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稳定的上班越脆弱(反脆弱工作越稳定)
现如今招聘市场上,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加上一条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仿佛人只要一过了35岁,人就会自动贬值。
为此有人想出了一个“妙招”,等到30岁就不跳槽,在一家公司一直待到退休。可是,这真的可行吗?可惜的是,下有计策,上有对策。
当同样的岗位,年轻人来做更有激情,更愿意加班,而且要的价钱也更低。到那时,公司会变着法的让你离职,就算不离职,也天天没有好脸色,这职业侮辱堪匹配人格侮辱。
虽说有时候,这条招聘要求也不是那么绝对,但是如果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恐怕心态也难免会失衡。
那么所谓的“35岁现象”,就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了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理解一下什么是“职业风险”。假如有两个人,他们分别做着这样两份工作:
约翰:在一家大银行工作25年了,工作状态和收入都很稳定,25年间虽说薪水不是太高,但也能有一点积蓄。每个月他都要存3000英镑到银行账户上,部分是为了还房贷,还有一部分是为了支付公用事业费和日常消费。
乔治: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为了获得这张执照,他花了3年时间记住了大伦敦地区的街道和公路,这给了他更好搭载乘客的权力。乔治的收入存在很大的变数,好的时候几百磅,差的时候几乎为零。
看到这两个人,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认为约翰的工作更稳定,明显的是“铁饭碗”。而乔治的收入波动那么大,肯定是不稳定的。
其实,大多数人都误解了“风险”的含义,认为表面上的稳定,就是0风险,其实不然。如果你读过《反脆弱》一本书,你就明白,你所谓的稳定,其实就是最大的风险。
《反脆弱》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被人们称为“黑天鹅之父”。他的代表作,《黑天鹅》和《随机漫步的傻瓜》几乎成了华尔街投资人士必读的经典著作。而他提出的“反脆弱”,就是应对风险的办法。
01 什么是反脆弱
在讲反脆弱之前, 先说说塔勒布讲的“三元结构”。他认为所有的事物,根据特征可以分为三类:脆弱性、强韧性、反脆弱性。
脆弱性:玻璃杯易碎的,就是脆弱的;受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也是脆弱的。脆弱性是不喜欢波动、随机性、不确定性、混乱、压力、错误等,脆弱的事物处于一个和平、宁静、有序和可预测的环境中。
强韧性:能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比如塑料杯子有一定的弹性,不会轻易摔碎,那么它就具有强韧性。
反脆弱性:超越了强韧性,让事物变得更好。反脆弱的事物更喜欢波动性、压力、混乱等,与脆弱性正好相反,从一件事情中受到的益处多于害处。比如面对一些压力时,不要借助外力帮助,而是依靠自己不断地去调整自我,去克服,最后收获的会更多。
我们通常认为,强韧是脆弱的反义词,不过塔勒布觉得我们其实忽略了一点,就是反脆弱才是脆弱的反义。简言之,强韧只是能够抵抗外部风险,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但是反脆弱,却能从风险中受益,加入了更多的主动元素。
回到开头那个话题,约翰和乔治,到底谁的工作更“稳定”。其实,用塔勒布的观点来说,明显是司机乔治的工作更能抵御风险。为什么呢?
