一只受伤的猩猩的画面,插入此图仅为展示人们的活动所影响到的野生动物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现在的我们通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摄影者的视觉,带领着我们领略了有关人类与自然的演变。不仅是惊讶于生物多样性与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带给人们的视觉盛宴时,也让人们了解到动物们在大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恰如片中一位工作人员感慨道:

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理(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6)

或许你并不感到他的话能有多深的意义,但可记得《流浪地球》里的一段自述:“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而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本身及其迅猛发展,其主要是人们主观意愿和其活动的重大失误所造成的,生态恶化已危及人们的继续生存与发展。我们只是不同的物种共同分享着这个星球而已,我们只是共同栖息在这个星球的居民而已。现在的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我们地球环境的变化,已经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个星球,正所谓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塞进嘴里的每一口食物,呼吸的每一份空气,都来自这唯一的星球。我想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名字所想表述的含义:在这仅有的一颗富饶的星球上,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权衡人类与动物不同的需求

因此在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行动纲领》的正式通过与实施,让我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试图找到平衡,并将其列入到了我们的重要课程当中。并且也在之后的治理与保护生态环境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可见,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就像位于南亚附近的海域,在其他种类的鲨鱼已经减少了50%以上的情况下,鲸鲨却在渔民的生活中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渔民给鲸鲨喂食。他们之间独特的关系,给双方都带来了快乐,这种新的保护方式,让它们的种群数量得以恢复。以及在欧洲的野生动物选择了与当地的人们和平共处——当地村落外围的狼,和城市里面的猴。

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理(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7)

彷佛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好像人与野生动物之间也达成了某种无言的约定,可事情确实如此?

圣母与鬼父间的游离

这也是本文对《七个世界,一个星球》里的内容甚少提及的原因。因为在影片的结尾,似乎拍摄人员听到的那两声枪响让上文所诉的内容全都跑了调,以至于让一位网友在弹幕上嘲笑道:

“在以往无论面对多凶猛的动物都不曾跑掉的拍摄人员,却被未曾谋面的同类吓跑了。”

那么制作人员将这段小插曲放到了影片最后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不就是提醒人们并让人们自己嘲笑自己嘛(讽刺的表情)!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一组数字:1只训练有素的猎隼价值5000到20000美元;1只鹦鹉大约4000到40000美元;1公斤麝香是50000美元;1条藏羚羊绒围巾价值35000美元;1株兰花的价格也可高达2000美元;1株大烛台仙人掌竟可达7000美元,而这一切的货币规模至少能达到60多亿美元——在这个层面上人就是非黑即白的角色。

因为人断然不是三头六臂,可以在各个形态间随意转换,然而人却是一心两面的生物,可以让自己的念想在心头的天枰上随意游离。于是,心头的天枰是倾斜于圣母这边还是鬼父这边只有每个人自己去把控。

然而这里的“圣母”并非指那些说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人,就好比在面对众多野生动物被端上餐桌后而食用者还可以在餐前虔诚的祈祷一般,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迷茫。生物在欲望的驱使下才会有所行动,可显然人们对于保护生态的欲望并未达到驱使行动的程度,所以便也出现了即可以说出“抱歉”的话,也可以做出“抱歉”的事。新冠病毒的起因——蝙蝠,可否当以佐证。

那么大卫·爱登堡之所以被称作“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他的行动不就是“没有字的证书”吗?

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理(游离于圣母与鬼父之间的人心)(8)

而除此之外,仍有一个问题便是在短视频、直播、“网生”剧大受欢迎的今天,我们处于一个大众文化极度膨胀的时代。致精致美的艺术纪录片大多属于“上层”文化范畴,容易被束之高阁。如何在大众文化与艺术品味之间寻求一些共通点,而不是妥协地寻求一个平衡点,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情感元素或许算是共通点之一吧。

然而未知的是,如若每个人都能够看到这部片之后又会是如何把控心中的天枰......那么对于近几年的各种大火呢?这个时代需要取个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