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八里村 再走八里村

原创 杨小波 写于2016-11-15 19:46

八里村位于瓮峪古道内,现在已经列入华山景区,一条崭新的进山公路穿过隧道直通太华索道,途经八里村就能登上华山西峰,旅游公路的开发使八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里村亮起来了,这里的风景变得更加漂亮了,这里的群众也看到了希望。而过去的八里村在我的脑海里却是千辛万苦。

1989年,父亲做木材生意,每隔一段时间,我和父亲会来这里收木材,那时的路漫长而难走,拖拉机只能走到二里叉,我们就在此等群众送木头来,我们收购的是一米多长,直径20多公分左右的椴木,少说也有百十斤重,上面的群众要走几公里才能送到,由于路程远木头重,他们将木头用绳子栓住顺着下山坡势往下拉,有些妇女们也来送木头而且还背着孩子,非常吃力,非常艰难。一根木头也就卖个10元钱左右,经常会因为一两元钱发生争执,但每次父亲都会选择退让,选择自己吃亏,父亲常说起山里人不容易啊!他们就是靠这些木头生活呢!这是我最初的印象。

1994年,我刚从部队退伍,那段时间也没上班,我一个人来瓮峪玩过一次,一路上踩在石头路上行走,在精疲力尽时来到八里村小学,见到了在校任教老同学曹拴锁,在他那儿吃了饭,那次来最大的印象是那碗面好吃那柿子醋香啊!还有记忆深刻一幕,就是在老曹办公室的土墙上贴着几张耀眼的照片,那是城关小学学生和八里村小学学生手拉手接对子的照片,学生们的容颜和衣着的差距让人心头发酸,使我至今难以忘记。

别了八里村 再走八里村(1)

2003年在八里村

2003年,我和妻子正在恋爱中,我用摩托车载着妻子来到八里村玩,在老曹家没有见到老曹,见到了她的父亲及两个女儿,老曹的父亲当时身体状况很差,住着拐杖,老曹去山下给牛拉秸秆饲料了,老曹有三个孩子,干乡聘教师下课后喂牛养活一家人,生活很艰辛。我俩暂短停留后就此别过了。我带着妻子走访了八里村小学及附近的农户,从小生活在渭北的妻子,是第一次来到山区,那一天八里村的美景迷恋了她,身为教师的妻子也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山区孩子接受教育的恶劣环境,每到一处只要见到孩子妻子总会问起他们的学习情况,那一次来八里村也为妻子以后干好教育工作而受到启发。

2016年10月19日,我和老曹一起来到八里村,这次,我们是驾车过来的,现在的交通条件是顶呱呱。今天我们是带着任务来的,老曹代表村干部,我代表镇政府共同走访72户农户采集信息,八里村已经列入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在两天的工作中,我不时地想起过去,也看到了现在的巨大变化,在零零星星的几户居住点,基本都安装太阳能路灯,院落都已硬化,通信,电视应有尽有,过去的麻油灯,深一脚浅一脚石头路以及陈旧落后的面貌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虽然现在很多群众还住在土木房子里,但他们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了,不少群众都有了私家车,采椒的季节山外的人会来山里打工,这些是鲜明的对比,花椒、核桃已经是八里村的主导产业了。

别了八里村 再走八里村(2)

2021年在八里村

如今的八里村真美啊!翠绿的山野,茂密的植被,不时经过的旅游大巴,唤醒了这里沉睡的大地。老百姓做起了生意经营农家乐,旅游产品销售,外出务工以及经济作物的种植,生活都富裕了。在今年的镇村改革中八里村已被并入秀峰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深化改革以及异地搬迁工作的推进,八里村会渐渐的从公众视野消失,但这片美景,这里勤劳善良百姓和曾发生的故事我会永远记在心里。

别了八里村 再走八里村(3)

2022年华山医养中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