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1)

近日,“地摊经济“上了微博热搜,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疫情的影响,“地摊经济”成了稳定就业的重要支撑。

在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曾肯定“地摊经济”,就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搞“地摊经济”,一来促进就业,二来增加消费。”

如今国内很多城市包括成都、郑州、武汉等多个城市开放了“地摊经济”。人们感叹“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说到地摊经济,就不得不提“吆喝文化”,吆喝作为最初的广告形式,是地摊小贩们最常用的招揽生意的方式。他与地摊经济相辅相成,是一种商业文化,早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地摊、吆喝的记载。

一声声吆喝,一段段回忆,这些朗朗上口的吆喝声下,是小商贩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努力。下面我们从吆喝声中,感受吆喝语言的博大精深,以及吆喝文化的前世今生。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2)

01吆喝—城市生活的名片

每个城市中的吆喝,都是社会底层的“下里巴人”求生存的声音,正是因为这些声音,构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显示着城市生活的一种风俗。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京的胡同吆喝与上海的弄堂吆喝,感受下不同地域的吆喝韵味。

1、韵味十足的京味儿吆喝

关于京味儿“吆喝”,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市声拾趣》中谈过:

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喝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独特的老北京吆喝,有韵有辙,幽默诙谐,悠扬悦耳,好懂耐听,无论从语言、韵律、内容上都体现着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是北京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喜欢。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3)

卖雪花酪的吆喝:

“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凉的冰激凌!”或者“冰儿镇的凌嘞雪花酪,让你喝来你就喝,熟水白糖桂花多!”

还有卖西瓜的吆喝:

“吃来呗闹块咧,哎杀着你的口儿甜咧,两个大子儿咧,吃来呗,闹块尝啊。”

卖菜的吆喝:

“香菜、芹菜辣蓁椒、茄子扁豆嫩蒜苗、好大的黄瓜,你们谁要,一个铜子儿拿两条!”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4)

除了这些带有旋律的吟唱吆喝外,还有很多节奏明显,简短干脆的吆喝,比如:卖切糕的吆喝“小枣——切糕”;卖瓜子的吆喝“五香——瓜子”;卖鲤鱼的吆喝“活鲜——鲤鱼”。

还有一种小商贩的吆喝声,是依靠各种器具(如:铜盏、铜钲、铜锣、铁唤头、木梆、竹板、手鼓、拨浪鼓儿、扁鼓、胡琴、三弦等) 即“响器”发出的声音代声。

比如粘扇面的以线绳扎小铁铃数串,边走边摇,发出哗啷哗啷的声响;卖炭的摇货郎鼓;卖煤油、香油、酱油、醋的敲大木梆子;卖豌豆黄的敲铜锣......

虽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独有的吆喝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可以吆喝,比如卖掸子的、修脚的、绱鞋的、劁猪的、锯碗的、剃头的、行医的和粘扇子的,俗称“八不语”,也有说“三不语”的,指的是卖鸡毛掸子的、卖棺材的和剃头的。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5)

郭德纲在自己的相声段子中说到:卖鸡毛掸子的不吆喝,一吆喝就吓人一跳,前面走一人,后面卖鸡毛掸子,吆喝一声‘好大的掸子(胆子)’,这就讨人厌了”。

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特有的方式,比如“响头”一响,剃头的就到;木头棒子一敲,出门打油;锣鼓一敲,来看耍猴…...

不同的器具发出不同的声响,犹如生活的交响乐,为简单平实的生活,添加了很多乐趣。

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就把他在北京听到的小贩们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记录在《北京的声与色》里:

理发师手中的钳形铁铉会发出颤巍巍的金属声响,这是定音叉;磨剪子磨菜刀的吹的是长号,而收购废品者则使用小鼓。每一种乐器代表一个行当,坐在家里的主妇们只需听声音就能知道卖的是什么…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6)

2、市井风情的上海吆喝

与北京敞亮、悠长的吆喝不同,上海弄堂的吆喝充满江南的柔情与精致。

弄堂,不仅是上海人生存栖息的地方,也是小商贩们买卖产品,进行交易的场所。十九世纪,伴随着石库门的出现,上海的弄堂里出现了各种小商贩的吆喝。

有资料显示,上海弄堂里的吆喝,包括卖点心、小吃、栀子花白兰花、修补手艺的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苏州地区,也就是“姑苏吆喝”,2013年,“姑苏吆喝”已经被申报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弄堂里的吆喝,从清晨开始,就伴随着人们一天的生活。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7)

