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杜甫称诸葛亮为蜀相(生在河南的杜甫)
大概除了钱,河南没有不多的,名人多得连杜甫、诸葛亮都得靠边儿站。不过,对于成都来说,这两位就是得捧在手心里的主儿,来成都不去杜甫草堂和武侯祠似乎说不过去。然鹅,当我屁颠屁颠地去了之后,心里感觉是哇凉哇凉的,因为我想到了咱河南的杜甫故里和南阳卧龙岗。
言苏伦 | 文
生在巩义葬在巩义
也比不上一个住了4年的茅草屋
我印象中,成都是个文化气息很诱人的地方,虽然之前没去过,但总能听到那边的同学朋友给它做品宣。
慢慢地,我对成都的好感与日俱增,做梦都能梦到它。于是,在发小的呼唤下,我终于去了一趟。
发小隆重地请我们去吃成都特色美食——火锅。因为辣,凉茶饮料不停往肚里灌,我最终是喝饱的。
发小说:杜甫草堂、武侯祠要去看看哈,我还没去过呢。
我很惊讶:来十几年还没去过,你逗我呢?
他笑笑:没去,我还没有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我还是信阳人呢。
这话说的,让我肃然起敬,大有坚定不移、守身如玉的意味,咱不光有文化自信,还有地域自信。
当天我们就直奔杜甫草堂。
说起杜甫,除了他的诗,最出名的就是他的草堂。公元759年,为了避安史之乱,杜甫逃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盖了这座举世闻名的茅草屋,史称“成都草堂”。他在草堂住了4年,写了240多首诗,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也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快乐的杜甫桑
到了景区门口,我想拍个照,很不容易。我在大太阳底下摆了半天POSE,老公举着相机却不知从哪里下手。人来人往如流水,而且我身边还有一堆合影的,拍出来都是集体照。
其实草堂只是景区的一个景点,杜甫离开之后,原版草堂就没了,之后历代复建修缮,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直到今天,展现给大家的是一个清代的大园林,面积将近300亩,到处是绿植盆景、参天的树荫,浣花溪中荷叶连连,博物馆、纪念馆、茅屋、碑亭、楼阁等掩映其间。
在复原的茅草屋里,挤满了游客,门口的小院子里,一群人围着一个小朋友,那个小朋友是景区讲解员,背书似的讲着杜甫草堂的历史。
而在一个陈列馆里,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国家领导人来参观的照片和资料,还有一些名人的签名手迹。
1958年,毛主席来成都开会,顺便参观了杜甫草堂,他在刻着“草堂”二字的照壁前驻足的照片被奉为经典,照壁前拍照的人排长队,多数人都喜欢模仿伟人的姿势拍背影。
古人对草堂的重视就不说了,就说建国后,1961年杜甫草堂就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建成博物馆,属国家一级博物馆,2006年评上国家4A级景区。它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杜甫行踪遗迹地,每年游客量达100多万人次。
杜甫活了58岁,在成都草堂也就住了4年多,但这阵仗着实让人觉得杜甫是成都的,好像他一辈子都在这儿一样。
实际上呢,他是河南巩县人(今巩义),他在河南待的时间可比成都长了去了。
巩义杜甫故里
14岁之前,杜甫基本都在巩义,24岁的时候他从吴越回到洛阳考进士没考上,25岁又出去玩儿,30岁的杜甫回到洛阳,33岁的时候,他在洛阳第一次遇到了李白,接着,两位大咖一起在开封玩儿了一圈。
李白和杜甫的塑料兄弟情
之后他在颠沛流离中逐渐有了名气,但最终贫病交加,死在湖南湘江小船上,当时因为太穷只能就地埋葬,43年后,也就是公元813年,他的后人将其灵柩归葬巩义故里。
按理说,人的一生中,除生死无大事,杜甫生在巩义,葬在巩义,一生两件大事都占全了,巩义杜甫故里的知名度却不如一个住了4年的茅草屋。
为啥,因为人家一直很重视,捧在手心里,咱们呢?
巩义杜甫故里1963年才混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一共34亩,除了杜甫墓这个顶梁柱,存下的家底并不丰厚,故里遗存早就没了影子,大都是新修的景观。
而且客流量就不用说了,百分之八十的人恐怕都不知道杜甫是河南巩义人。
时间好像不能决定知名度,杜甫在河南的时候并不算是个名人,而他到四川那会儿,已经很有名气了,名人效应自然不可小觑。
所以,成都草堂的4年是黄金的4年,在河南那么多年都是为他成名做铺垫。人们往往最容易记住的是最辉煌的时刻,而最容易忽略辉煌之前的黑暗过程。
古代人都没咋记住巩义,何况是当代人?
