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过的史记中的三个故事(司马迁在史记中)
历史上真实的老子,究竟是谁?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无厘头的问题。因为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皇家图书馆馆长,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曾经向老子请教学问。而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体系里,他还有另外一个神秘身份,那就是道教的太上老君。所以,李唐王朝的皇帝便自称为李耳的后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如果细究起来,还真成了一个大问题。
因为早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就已经在为老子究竟是谁而发愁了。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用了454字,记载了一代圣贤老子的生平。这区区454字,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最能引发后人猜想的问题,就是老子到底是谁。
由于司马迁并不确定老子究竟是谁,所以他记叙了三个不同的老子:一个是我们一般所认知的老子李耳,一个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第三个则是战国时期的太史儋。
老子即李耳,这难道有错吗?为什么有人会质疑他就是老子的真实性呢?
这是因为,在春秋时期,既无李姓,也无李氏,老子必然不会姓李或者氏李。以李为姓,最早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如李悝、李牧等。
这一点,也可以从诸子百家的称谓中获得旁证。我们常说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都是各用其姓带一个“子”字称之,为何到了老子这里,就用“老”字而不用他的姓“李”字呢?
如果按照诸子百家的称谓规则,那么,老子就无疑应该姓“老”,而非姓“李”。如果他就是李耳,那就应该叫“李子”,而非“老子”。
老子究竟是不是李耳,围绕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直到1993年10月,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竹简《老子》,才揭开了老子的真实面纱。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老子》文本,它由三册组成,大约抄写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分别属于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期,但同为老子的道家学说。在数量上,这三册正好与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三个“老子”形成了对应关系。
由于李耳、老莱子、太史儋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这就为我们弄清楚老子到底是谁提供了一种可能:老子到底是一个人,还是多人的总称呢?
我们先来看看老莱子、李耳、太史儋三人的具体情况:
1、老莱子:《史记》中记载,老莱子是楚国人,略早于或者与孔子同时代,他曾经广收门徒、著书立说,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在其他一些史料中,我们还可以得到这些信息: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向老莱子请教治国辅君之道,却被其教训了一番。这与孔子曾经见老子悟道的故事不谋而合。老莱子曾经避世,隐居于蒙山之阳,这也与老子西行出关的故事类似。
2、李耳:李耳虽然被广泛认为是老子的本尊,但他身上有两个BUG:
首先,“李”姓出现在战国早期,可见他比孔子要年少。
其次,《史记》中还说,李耳的儿子李宗是魏国将领,封于段干。
魏国是三家分晋的产物,由此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开始,而魏国按照军功分封,是出现在李悝在魏国改革(公元前406年左右)之后。那么,李耳的生存年代,也必定晚于孔子(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因此,孔子所拜见的那个比自己年长的老子,必定不是李耳。
3、太史儋:太史儋是最后一位疑似老子的人物,他的生活年代要晚于李耳。根据太史儋曾经与秦献公会面的记载:“烈王二年(公元前374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他的活动时期基本在战国中期。
在《史记》中,有老子高寿的记载: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史记》中说老子活了160多岁,有人还说他是活了200多岁,通过“修道”的方式,使自己益寿延年。
如果我们把以上三位不同的“老子”的活跃年代连接起来,或许可以解开老子长寿的秘密:他之所以能活160多岁,甚至是200多岁,秘诀并非在于“修道”,而是“老子”压根就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的“合体”。
孔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而老莱子年长于孔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0年;公元前374年,也就是200多年后,太史儋去见了秦献公。
所以,在历史上,老莱子、李耳、太史儋很可能都以“老子”之名而闻名,所以在当时才会有不同的关于老子的传说。而三人都曾经著书立说,所以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才会有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老子》。
后来传世的那部《老子》,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不同时代的道家先驱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所以说,“老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道家先驱们的集合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