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文化遗迹简介(威海乳山乳山口的传说)

往来乳山口南北两岸,旧时全靠小船和筏子摆渡。清朝乾隆年间,海阳所西山村有位赵老伯,就是靠摆渡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生活的。一年春天,有一天正晌午的时候,因无人过河,老伯躺在干沙滩上休息。中午阳光好,天暖和,老伯一会儿就睡着了。梦中,北岸有个白胡子老头向他招手要过河。老伯醒来就摇着木筏子向北岸驶去。

乳山文化遗迹简介(威海乳山乳山口的传说)(1)

摇到半路,一条碗口粗的大蛇爬上了木筏子。老伯大惊,未等反应过来,又见海面泛起了浪花,一只大虾用头上的虾枪猛烈地向大蛇的头部刺来。大蛇受伤后跌入海中,大虾穷追不舍,虾蛇在海流中激烈地搏斗起来。它们战斗掀起的浪花,把筏子剧烈地晃动起来。老伯急忙摇着筏子回返,打算迅速离开这是非之地。他一边摇着橹,一边回头看,只见海水一片血红,大蛇肚子朝上浮在了水面。民间传说大乳山既是增寿之域、又是讨封之地,尚未修炼成功的精灵,如果渡过大乳山后面的乳山口,就等于受到了皇封或神佑,即可提前列入仙班。成仙得道要靠修炼到位,不允许走捷径,所以,玉皇大帝命龙王派虾精把守乳山口。

传说虾精的窝就在乳山口的出口处东岸的一个岩洞内,当地人称这个岩洞为虾洞。虾洞高约十米、宽约两米,洞底连通大海,退潮时洞内水浅、涨潮时洞内水深。1964年,解放军某部在虾洞的上方打坑道,虾洞被打坑道打出来的乱石淤塞了。我虽然自幼就听着虾精把守乳山口的传说,但写作时还是谨而慎之。海阳所镇民政办赵玉文主任是西山村人,经采访他,最终确定了这个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

乳山口是海边群山相峙、夹海成口而形成的。海口细长狭窄,湾内却相对宽广开阔,形成了天风不犯、波浪不起的地理特征。乳山口的美丽风光,不是笔墨可描述的。山貌倒映水中,碧水反衬山坡,形成了山水交融的天然美妙画卷。让人看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乳山口是天然的避风港湾。冬暖夏凉,是难得的人居佳地。在乳山口湾内浏览风光,从东西南北各个方位俱佳。

乳山文化遗迹简介(威海乳山乳山口的传说)(2)

从北向南看,对岸是大乳山、小乳山。母亲山拔海而起,山势尤显突兀挺秀。夏秋季节,山腰间小径幽曲,树藤缠绕,芳草遍地,繁花点点。山脚下,小村瓦红,绿树掩映,码头舟动。从南向北看,对岸近处是渔货两用码头,船来船往,贯通海陆。北面是乳山市区,绿树鳞次,高楼栉比。西北方是岠嵎山,时而薄雾缭绕,时而尽显峥嵘。望去诸峰参差,竞秀斗奇,怪石似动,嶙峋大气。从东向西看,对岸是睡美人。睡美人由垛山、雷达山、西乳山等山头组成。从西向东看,万亩养虾基地风景如画,像一个用碧水作底、用池埂作线画成的大棋盘。池内小船来往,像棋子在移动。虾池正东是嶞崮山,山形像一尊大佛一样,在为普度世间众生而打坐祈祷。东南方则是海阳所的帽山,顾名思义,远远望去,山形如同一顶礼帽,给人无限遐想。

“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对这两个港湾,商家从货运的角度认识,军事家从用兵的角度诠释,旅行家从风光的角度欣赏。同治《宁海州志》和光绪《登州府志》均载:“乳山口(码头)旧在安家西港,名泊船湖,其水浅,非大潮不得出入,后移于旗杆石。后又移于乳山西口英石山下泊船,名曰西口。然其水激荡,不如乳山口之水平波息耳。”乳山口码头的位置,在历史上是有变动的。在古代,乳山口是亚洲重要的国际港口。

乳山文化遗迹简介(威海乳山乳山口的传说)(3)

垛山的传说

垛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3.5公里,横跨牟平、乳山两地。其主峰在崖子镇境内,海拔612.6米,为乳山市最高峰。旧时叫嶞山,俗作垛山,又称发云山。民国《牟平县志》载:“登绝顶,云气霭霭,笼罩古庙间,故此山又称发云山。”垛字原是嶞字的俗写。建国初期,在此建立天然林保护和培育林木良种的综合性基地,定名为国营乳山县垛山林场。从此垛字由俗化雅,正式成为此山的名字。

