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四季天气是什么样(拉萨持续雨季模式)

拉萨四季天气是什么样(拉萨持续雨季模式)(1)

撰文、摄影┃王元红

西藏雷电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出四五倍

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西藏雷电发生的频率要高出四五倍,年平均雷暴日介于57.1天至78.8天之间。2005年,中国科学院、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和日本某大学的专家就西藏的雷电进行了详细观测,数据表明,西藏是我国的强雷暴区,拉萨的年雷暴日数达到90多天。

西藏的雷电与内地其他地方有很大的区别,多为云闪(云内部或云与云之间的闪电),云地闪(云与地面之间的闪电)相对来说比较少。但因为西藏的海拔较高,处于大气对流层的中部,所以云闪的危害性也不能忽视。

经典的记载和民间的认识

《五部遗教》是西藏古代吐蕃王朝时期的断代史,相传成书于公元8世纪,其中关于雷电有这样的记载:海水蒸发后漂浮在上空可以生成云,而在云里的大钟(地、水、火、风为四种基本元素,从此四种元素,形成一切色法,名为钟;

其体广为一切色法所依附处,其极微尘普遍存在于一切色法集合体中,名大,合称为大钟。)相互接触后产生闪电,元素猛力碰撞后可以产生雷鸣,强度进一步增强发生打雷现象,真如火刀和石头碰撞一样,从而生出火花来。

拉萨四季天气是什么样(拉萨持续雨季模式)(2)

《小桑烟如意宝》相传是莲花生大师的作品,该书只有五六页,主要介绍的是藏传佛教的仪轨中如何煨桑等方面的仪轨。其中记载:……桑烟的原因从哪里来?桑烟的原因从天上来,其父是空中响的雷,其母是空中闪的电,其子是烈马雪花石,是大海的水泡,有良药的功效,用香气来去除污垢。

西藏自治区防雷办高级工程师桑旦说,长期居住在这块高原上的藏民族,他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御雷电灾害的技术,这些技术对当今的防雷工作还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拉萨四季天气是什么样(拉萨持续雨季模式)(3)

桑旦在向喇嘛询问传统防雷的知识。摄影 王元红

桑旦说,除少量经书里的记载这外,关于雷电的产生是由云底的负电和地面的正电相结合而形成,藏族百姓在这方面的基本认识与现代的理论几乎完全吻合。老百姓口中很早就流传:“父到天上做雷,母到地上接雷”的口头谚语,说明他们看见了天上和地面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将正电和负电形象地称为“公电”和“母电”。

了解西藏历史的人都知道,苯教是西藏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一些教理和教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包含着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一些实践经验。桑旦说,在对农牧民的走访中发现,一些对于雷电的简单的、初步的认识借助于当地的苯教在广大农牧民中流传,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

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料的欠缺,到底哪些是佛教教义,哪些是民间的实践和探索,至今已不能辨别清晰。但是在很早以前藏族民间就开始对雷电有所认识并进行防护,却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

民间的防雷技术

桑旦介绍,西藏的雷电灾害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区发生得更为频繁。民间流传的防雷技术中,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也最为集中和普遍。具体的防护方法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人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办法防御雷电灾害。

有一些防雷措施可能属于农牧区独有的,比如:

抛针防雷──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半牧区,一些人们外出时身上会带着很多根长针,这些针是由金属做成的。雷雨来时,人们先将针在头发里摩擦一会,当天上开始闪电时,再抛出去,嘴里还不停地念着咒语:“雷电啊,你打到小丑身上去吧。”有时候,几个放牧的在一起,把随身携带的针集中插在一个比较高的地方,然后让人和牲畜待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也能够起到防御雷电灾害的效果。

猎枪防雷──以前,牧民在出行时,都会佩带猎枪,在猎枪的枪管处有两根像藏羚羊角一样尖而长的细管,这是一种装饰品,也是进行射击时稳定枪身的支撑架,同时,它还能起到防雷的作用。两个角的顶端用导电性能非常好的银或铜包裹起来,也有些直接就是铁的,能起到疏导雷电的效果。

铃铛防雷──在西藏的牧区行走,牛的脖子上总会套一个铜制的铃铛,或者在牛的脖子上套一个铁圈,这样来防御雷电灾害。西藏的雷电中侧击雷较多,通常流量很小,只要有一定的金属导电,就能够起到防雷的作用。

泼水防雷──在西藏的农区,还有人进行泼水以达到防雷的效果,这种方法对较小的局部地区生成的Cb云(雷暴云)有很好的作用。据专家讲,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70%时,静电会消散,这种泼水的办法就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地面的导电性能增强,能够起到一定的防雷作用。

在城镇及农村的建筑物防雷上,最为常见的防雷方法是绝缘防雷。在城镇居民的谚语中流传着“拓给(雷电)拓嘎(屋顶)”的说法,意思就是雷电来了有屋顶在呢。

藏族建筑的房屋屋顶,比较好的建筑材料是白玛草或阿贡土,也有一些农民会将柴火放在屋顶上。干了以后的白玛草和干柴火基本上不含水分,有绝缘的效果。而屋顶的土层较厚,土层下面是风干了的木头,也能起到绝缘的效果。这种用屋顶来防御雷电灾害的方法,主要应用于海拔4000米以下的农区和城镇。

桑旦说,在西藏的农村、城镇,流传最广,使用最多的引雷方法还有利用黄铜、红铜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器皿或工具将雷电引入大地,而不至于使人受到雷电的伤害。比如:

拉萨四季天气是什么样(拉萨持续雨季模式)(4)