一声“马桶拎出来”打破弄堂的寂静,家家哗哗刷马桶的声音、横七竖八的晾衣架、追逐打闹的孩子、阳台上花花绿绿的盆栽、煤炉里噼里啪啦的烟火、还有大饼油条的叫卖,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你沉浸在这热闹的声音中,满满幸福感。

弄堂的吆喝,别有韵味,没有任何修饰。

阿婆亲切闲适地吆喝着:檀香--橄榄,卖--橄榄;五香--茶叶蛋。这声吆喝虽没有那种诙谐幽默,响亮清脆,但是却拥有一种魔力,直接触碰到内心柔软的地方,踏实、温暖。

卖白果的挑着担子,前面是炒锅,后面是生白果:“香炒糯米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粒开花两粒大,两粒开花鹅蛋大。”要是这样的吆喝没有吸引你,下面这个肯定让你驻足购买:“姑娘吃了生酒窝,老人吃了乐呵呵。”

卖秋梨膏的小贩,不仅会用手风琴伴奏,还带着浓浓的苏北腔:小皮匠吃了我的梨膏糖呀,绱起了鞋子是一双又一双呀!小皮匠不吃我的梨膏糖呀,一锥子戳在个大腿上啊!梨呀嘛梨膏糖啊!梨呀嘛梨膏糖啊!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8)

如果说北京的京味儿吆喝对于作家张恨水来说是“印象深刻”,那上海的姑苏吆喝对于他来说就是“休息的铃声,每当深夜,只要卖火腿粽子的一声吆喝,那就毫不犹豫地坚决放笔,因为吃夜点心的辰光到了”。

吆喝如此受欢迎,不仅因为他的创作源于民间,语言诙谐,朗朗上口,还得益于他具有音乐性与社会价值。我们以老北京的京味儿吆喝来举例,看看吆喝的充满节奏的音乐性。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9)

02吆喝的音乐性

梁实秋在《北平的零食小贩》说:北平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我不知道这与评剧有无关系,其抑扬顿挫,变化颇多,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在白昼给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给寂静的夜带来一些凄凉。

叫卖调也就是吆喝,是民歌的一种形式,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而叫卖调就是小调的一种,因此,叫卖有着很强的音乐功能。

我们以北京的叫卖调为例,看看吆喝的音乐性。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乐语。乐语即声乐语言,是指把语言进行歌唱性或音乐化的处理,使语言和结构更加具有旋律性和节奏感。

我们将从乐语的声调、语速、节奏和重音四个特征来讲述吆喝的音乐性。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10)

1、声音的修饰器——声调

声调又称为音调或者字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升降、顿挫变化。吆喝声是否生动灵活,与声调有很大关系。

有学者曾经专门采集了包括北京著名的吆喝艺人藏鸿、武荣璋等在内,以及从小就开始吆喝的买卖人的吆喝声,并用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发现老北京的吆喝声中的声调包括:平调、升调、降升调、降调、折平调、折升调、折降调、升降掉、平升调、平降调、升平调、降平调以及升平降调等类型,跟我们普通话中的四声调有很大不同。

例如藏鸿的吆喝声“烤白薯”:哎~~烤~~~白~薯~~~~喂~~~热乎哎~~~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11)

里面用了很多的升降调,这就是北京吆喝声中运用最多的“滑音”。他使吆喝声的韵味更加强烈,是北京吆喝的典型特征。

2、声音的快慢——语速

语速,顾名思义,说话时的发音速度。

学者通过采集的吆喝声,对整段吆喝声的语速以及吆喝声中不同位置的语速变化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整段吆喝语句比较长,音节比较多的时候,语速就比较快,相反,整体语速较慢。吆喝声在不同位置的语速,一般是句中较快,句末较慢,句末经常拖长尾音使语速变慢。

在侯宝林大师的相声段子《卖布头》中,卖糖葫芦的不同版本的吆喝声就充分体现了语速的不同。

  • 北城:“蜜来哎冰糖葫芦哎——”
  • 西城:葫芦儿冰糖的。”
  • 南城::“葫芦儿,”
  • 东安市场:“刚蘸得的!”
  • 天津:“墩儿哎——”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12)

