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外来人的意思吗 客家人的迁徙史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支系关于客家人,权威的《词海》在“客家”条目写道,相传西晋永嘉年间(四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有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以后遂相沿而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美国《国际百科全书》是这样描述客家人的,客家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系之一,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客家人是外来人的意思吗 客家人的迁徙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客家人是外来人的意思吗 客家人的迁徙史

客家人是外来人的意思吗 客家人的迁徙史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支系。关于客家人,权威的《词海》在“客家”条目写道,相传西晋永嘉年间(四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有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以后遂相沿而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美国《国际百科全书》是这样描述客家人的,客家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系之一

客家是怎么来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客家先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百余年的秦朝,历史上客家人的大迁徙共有五次。

第一次大迁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28年,秦始皇派遣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向岭南进兵,经过五年时间,统一了岭南广大地区,并设置了南海郡。古邑龙川因此成为岭南三大古县之一,赵佗成为首任县令。

赵佗在任县令的六年期间,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思想、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传播到龙川来,采用“合辑百越”的施政理念,让自己的将士和土著人友好相处,并上书秦皇帝从中原派遣三万名妇女“为士卒衣补”,秦皇帝派出了一点五万妇女。这些带有实验性的制县方略,为赵佗日后建立南越国奠定了基础。因而古龙川成为赵佗的兴亡之地,也成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时任隆川县令的赵佗,说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高祖三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自此,这些留在岭南的士卒和妇女,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

这是关于客家先民在岭南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早期人口转移史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因此,当年隶属古龙川的河源被誉为“客家古邑”。

第二次大迁徙

始于东晋,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皖赣沿长江两岸、以及赣江上下游。受黄巢事变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闽西南及粤东北边界。

第三次大迁徙

北宋末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从赣南迁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

第四次大迁徙

肇始于公元1645年,受满人南下入主中原的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

第五次大迁徙

第五次大迁徙也是最后一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867年之后,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它起于秦朝始皇帝挥师南下统一中国的历史时期,历经西晋、六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至北宋末、南宋中、完颜亮南侵结束而最后完成。大体而言,客家民系的形成可以简要概括为:最早南迁于龙川,主要孕育于赣南,发展于闽西,成熟于粤东。

赣南被认为是客家人的摇篮。在江西省的东南部,赣州的东北部有一座小县城,名字叫石城。石城地处闽赣交界处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东部与福建省的长汀、宁化两县毗邻。自古以来,石城就是进入闽西北直至粤东的主道,堪称咽喉之地。

历代避乱南迁的中原汉人千里跋涉,是为了寻求更理想的栖息之所,遇到合适的地方就住下,不合适的地方就继续往前走。到了石城,再往前就是福建,必须停留一下做最后的抉择,石城因此自然地成为移民天然的中转站。中原汉人南迁,渡过鄱阳湖之后,他们逆着赣江来到了石城,因为石城是赣江的源头。同时,有一部分中原汉人是通过抚河、信江来到抚州,然后越过武夷山来到石城。由于石城位置上的原因,使石城成为早期客家民系形成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原汉人南迁途中最大的中转站之一。石城在整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特有的历史作用,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石城因为地域狭小,在动乱的时候很多人迁入石城,在社会比较和平、平安的时候很多人就向外迁徙,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的条件。因此,很多迁到石城的人又外迁到了隔壁福建省的石壁村。

宁化石壁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程度与赣南的石城相同,在客家民系的完成过程中处于中间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宁化距江西的石城县只有50公里,两地来往有四条重要通道。其中站岭隘是闽西西北与赣东南交界线上最为低矮的隘口,距石壁不到十公里,自古至今都是两省重要通道之一。

宁化又是三江之源,它是福建最大河流闽江源头之一,是通往广东韩江的汀江源头之一,是通往江西省赣江的贡水源头之一,据江西盱江主流也不远,因此,宁化拥有四水之便。值得一提的是,在靖康之前,宁化千百年兵革未及,是相对安全而方便的逃难者通道,使得中原南迁移民都乐于在此避难和喘息。宁化石壁特殊的地理交通位置及生存环境,决定了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时期的重要地位。

从民族迁徙史来看,目前可以确定为客家人的各氏族谱都提到祖先曾流居宁化及其石壁,现今各地的客家人往往把入闽,特别是宁化入闽那一代视为始祖。“禾口府,陂下县,石壁有个金峦殿。”这首歌谣生动地表明了石壁在客家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在客家各氏族本身的意识中,也认为自己流居宁化石壁之后就是“客家人”了。

从今日客家分布地域看,以广东东北部、江西东南部及福建西南部一带最为集中,这也与历史上中原移民经宁化及石壁播迁的区域相吻合。“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祖地,是客家人梦莹神绕的家园。

从宁化石壁向东、向南迁徙,就到了粤东地区,即今日的梅州地区。梅州拥有客都之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客家文化在这里最终成熟定型。

从南宋起至元亡时(公元1127年至公元1368年),在大约240年时间内,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基本形成。中心在闽西汀州,期间,自南宋末至元初,闽赣客民又大量迁向粤东北,到了明清时期,粤东梅州不仅成为客家的主要集散地,并且还成为客家人的最后聚散地。

由于明清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如“迁海令”的颁发、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等原因,尤其是人口的不断增加,使梅州地区不堪重负。自此,梅州这个客家人居住与生活的重要地区既成为聚居中心,同时又成为扩散中心。一方面,大批客家人从宁化石壁或赣州跋涉而来,另一方面,大批客家人又离开梅州这个客家人的大本营,播迁到世界各地而去。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正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可以说,晚清杰出诗人黄遵宪的这首诗,是对客家历史渊源最简洁的概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