杜甫内心os:怪我咯?
巩义杜甫墓
再说,杜甫出身也并不算是显赫,他生的时候,家道已经是没落的状态,所以老家能留下啥呢?于是,就剩下个墓,还是死后多年才迁过来的。
听起来都是杜甫惹的祸,别人都没毛病吗?非也。
成都是省会,巩义是个县级市,好比草堂生在大城市,故里生在农村,这样看,起跑线都差一大截子。
不过,知名度最关键的还是“知”,你不说别人咋知道?成都的宣传很到位,而河南的宣传水平,想必不只我一个人要“呵呵”了。
巩义也不容易,说多了都是泪,你看北宋皇陵还在排队呢,杜甫还不得靠边儿站啊!
都是武侯祠
咋区别这么大呢?
我怀着满心的失落离开杜甫草堂,见天色还早,就决定去武侯祠看看。
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比草堂的人更多。
武侯祠指代的是一个区域,有武侯祠、惠陵等组成的三国历史遗迹区,还有锦里民俗区,面积15万平方米,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建成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而且它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参观武侯祠等三国历史遗迹得买门票,当时已经下午五点了,还有不少人在排队买票。我发现门口有块牌子写着景区里有几大景点在修缮,也就是说目前只有一半区域是开放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参观的热情。不过,这影响了我参观的意愿。
所以我们就去了旁边的锦里,据说是著名的三国文化区。
我举着相机在锦里门口费劲地拍了半天,也没拍到一张“干干净净”的画面。全是人头,都挡严实了。
锦里吃的喝的确实不少,还都打着成都特色或是三国文化的旗号,比如那个“三大炮”,围观的人比买的人多,我们好奇买了一份,结果呢,原来是三个汤圆大小的糯米团子。
至于那些酒吧、茶馆、餐厅、商店等等,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什么三国文化,尤其是那些街边卖旅游纪念品之类的小摊子,粗制滥造不说,关键是到处都有,郑州也有。
还是那句话,人家会说,还会包装,稻草都能包成金子。
逛了一大圈,除了脚底板子疼,别的就没啥感觉了,比起在杜甫草堂的失落感,我这会儿是透心凉。
因为我想到了南阳卧龙岗,貌似没有这种被踩破门槛的节奏。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十年,加上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诸葛草庐却没有像杜甫草堂那样红得发紫。
南阳武侯祠也没有成都武侯祠那么高的规格,它有1800多年历史,历代祭祀诸葛亮都是在这里,而不是成都武侯祠。
1963年南阳武侯祠景区被列为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南阳和成都行政级别差距是铁一般的事实,官方给予的任何政策待遇都天差地别。
成都武侯祠区域是一个整体,你还没到跟前就已经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气息,这主要体现在周边的环境上,比如房子、街道、一花一草等景观。
南阳武侯祠
而南阳卧龙岗,除了景区,周边并没有做统一规划,一个古老的东西处在现代的市区中心,让人感觉到的可能不是历史文化气息,而是满满的突兀和格格不入。
旅游,感官上的体验是不能忽视的。
还有一点,跟杜甫故里的毛病差不多,没说出来,没说好。
事实上,“说不好”已经持续了上千年,诸葛亮到底在南阳躬耕还是在襄阳?河南与湖北从古代争到今天,依旧没定论。
两地的“官司”还打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上,在襄樊极力游说下,2001年《隆中对》和《出师表》一起编入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
《隆中对》里对“隆中”的注释是:山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出师表》对“南阳”的注释为: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
诸葛草庐
这下子,湖北小伙伴高兴了,南阳人民不答应了,“官司”继续打,往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打。
学界翻遍了关于诸葛亮的所有文献记载,包括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系列,无法推翻“躬耕于南阳”的事实,也没法儿证实南阳是襄阳。咋办,继续争,争争有利于提升两地的知名度,人家还在CCTV4大张旗鼓做广告,说诸葛亮躬耕于襄阳。
然而,靠“争议”来提升知名度,似乎不是上策,你看人家成都不需要争就很牛。
与其把功夫下在争论上,不如想想如何说好做好。清朝道观年间有个湖北人叫顾嘉蘅,在南阳当知府,他为了化解南阳襄阳的争端,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古人尚有如此觉悟,后人却越活越回去了。
同样是茅草屋,同样是武侯祠,命运却大不相同。不得不承认,咱们不够重视,没说好,也没做好,看成都,三个普通糯米团子用“三大炮”一包装,立刻变身价值不菲的悬念大片。
或许借用一位老师的话说就是:像孩子一样,河南孩子一多,养得就糙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