3、声音的韵律——节奏

做为小调的一种,吆喝的节奏比较随意,经常会用“嘿、嘞、哎、啊”等语气助词进行填充来补足音节。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烤白薯”:哎~~烤~~~白~薯~~~~喂 热乎哎~

还有卖大小~~哎~~小~金鱼儿~~~来呀哎~~~

4、声音的响亮程度——重音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话时,每个音节的响亮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听到的声音才有强有弱,有重点。

同样的,吆喝声不同音节的不同音高和音长,才使吆喝更有韵味。老北京吆喝声中的重音,由不同的音高、音长、声调决定,使吆喝声更加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老北京的吆喝,有着强烈的时间性和季节性,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一年的不同季节,吆喝声都不相同。

这看似自由随意的吆喝声,其实有很多的规律需要遵循,而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小商小贩们却把吆喝声吟唱的如此灵活,动听。花腔、滑腔、甩腔、韵尾,儿化音多,拖音长,幽默诙谐,一气呵成,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13)

03吆喝从传统方式到新媒体的演变

吆喝文化历史悠久,是一种初级的广告,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进步,广告已经超越了最初单一的表现形式,渐渐成为一种多元的文化,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

下面我们从古代吆喝、印刷时代、电视传媒、直播时代四个时期来看广告文化的演变。

1、古代的吆喝

吆喝也称为叫卖调,是指街巷中,小商小贩为了招揽生意而创作的口头吆喝,是广告的最初形式。早在我国的古书上就有关于吆喝的记载。

《楚辞》等文献资料中显示,在我国的股商时代,吆喝就已经存在,而且被人们灵活的运用在市场交易中。

屈原的《天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讲的是姜子牙摆摊卖肉的时候,故意用刀剁出当当的响声,并且高声吆喝,招揽顾客的场景。

而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小时候学过的《自相矛盾》:楚人有矛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予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这段自相矛盾的吆喝声,充分表明当时吆喝叫卖的成熟。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14)

到了宋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坊市制”的废除,市场更加开放,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吆喝也随之成为繁荣的商业圈的特色。

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对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汴京的汉族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翔实的记载和详尽的论述。

根据记载,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满足人们延长的夜生活,开封城出现了“早市”、“夜市”、“鬼市”。各种店铺经营到三更方尽,五更重新开张,有些热闹的地方甚至通宵不绝。这足以说明当时人们生活的富裕和经济的繁荣。

在《东京梦华录》的第三卷中的天晓诸人入市记载:毎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无循门报晓 …...诸们桥市井已开,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趂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吟叫百端“充分的体现了市井之中,多种多样,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吆喝声在市场经济中的成熟与发展,是民间艺术与社会经济生活相辅相成的典范。

而到了明清时期,吆喝文化作为特殊的民间艺术,不仅渗透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更形成了独有的调式特色,尤其是北京的京味儿吆喝以抑扬顿挫,变化多端的特点,在民间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15)

2、印刷时代

我国学者孙毓修在《中国雕版源流考》中提到:“(雕版印刷术)实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代”。

在唐代,雕版印刷术已经被广泛使用民。唐代文宗时期,曾经下令禁止民间私置日历版。

东川节度使冯宿在清朝廷禁止私刻日历的奏章中也曾指出:在剑南、两川、淮南道(四川、江苏、安徽等地),人们常用木板印刷日历,在市场上售卖。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术此时已经在民间广泛运用。

人们在雕版印刷的经验中,逐步尝试在尺寸相等的木板上雕刻阳文或者图画,然后涂墨铺纸,用刷子一刷,文字和图画清晰的显现出来,于是,开始应用于印刷经书、日历、诗文集等。

北宋时期的济南刘家针铺的铜板印刷广告,是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他比公认的1473年英国出版商威·凯克斯顿为宣传宗教而印刷的广告还早三四百年。

这张广告的铜板宽1.2厘米,高1厘米,上面雕刻着“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标题,中间是“白兔捣药”的图案,图案的左右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面刻着广告文字“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为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16)

这张图文并茂的广告,已经有了很细致的广告内容,从白兔儿的标记,商品的说明都很详细。而且这张广告既可以做针铺的包装纸,又可以作为广告招贴。

后来,经过活字印刷术,铜活字印刷术,彩色印刷术的发明,我国古代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广告形式。

比如南宋时期的杭州沈工郎经坊刻录的《妙法莲华经》的卷首语:

