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归纳总结(中考文言文词语归纳分类汇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9篇课内文言文和今年增加的《湖心亭看雪》一文,考试范围由去年的19篇变成20篇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中考文言文归纳总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中考文言文归纳总结(中考文言文词语归纳分类汇总)

中考文言文归纳总结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9篇课内文言文和今年增加的《湖心亭看雪》一文,考试范围由去年的19篇变成20篇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

常见的考点有:

1. 把握文言虚词;【乎】【矣】【乃】【且】【因】【焉】【也】【者】【则】

【而】【于】【以】【其】【之】【所】【遂】【哉】【夫】【故】【然】

2. 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3. 文言文语句理解和翻译;

(1)文言文句式理解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2)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

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

(3)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翻译一般都是给定句子要求直接翻

译成现代汉语,呈现形式是主观题。

4. 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

5. 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

6. 问题探究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一般有5个小题,

题目类型主要有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拓

展延伸及综合性实践类题(如:评析类、生活互联类、策划创意

类等)。

本文目录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和试题练习 3—8页

河北省历年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考试篇目 9页

文言文词语用法 10—42页

文言文常见实词 43—89页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 90—97页

文言文词类活用 98—104页

文言文通假字 105—106页

文言文省略句例释 107—109页

2016年3月5日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和试题练习

湖心亭看雪

——明 张岱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⑪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⑫。及下船,舟子⑬喃喃⑭曰:“莫说相公⑮痴,更⑯有痴⑰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①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

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

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②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④.【挐(ráo)】即“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

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

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

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

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

子。沆,形容大水。

⑦【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

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强(qiǎng)饮】尽力地喝。强:痛快。强饮:痛快的喝。

⑪【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⑫【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⑬【舟子】船夫。

⑭【喃】象声词。 

⑮【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⑯【更】还。

⑰【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傻,

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砀沆(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撑,划 ④鸟兽的细毛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3.填空。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 张岱 字 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4.用文中词语填空。

(1)看雪的时间:凌晨 (2)看雪的地点: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

(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 (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余挐一小舟( ) ②雾凇沆砀 ( )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④客此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上下一白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①上下一白 ②及下船

C.①是日更定矣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千山鸟飞绝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参考答案:

三、阅读

5.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

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

上有何作用?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

伏笔。

8.“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9.“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

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0.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

获颇大,印象极深。

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

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4.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

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

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2010年:《曹刿论战》

2011年:《桃花源记》

2012年:《送东阳马生序》

2013年 《满井游记》《退庵论文》

2014年 《出师表》

2015年 《归氏二贤传》(选文有改动)

文言文词语用法

1.(动词)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以为妙绝。 ——《口技》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①可译为“用”“拿”。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山市》

徐喷以烟。 ——《童趣》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投以骨。 / 以刀劈狼首。 ——《狼》

或以钱币乞之。 ——《伤仲永》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成,将以攻宋。 ——《公输》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

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隆中对》

何以战?/ 可以一战。/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 ——《曹刿论战》

③可译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必以信。——《曹刿论战》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微。 ——《出师表》

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5.(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以不译

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俯身倾耳以请。 ——《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7.(连词)表目的的关系

8.助词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自既望以致十八日为盛。 ——《观潮》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9.(副词)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8.(动词)是,表判断

始悟为山市。 ——《山市》

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谓为信然。 ——《隆中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

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矣 /为与此同类 ——《公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12.(介词)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13.(介词)因为

昂首观之止,项为之强。 ——《童趣》

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

14.(介词)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15.(介词)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16.(介词)向,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之道。 ——《桃花源记》

为天下唱,宜多应着。 ——《桃花源记》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愚公移山》

★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连词)表示让步,想防御“倒是”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

6.(助词)无意义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乃★

1.(连词)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输》

陈胜、吴广乃谋曰。 ——《陈涉世家》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乃入见。 ——《曹刿论战》

2.(副词)才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羽、飞乃止。 ——《隆中对》

3.(副词)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4.(副词)应该,是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1.(副词)况且

且为众人。 ——《伤仲永》

且秦灭韩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

2.(副词)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1. (形容词)众,各个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记》

诸郡县苦秦吏者。 ——《陈涉世家》

2. (兼词)相当于“之于”

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诸侯,古代分封的各国国君

挟天子而令诸侯。 ——《隆中对》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4.人名中的字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唐雎不辱使命》

5.姓中的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

1.(动词)顺着,就着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2.(介词)依靠,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3.(连词)因此

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4.(副词)于是,就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因屏人曰。 ——《隆中对》

★之★

1.(动词)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饲中。 ——《陈涉世家》

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①相当于“他”。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

借旁边与之。 ——《伤仲永》

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传》

楚人怜之。 / 令辱之。 ——《陈涉世家》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长跪而谢之曰。 ——《唐雎不辱使命》

将军岂愿见之乎?/ 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

愿借子杀之。 —— 《公输》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惠子相梁》

②相当于“他们”。

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隆中对》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

公将驰之。/ 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③相当于“它”。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

学而时习之。 ——《论语》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

传一项秀才观之。/ 受之天也。 ——《伤仲永》

复投之。/ 又数刀毙之。 ——《狼》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箬篷覆之。/ 闭之。/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马说》

弗之怠。/ 走送之。 ——《送东阳马升序》

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明之者谁? ——《醉翁亭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个“之”) ——《醉翁亭记》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公输》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相当于“它们”。

昂首观之。《童趣》/ 忽啼求之。 ——《伤仲永》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陈涉世家》

