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能力如何训练(通过科学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如何在备考的最后阶段保证复习质量,提升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和考生不懈的追求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数学思维能力如何训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数学思维能力如何训练
如何在备考的最后阶段保证复习质量,提升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和考生不懈的追求。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突出重点,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经过之前较长时间的“题海式”训练,师生往往更加关注解题策略,把基本概念和原理抛诸脑后。而基本概念和原理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知识,学生对此理解不透,会直接影响到考试的发挥。
高考不可能考查到每一个知识点,因此在最后阶段的备考中,一定要有重点。如何把握重点?
首先,要依托标准,梳理知识点,明确方向。《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依据,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要沉下心来研读,特别重视其中的变化之处。另外,建议梳理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对照考查知识点及考查方式的变化,区分必考点、选考点、盲点。对于必考点,在最后阶段一定要再次着重复习巩固,提高复习效率。
其次,要重点关注共性的、反复出错的问题。共性问题一般是教材中的难点问题,学生要么在理解上有难度,要么在运用上有障碍。对这类问题,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一定要加大力度,教师要透彻地讲解、精要地点拨、及时地训练,确保学生把握知识的内涵与实质。对于反复出现的易错、易混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区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纠错,并变换不同的考查角度、考查方式,反复训练,直至学生真正掌握。
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将它联系在一起,那是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对重点知识的复习,要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建构知识体系。
第一,可引导学生构建学科思维导图。高考命题并非简单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点,而更偏向于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最后冲刺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形成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图。例如,构建立体几何思维导图,就要从“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这一内核开始发散,第一层级为彼此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两直线间位置)、垂直(相交或异面中的特殊位置),多面体、旋转体等,然后在这一层级的基础上继续发散,努力将主要知识体系纳入到这个体系当中,做到胸有成竹。
第二,可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小角度整合。小角度整合就是对重点知识、重点方法、重要思想进行整合。通过这样方式的整合,可以让学生高屋建瓴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将学科知识上升为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训练,增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最后阶段如何通过训练,增强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要做到三点。
第一,精选试题,把握训练难度。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旨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最后阶段,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的要求,参照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试卷结构、难度系数科学选题,要避免偏题、怪题、难题;要精准把握高考卷的考查方式、命题风格和试题特点,多选用近三年甚至是近五年的高考试题;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保证题目的典型性;在选题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提升训练上。
第二,精练精讲,控制训练强度。高考最后阶段,教师要自己沉入“题海”中,精选题目,而让学生跳出“题海”,要让学生练一题会一类,吃透该类试题的题型特点、答题思路、答案组织、过程书写等。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要讲学生理解不了的疑点、易错点、盲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方法、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讲,给学生时间去总结、体会试题的考查意图,总结答题感受和方法。
第三,错题归档,提高训练效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错题整理,对那些错误率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做补偿训练或专题突破;将易错的试题集中起来,便于学生考前复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网络阅卷系统,采用大数据分析,得出学生错误率较高、掌握较弱的知识点,进行精准推送和强化训练。这样反复进行,能避免学生在高考中重蹈覆辙。
(作者:赵益民 系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曹金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