本铺将古本《莲经》一一点句,请名师校正重刊。选拣道山场抄造细白上等纸札,志城印造。见住杭州大街栅前南钞库相对沈二郎经坊新雕印行。望四远主顾,寻认本铺牌额,请赎。谨白。

这样的广告语内容丰富,把书坊的牌额还有字号交代的非常清楚,是很成熟的广告形式。

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刷广告也越来越成熟与丰富,对日后的广告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17)

3、电视传媒

电视广告是借助电视媒体传播的一种广告形式,它汇集了图像、声音、色彩、动作、文字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叫卖有了新的创新,在1983年,电视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中, 电视广告也逐步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式。

当时燕舞牌收录机的广告音乐,曾风靡一时,传唱于大街小巷,人人都会唱“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不管家里有没有电视,人人都知道了这个享誉神州的收录机品牌。

还有后来的小霸王学习机:“你拍一,我拍一,小霸王出了学习机,你拍二,我拍二,游戏学习在一块;你拍三,我拍三,学习起来很简单;你拍四,我拍四,包你三天会打字;你拍五,我拍五,为了将来打基础!”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18)

这篇广告词把广泛传播于孩子们口中的儿歌进行改编,不仅让孩子对小霸王这个品牌印象深刻,就连大人对这种朗朗上口的广告词都很容易记住。而且对于不同身份的家长和孩子都有了针对性的宣传。

对于孩子,游戏学习在一块,学习起来很简单。对于大人”包你三天会打字“,在那个打字是一项很强的技能的年代,这样的广告词非常具有吸引力。最后“为了将来打基础”是点睛之笔,为了孩子的为了,你也要买。

还有后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怕上火喝王老吉”、张含韵的“酸酸甜甜就是我”等等广告语目的性强,简单易懂,让消费者把广告深深刻在心里,只要听到广告语,就能想到相应的产品。

这样的“吆喝”完全脱离原始的口耳相传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体就让广告广泛传播,最大化的宣传了产品,并且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19)

4、直播时代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加上全球经济的一个衰退期,直播带货逐渐兴起,成为2020年营销圈最火的一个热词。

疫情以来,带货直播的消息一直成为网络热搜,从淘宝、抖音、快手三大平台的直播大战,到罗永浩的直播首秀;再从薇娅直播卖火箭到携程梁建章直播卖旅游产品;从央视“小朱佩琦”组合到武汉副市长直播推荐武汉特产。

直播购物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后盾。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4月6日央视新闻“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公益带货直播,由央视主播朱广权和带货达人李佳琦组成“小朱配琦”组合,因为疫情,这次合作是隔空“云直播”,吸引了1091万人的观看,累计观看次数1.22亿,直播间点赞数1.6亿,两个小时直播累计卖出价值4014万元的湖北产品。

4月12日,快手联合央视新闻举办公益直播活动,为湖北助力。欧阳夏丹与王祖蓝组成“谁都无法祖(阻)蓝(拦)我夏(下)丹(单)”的组合,在快手上演直播带货首秀。快手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本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到1.27亿,累计点赞1.41亿,连同66位快手达人发起的“谢谢你为湖北拼单”直播,当晚共卖出6100万元的湖北产品,创下为湖北公益直播卖货的新纪录。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20)

4月8日武汉副市长携武汉市商务局局长等,以及7家企业老板,在抖音直播间推介武汉特色产品。市长直播间累计在线人数250万,共计卖出约26万件商品,销售额1500万。

直播带货把营销链最大程度的缩减,所有产品通过主播的描述与使用,给消费者最直观的视觉刺激,从品牌故事到产品介绍再到下单,往往几分钟的时间就全部搞定。

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除了阿里巴巴,可以说直播带货也做到了。直播带货如今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甚至是十分重要的方式。

地摊经济人气旺(地摊经济上热搜)(21)

04尾声

“铁蚕豆,大把抓,娶了媳妇不要妈”、“小炸食,我的高;一个大,买一包;哄孩子,他不闹,他不淘”

一声声的吆喝,不光融合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虽然她已经被更快捷更现代的广告形式所取代,但是她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美好的回忆却一直深藏在心灵深处。

如今,地摊经济的崛起,也为吆喝文化的复苏带来一丝希望,试想:夕阳下,市井中,充满烟火气的地摊,此起彼伏的吆喝......朴实幸福的生活,不过如此。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