⑤相当于“这件事”。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

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涉世家》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再拜,曰:“请说之。” ——《公输》

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公输》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暮寝而思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项为之强。/ 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桃花源记》

心乐之。 ——《小石潭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公输》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4.(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

仲永之通悟。 ——《伤仲永》

于厅事之东北角。 ——《口技》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

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

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 ——《爱莲说》

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

春冬之时。 ——《三峡》

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黔娄之妻有言。/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

益慕圣贤之道。/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

腰白玉之环。/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前人之述备矣。/ 览物之情。 ——《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第一个“之”)

——《岳阳楼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 《醉翁亭记》

山水之乐。/ 山间之朝暮也。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皆布衣之士也。 ——《唐雎不辱使命》

此用武之国。 ——《隆中对》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荆之地方五千里。 ——《公输》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

惩山北之塞。 ——《愚公移山》

5.(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心之所向。 ——《童趣》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无鲜肥滋味之享。 ——《送东阳马生序》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唐雎不辱使命》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

而离之刺庆忌也。 ——《唐雎不辱使命》

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公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6.(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7.(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 ——《公输》

8.(助词)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

妇拍而呜之。 ——《口技》

卒之为众人。 ——《伤仲永》

久之。 ——《狼》

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9.(助词)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

或方位的限制

期年之后,虽有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满井游记》

1.(代词)这样,那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谓为信然。 ——《隆中对》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是的,对的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3.(助词)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以不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为之怡然称快 / 不觉呀然一惊。 ——《童趣》

生气莽莽然 / 则黯然缥缈。 ——《山市》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咏雪》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小石潭记》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

杂然而前陈者 / 颓然乎其间者 ——《醉翁亭记》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者。 ——《满井游记》

娟然如拭 /悠然自得 ——《满井游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4.(连词)然而,但是

然数年恒不一见。 ——《山市》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然胡不已乎? ——《公输》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①可译为“在”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童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1. 听说,知道

又闻有早行者。 ——《山市》

村中闻有此人。 ——《桃花源记》

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吾闻二世少子也。 ——《陈涉世家》

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

子墨子闻之。 ——《公输》

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

燕、赵、韩、魏闻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听见,听到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诗》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遥闻深巷中犬吠。 —《口技》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口技》

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小石潭记》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醉翁亭记》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见闻学识) ——《送东阳马生序》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伤仲永》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名,闻名) ——《出师表》

★及★

1. 到

及鲁肃过寻阳。 ——《孙权劝学》

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

及郡下。 ——《桃花源记》

2. 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原来) ——《出师表》

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鱼我所欲也》

庄子曰:“请循其本。”(根本,本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来) ——《愚公移山》

其真不知马也。(懂得,识得) ——《马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知道,懂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温故而知新。(得到) ——《论语》

是知也。(通“智”) ——《论语》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两小儿辩日》

★欲★

1.想,想要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子相梁》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公输》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欲出不得。 ——《满井游记》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可汗问所欲。 ——《木兰诗》

几欲先走。 ——《口技》

欲得饮。 ——《夸父逐日》

2.将要

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从民欲也。(愿望) ——《陈涉世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愿做的事,想要)——《论语》

解衣欲睡。(准备) ——《记承天寺夜游》

★走★

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

夸父与日逐走。 ——《夸父逐日》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

录毕,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

老翁逾墙走。(逃跑) ——《石壕吏》

作则飞沙走砾。(扬起) ——《满井游记》

★卒★

1.士兵

卒皆夜惊恐。/数有功,爱士卒。 ——《陈涉世家》

卒买鱼烹食。/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2.最终

卒之为众人。 ——《伤仲永》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止★

通“只”,只有,只是

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 ——《狼》

非梧桐不止。(栖息) ——《惠子相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阻止) ——《愚公移山》

羽、飞乃止。(停止) ——《隆中对》

★发★

发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怀怒未发。 ——《唐雎不辱使命》

夫鹓 (字出不来)发于南海。(出发)——《惠子相梁》

野芳发而幽香。(开) ——《醉翁亭记》

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召) ——《陈涉世家》

★固★

本来

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子固非鱼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伤仲永》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愚公移山》

★顾★

1.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隆中对》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2.回头看,看见

顾野有麦场。 ——《狼》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相顾惊疑。(看) ——《山市》

★观★

1.看

由此观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以观沧海。 ——《观沧海》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启窗而观。——《核舟记》

2.观看

作青云白鹤观。/昂首观之。 ——《童趣》

传一乡秀才观之。 ——《伤仲永》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欣赏) ——《伤仲永》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岳阳楼记》

★方★

1.地方

北方有侮臣者。 ——《公输》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公输》

有朋自远方来。 ——《论语》

今南方已定。 ——《出师表》

南方有鸟。 ——《惠子相梁》

2.方圆

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荆之地方五千里。 ——《公输》

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观潮》

在水一方。(边) ——《蒹葭》

余年幼,方出神。(副词,正在) ——《童趣》

★即★

立即,就

即书诗四句。 ——《伤仲永》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

余幼时即嗜学。 ——《送东阳马生序》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恨★

怅恨久之。(叹恨) ——《陈涉世家》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 ——《出师表》

★或★

1.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或王命急宣。 ——《三峡》

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传》

或遇其叱咄。 ——《送东阳马生序》

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

2.有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或谓惠子曰。 ——《惠子相梁》

或以钱币乞之。 ——《伤仲永》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连词,或者) ——《童趣》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岳阳楼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