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改革开放论文(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我身边的改革开放论文(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1)

我身边的改革开放论文(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2)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艰辛奋斗,四十年沧桑巨变!40年历史变迁如洪流滚滚而过,我们的家庭、婚姻、事业、生活裹挟其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了深度变化。

为全景记录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昆明信息港彩龙社区自2018年3月26日起,开展以“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为主题(题目可自拟)的征文活动,邀您动情讲述。

今天我们为大家选登的是网友@李建华:昆明客运站搬迁记

我身边的改革开放论文(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3)

横架在东风路盘龙江上的南太桥及周边区域,早已成为昆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寒来暑往,见证着老昆明的岁月沧桑;冬去春来,伴随着新昆明走向辉煌。每到冬季,两边的桥头,已成为市民闹市观鸥的胜地,是昆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可戏鸥的人们很少知道,南太桥西端,曾经是一个旅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远郊客运站。

从小在昆明郊区小县长大,外出求学、工作几十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昆明的几个客运站。

三十多年前

跟父母到昆明游玩,或到亲戚家,从县城坐客车,终点站就是南太桥,回家也必须到南太桥乘车。印象中,南太桥边的客运站只是一个不大的场院,稀稀疏疏地停着几辆破旧的大客车。售票处却随时挤满了男女老少:穿蓝布衣服的农村人,有的背帆布书包,有的背竹篓,有的挑竹筐;穿蓝涤卡中山装、白色的确良衬衣、脚穿黑皮鞋的“工人”(领工资的),大多提一个黑色公文皮包;身穿喇叭裤、脚蹬尖头皮鞋、留着长发的青年,大多背着个花色马桶包,往窗口前猛挤。人群中,时时传来孩子哭声、售票员责骂声、旅客叫票声:“要一张昆阳!”“两张海口!”“安宁两张!”“富民三张!”

二十多年前

到昆明上大学时,非常幸运,远郊客运站已搬到了小西门,离学校很近。周六上午上完两节课,逃学两节,穿过潘家湾小巷,10分钟就到了小西门客运站。正好赶上十点半的班车,中午就在家吃热腾腾的饭了。作为昆明市公共汽车公司的客运站,小西门客运站也很小,却承担着昆明郊县和一些地州几十个市县的旅客运输任务,所以停车场、候车室随时爆满。

这一时期,各县相继有了自己的运输公司,富民县乡镇企业局在北站附近建了一座“富民大厦”,开辟了客运站,汇聚了许多地州县的班车,客运班次增多,旅客乘车也方便多了。我有时也乘22路公交车,到“富民大厦”乘坐班车。

我身边的改革开放论文(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4)

存在时间最久的是黄土坡客运站,昆明西北部富民、禄劝、武定及其他许多地区的班车在此营运了将近二十年,直到2009年昆明二环路全线贯通,西北部客运站建成,滇西北、滇西三十多个县市的班车汇集到了位于西三环内普吉附近的昆明西北部客运站。宽敞的停车场,高大明亮的候车大厅,科学规范的管理,热情周到的服务,客运站成了新昆明靓丽的风景,给进出昆明的旅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从南太桥到小西门、富民大厦,从黄土坡到普吉,客运站由城中心搬到了一环、二环、三环,昆明东南西北四大客运站也搬迁到了三环甚至绕城高速附近,虽然客运站建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们乡下人进一趟城却越来越难了。不过,客运站的变迁,正反映了昆明城市建设的巨变,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我们进城也会如到县城赶集一样方便快捷的。

↓↓↓ 点击"阅读原文" 【参与投稿】

我身边的改革开放论文(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