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项羽之死(您怎么评论项羽之死)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如何评价项羽之死(您怎么评论项羽之死)(1)

项羽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 .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其“义”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之死的最大原因.

项羽之死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话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之死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应是不能知人善用,不听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费人才.

司马迁评价: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