旗杆防雷──在很多寺庙前,我们都可以看到高耸在门口的两根木质的旗杆,旗杆顶部多包有铜质金属,并用一根铁丝连接到地面,地面还有地网(类似于现在的防雷方式)。专家们说,这些旗杆最初的作用之一就是用来防雷的。

在很多牧民的帐篷前也可以看到竖立着类似的杆子,它的顶上包裹着一层铁皮。因为杆子比较高,所以居住在帐篷里的人和周围的牲畜就不容易受到雷电的伤害。

拉萨四季天气是什么样(拉萨持续雨季模式)(5)

鹰状的天铁。摄影 王元红

避雷器防雷──在拉萨的八廓街上行走,你会看到一些藏族商人在卖一种叫“拓枷(直译为雷铁)”的饰品,有铜制的,也有铁制的,并有很多图案,以鹰的图案较为多见。最好的“拓枷”是天然形成的,它的价格非常昂贵。

“拓枷”的实际用途就是藏族人佩戴在身上以防侧击雷的。据一位藏族同胞介绍,这种雷铁原本在山顶,但遭到雷击后就要向下滑动一层,要用9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拓枷”。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在牧区流传得很广泛,再加上它被赋予了一些苯教的色彩,近年来商业炒作也就愈发地兴盛。 

拉萨四季天气是什么样(拉萨持续雨季模式)(6)

带在藏族同胞身上的拓枷。摄影 王元红

射箭防雷──这是另一种使用得比较多的防雷方法。当牧民在野外放牧时,发现天上开始闪电,这时候大量的牲畜和人都来不及躲开,在闪电一开始,就用弓将铜箭射向背离人和牲畜的地方,起到引雷的作用。这种引雷的方法在现代防雷技术中都是比较先进而且操作简单的技术。

在位于拉萨北郊曲贡村距今3500~3750年之间的曲贡遗址中,人们也发现了这种今天仍然用来引雷的铜箭,最长的达5厘米,据分析这些铜箭形成于距今4000多年前。但是不是说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人就具有了防雷的意识和有效的方法,这一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西藏流传于民间的防雷方法可能还有很多,其中一些已经不再使用,或者只有个别地方、很少的人在使用。西藏的防雷专家正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够发现更多的传统技术,对现代防雷方法进行有益的补充。

建筑防雷科学集大成者——布达拉宫的防雷之谜

布达拉宫的相对高度117米,东西绵延360米,南北宽约300米,殿宇近1000间,面积达12万平方米。如此高的高度,如此大的建筑,在拉萨这个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它是如何防御雷电灾害的呢?

据史料记载:“布达拉宫始建于6世纪末,8世纪曾遭受雷击……。”这段记述非常简单,但从这里我们知道,在1200多年前,这个雄伟的建筑遭受过雷电的袭击,而且,毁坏程度不轻。据桑旦分析,当时发生的雷电应该为直击雷。因为以当时的物质和设施条件,还不可能产生感应雷的危害。

拉萨四季天气是什么样(拉萨持续雨季模式)(7)

1645年,五世达赖执掌西藏政教权柄后不久,开始重新修建布达拉宫。五世达赖圆寂后,摄政第司·索朗绕旦继续修建布达拉宫,于1693年完工。非常奇怪的是,自此次重新修建之后的近300年时间里,布达拉宫没有遭受过大的雷电灾害的侵袭。

据强巴格桑处长介绍,1984年,布达拉宫白宫遭受雷击,墙体和消防管道部分受损。2001年,布达拉宫白宫再次遭受雷击,消防管道受损,用于排水的铜管遭雷击,电话线、电线被烧断,三个监控显示器烧坏。两次雷击都发生在白宫,而比白宫高出10多米、金顶林立的红宫却安然无恙。

根据防雷专家分析,这两次雷击均属于侧击雷,同时,由于电线、电话线、监控装置的安装,也不排除部分感应雷的可能性。

强巴格桑处长说,之前位于白宫顶部的金幢遭受破坏,人们发现在每个金幢的里面都有一尊可以起到消雷作用的铜佛。在重新修建时,铜佛得到了安置,但没有完全按照原来的设计操作,未能将金幢、佛像与金属导线连接在一起,这可能是导致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

据桑旦的研究,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实际上采取了很多防雷的措施。红宫的顶部,有五个金顶,它们就相当于现代的避雷针,高高在上,而且是用铜、金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制成。

在金顶下面,我们看到在四周有很多金属吊饰相互连接,在视觉上给人很多感官上的享受,它同时也充当了避雷线的作用。屋檐底下有很多的铜管,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将屋顶的积水排到地下,第二个作用就是与金顶相连接,将雷电引入地下,由于在下雨时,雨水流到地面,水本身有导电的功能,雷电就会从金顶传输到铜管,再传输到地面,从而避免了雷电对建筑物本身的损坏。

拉萨四季天气是什么样(拉萨持续雨季模式)(8)

起到绝缘作用的白玛草。摄影 王元红

除此之外,布达拉宫的女儿墙是用白玛草植物和阿嘎土混合制成,非常坚固,在失去水分后,它能够起到绝缘的作用。在女儿墙上,有连排的彩幡金属,它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但这些金属制品相互连接,就相当于现代防雷中的避雷带。在女儿墙的墙身上,装饰有很多吉祥铜,这些吉祥铜对防御侧击雷有很好的作用。

女儿墙的厚度一般达到90厘米,有些地方甚至达到1米,如此厚度的墙,一方面能够抵御寒冷,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抵御侧击雷。

这样,布达拉宫实际上就形成了点、线、带相结合的防御雷电灾害的系统。而这些,是在300多年前就精心设计并付诸实施的,这说明西藏人民在当时对于雷电灾害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和成熟的解决方案,不仅充分体现了西藏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很多做法对现代防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