垛山主峰西侧有一处树深水碧的山谷,谷内有山洞名叫仙人洞。洞口比较窄,只能低着头爬进去,进入洞里却豁然开朗,洞底宽敞平坦,三四十人也坐得下。据说这是仙人相聚的幽静之处,从前凡人很难进得来。传说山下有位青年人砍柴迷了路,在山上转悠到天黑,看灯光他便敲门。这户人家只有老两口,留其食宿。第二天临别时,老人赠给他一包豆芽,并指点回家的路。他在回路上摔了一跤,豆芽摔撒了。心想,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没有捡拾,就匆匆忙忙回家了。回家后,看到包裹上还挂着一颗豆在闪闪发光,仔细一看原来是颗金豆子。他急忙赶回到摔倒的地方,却什么也没有找到。再往前走,走到仙人洞口,才顿悟到自己昨夜宿住仙人洞。仙人洞往东不远处,有一较小的石洞,洞上方岩缝石常年滴水,较旺的滴水有三处,滴水呈线状,不管洞外是涝是旱,它们就那样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地滴着,故此处得名三滴水。从三滴水洞往东200米的地方,石崖下又有一石洞,名为媳妇洞,洞内呈圆形,深约5米,面积约30平方米,可容10多人同时坐下。洞里有一只硕大的石脚印,人称仙人脚,传说是仙人在洞内修道,道成后留下的遗迹。媳妇洞偏东的方向,有几棵高大的银杏树,树前有两块大石,一名上马石,一曰官财石。传说在二石上站一站,官运财运都能亨通,所以旧时来站石的人很多。

2005年仲夏的一个星期天,受垛山林场孙世东场长之邀,我与市报社张晓主任、市电视台的于家广主任到垛山游览。林场的办公区建在主峰南怀,院在花草里,楼在树荫中,远离喧嚣,恬静宜人。20世纪70年代,当地人以办公区的海拔高度为基点,给垛山系上一条“金腰带”——环山公路。公路是分界线:以上是天然森林区,以赤松、柞树、刺槐、板栗、银杏等树种为多;以下是人工栽植区,以苹果、杏、梨、樱桃等果树为多。

山高才显雄,林深自然幽。在这雄伟与幽深中,我们竟一时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大家后悔乘车直接来到场部办公楼下,要是在南面两公里外下车步行就好了,那样游览视野会更宽的。孙世东场长要陪市林业局姜书记进村慰问老党员,出发前交代了一些上山的安全注意事项,又找来老职工王绍京给我们当向导。

初入山林时,坡不算陡。树冠如盖,连成绿色幕帐,为我们遮挡强烈的阳光。树下是厚厚的腐叶,踩在上面,像步行在绵软的沙滩上。腐叶上面有很多我们知名或者叫不出名字的花草,它们大多长得纤细修长。有些野藤攀绕到树梢,在风中摆动;但树下的石竹子花却像静止在那儿,纹丝不动。

一个半小时过去了,我们大概登到海拔500米的高度,突然起雾了。当然,因为身处其中叫雾,在山下的人应该叫云才对。在云层里又攀登了半个多小时,我们终于钻到云彩上面了。大家爬上一块高大裸岩向山下望去,行云如流水,围着山腰打转转。我们看不到山脚是个什么样子,但远处的田野村庄,在阳光下却分外妖娆。此时,腾云驾雾的我们,颇有种当上了神仙的感觉。

登上主峰东面的一个侧峰,峰顶耸立着监控塔,在省、市林业部门的监控室里,就可以看到垛山林区的全貌。在监控塔与主峰之间,有一峰人称阴凉石。到阴凉石,要经过夹煞驴胡同,这其实是一块巨大山岩的裂缝。顾名思义,如果牵着驴来,就只能拴在“胡同”外了。当然,人可以勉强侧身挤着通过。过了“胡同”就要爬“墙头”了,好在每层墙岩都不算太高,可以攀爬上去。到了墙顶,就可以见到阴凉石。它是几块巨型板岩的总称,叠加在一起像一摞大书(所以,又叫摞儿石)。就是这摞“书”,挡住了阳光,加上山风习习,使人倍感凉爽,故名。阴凉石以南的山坡较舒缓,林木茂密;其北刀削斧劈,是典型的万丈悬崖地貌。

下了阴凉石,再向主峰攀登。估计距极顶还有五六十米的时候,我对文友们说:“我们何德何能,竟将要站到乳山大地的最高点上,我看还是不上山顶为好。”大家同意,我们一行最终放弃了登顶。

垛山博大,名胜挺多,我们足之所至、目之所及的,仅是一小部分。如古庙宇等人文遗址,三滴水、三十二级台阶、石洞、鸽子堂、神仙脚印等自然景观,我们都未曾走到。

垛山是乳山现有野生动物最多的地方,狐、獾、狼、野兔、蛇、梅花鹿时现林中。遗憾的是,我们此行却与它们无一面之缘。据王老哥讲,建国初期这里并没有发现梅花鹿,可能是昆嵛山一带有养鹿场,跑掉的鹿来垛山安了家。垛山梅花鹿数量现已有二三十只,这是林场人的宝贝,大家精心地看护着它们。

垛山生态保护之好,林场人功不可没。正因为他们的守成之智,才留下了这片原始之美。下午交谈时,孙场长说:“当森林防火、生态保护已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时候,这里也应该实行对外开放,发展生态旅游业。特别是环山公路以下的人工栽植区,更是有识之士投资生产名优果品的进金宝地。”我赞同孙场长的观点,更期待垛山能够及早地向世人展现她那无穷的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