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首位新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记者 | 张熹珑

编辑 |

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迎来第一批新生,正式开学。四天后,港科大(广州)将开启秋季学期课程。

这所高校里,没有传统的学院和院系设置,以“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代替。

两所“港科大”旨在形成“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位于清水湾的港科大立足于传统学科,在商科、理工方面见长;南沙的港科大(广州)主要推进融合学科的发展。

“这种模式确实很先进,在发达国家也在推行,但是与我们大陆的高校差异很大,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在两年后选专业方向。”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彭澎表示。

科大2.0

位于广州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获批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也是《南沙方案》发布以来广州落地的首个重大项目。

在学科设置上,港科大(广州)设四大“枢纽”,涵盖15个“学域”,包括: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金融科技等。

今年开设的红鸟硕士班将围绕“未来医疗健康保健技术、可持续生活、智能工业化”三个课题,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涵盖上述提到的4个枢纽、15个学域。该模式也是对传统硕士生招生专业划分的突破。

“用‘枢纽’和‘学域’取代传统的‘学院’和‘学系’学术架构,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发展。”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日益显见。在传统学术架构下,条条框框太多,影响着学科交叉合作的有效性。

港科大(广州)将与港科大共同构建“科大2.0”。两所具有学术上的资源共享,包括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师资互聘、中央研究设施相互开放,也可请对方学校的教授做导师。

实际上,港科大和南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年前。1997年,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与霍英东一起到南沙考察。2007年,香港科大独资成立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

借助已有基础和新生力量,进一步推动南沙的产业化发展。

例如在航天领域,8月30日南沙发布“航天九条”。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提到,港科大(广州)也能在这方面给予支持,港科大从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软件设计都布局了很多力量,“港科大(广州)是具备芯片生产的能力的,有一条生产线,也会向社会开放,初创公司可以支付较低的费用就能进行生产。”

针对走上正轨的港科大(广州),高民认为,总体来说,大学的教育排在第一位,第二是做科研,科研本质上是做知识发现,基础科研占据至高点对国家也非常重要。

“而霍英东研究院的定位是把基础科研、原始创新的技术变成产业化的产品,我们相当于在大学更下游一点,扮演大学跟商业化产品和企业之间的一个桥梁。”高民说。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首位新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1)

9月1日当天,港科大(广州)旁的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同步开学,这是内地首个非营利12年一贯制港人子弟学校。该校面向港澳台侨和外籍学生招生,提供1600多个学位。

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最大的特色在于以香港教育课程为基础,可以与香港学校的课程无缝对接。一方面,为港科大(广州)教职人员解决了非内地籍子女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未来父母需要返港工作,子女入学衔接也能顺利进行。

港校北上

港科大(广州)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第三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前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联合国际学院,而未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也已获批筹备设立。

港校“北上”已经成为“新潮流”。《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快推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都会大学等港澳高校来粤办学。到2025年,新建3-5所粤港澳合作办学机构,新设3-5所不具法人性质的合作办学机构和联合研究院。

此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均在大湾区内设有研究院,或与大湾区内高校采用联合办学的模式开办大学或学院。

截至今年2月,广东有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15个,本科层次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8个。

目前“疯狂”建大学的大湾区,教育资源也突飞猛进。

根据南方教育智库大学第三方评价课题组《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研究报告(2022)》,在粤港澳大湾区入选的24所大学中,广东上榜15所,新增4所。

其中,新冒出来自东莞、佛山的高校身影,包括东莞理工学院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另外,还有7所香港高校,2所澳门高校上榜。

广东珠三角九市高校排名上升幅度最明显,中山大学名次上升21名至全球第132位,指数得分首次超过香港城市大学。另外,华南理工大学上升了30名,南方科技大学上升了91名,南方医科大学甚至上升了238名。

整体来看,香港高校依然是大湾区教育资源的领头羊,大湾区排名前5位,有4所被香港包揽。

不过,香港办学最大的挑战就是土地问题,包括无法为学生提供宿舍、校区拓展受限。

寸金寸土的现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港校的发展空间,为了拓展生源和产业化资源,选择北上是港校创造出新的增长点、突破现状的不二选择。

另外,香港拥有良好的国际商贸和金融环境,但工业基础薄弱是其“硬伤”,也不利于当地科研技术的转化。目前,珠三角地区正迎来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的时刻,珠三角深厚的产业基础也被香港所看重。

应当注意的是,港校北上仍有不小的挑战。介于管理模式、学术架构的不同,以及疫情通关等影响,香港高校在内地办学仍面临众多门槛。

2018年2月,惠州市政府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落户,瞄准打造“广东硅谷”—潼湖生态智慧区。然而随后一直没有新进展。直到2019年6月,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管委会回应当年3月该项目已经终止。

另一香港高校香港理工大学于2019年跟佛山市政府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计划设立“理工大学佛山分校”。时隔3年,香港理工大学(佛山)仍未传出动工计划。佛山市教育局回应称,由于合作双方存在分歧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项目进展总体缓慢。协议约定用地未有明确作为学校建设用地,暂无建设计划。

而香港都会大学(原香港公开大学)则计划落户肇庆。2020年4月,肇庆市与香港都会大学远程签署香港都会大学(肇庆)合作办学协议,该大学选址于广东省肇庆新区。然而,香港都会大学(肇庆)2年后仍未有最新进展消息。

来自香港的高校对当地高校也存在辐射力度有限的问题。作为合作办学方的深圳大学、广州大学,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带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大的联系并不紧密。而此前,曾有消息称港科大(广州)和广州大学会开展联培项目,后来也是不了了之。

不过,在彭澎看来,“保持距离”或许是理智的选择:“两地高校管理模式不一样,既需要合作、借鉴,也要明确各自管理模式的区别。港式大学在内地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