2008年以前,约翰确实过着稳定的生活,拿着一份可预测的收入。可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约翰所在的银行开始裁员,他也没能逃过。临近退休被辞退,漫长的职业生涯结束,约翰再也无法回到职场。
你可能要说,如果不是碰到金融危机,约翰不就是一辈子过着“旱涝保收”的生活吗?这完全是个意外。确实,这样的意外就被塔勒布称为“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事件不发生的时候,一切风平浪静,一旦发生就具有摧毁性效果。
这让我想起来,那些年很吃香的供销社和粮站,因为国家制度的改革,而一夜之间让好多人失业。本来是铁饭碗,却成了“瓷碗”,一瞬间碎了多少人的美梦。
反观,乔治虽然作为司机,每天的收入是不稳定的,但是年复一年,他的平均收入跟约翰其实相差无几。塔勒布说,小的变动会促使人们不断地从环境中学习,并在持续的压力下保持竞争力与适应力,而且他们还有机会收获一些意外的礼物和惊喜。
也正如乔治一般,虽然每天收入都有变动,但正是这种变动促使他不断调整。他知道应该到哪里才能拉到客,知道这个城市哪里人流更大。其实,在乔治的职业生涯中, 他只有一天是一笔生意没做成。
《反脆弱》中说到,生活中的核心错觉是,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只要消除随机性,就能消除风险。乔治的司机工作每天都有小波动,但却能承受大风险,就是反脆弱的;那么约翰的银行工作看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其实是脆弱的。
乔治是自雇人士,小的错误可以让他不断试错,通过反思找到更好的方法。约翰是雇员,犯下的任何错误会被永久归档,提交人事部,永远无法消除。于是下次就会更谨小慎微,不敢行差踏错一步。但这往往也是停滞不前的开始。
一旦停止进步,约翰就会日复一日地去适应那个岗位,想着怎么去保住饭碗。而不是像乔治那样,勇敢试错,不停地进步。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铁饭碗也会碎,而看似不稳定的工作,其实也不断地变动中,造就了反脆弱性。
02 杠铃策略面对风险,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给出了一种增强反脆弱性的方法,那就是杠铃策略。
我们看到杠铃通常是中间一个杠轴,而两端可以加铁片。而所谓的杠铃策略,它由两个极端条件组成,中间是空无一物的。用在投资态度上,就是一端是极端风险偏好,而另一端是极端风险厌恶。
在投资理财上,我们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如果将你的资产90%以保守的形式储存起来,比如银行存款;而另外10%则投入到风险很高的地方,那么你的损失上限是10%,而收益没有上限。
简单来说,就是要选择杠铃的两端,而不要选择中间。比如以作家是投机性强、风险极高的职业,但是如果能有一份闲职的同时,其他时间用来写作,就会化解这种职业高风险。
比如公务员这种职业,不需要动脑筋,工作很稳定,下班后可以从事写作,这种模式甚至堪比经济上享有独立性的模式。
而历史上很多作家都是这样的职业模式,比如《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是外交官,《变形记》作者卡夫卡是保险公司职员。《反脆弱》作者塔勒布本人,原来是交易员,后来转为大学教授,利用空余时间写作。甚至是《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本职是计算机工程师。
职业可以分阶段进行,先做非常安全的工作,然后从事投机性较强的工作。比如,很多人毕业之后都会先去工作上班,学习经验;随着资历和人脉的增加,就会去创业。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刚开始的时候过着非常活跃的、充满冒险的生活,然后开始隐退,去写作和冥想。他也是选择了杠铃策略的一个例子。
法国思想家、作家蒙田,刚开始的时候先是继承了父亲的在乡下的财产,然后开始专研看书,最后才成为作家。这些都是在无意中实践了杠铃策略:先埋头行动,随后埋头思考。
通过杠铃策略,选择两个极端方向,来对冲职业风险。比如,有很多大咖,本职是公司职员,利用业务时间写作,运营公众号,然后发展壮大。最后,当写作成了主要收入来源的时候,再辞职,与此同时投资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来减少风险。
另外杠铃策略还有一个应用,可以用在生活中。比如偶尔做一些疯狂的事情,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保持决策上的“理智”。要么阅读经典或专业书籍,要么看娱乐杂志。
其实杠铃策略不是绝对的,所有能够减轻或消除毁灭性风险的策略,都属于杠铃策略。
《反脆弱》这本书的观点,真的让人耳目一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论都被颠覆了。如果说工作越稳定,人生面临黑天鹅的时候,就越难以抵抗。这个时候,稳定的工作就是脆弱的。因为没有随机性、小范围的波动性来让人不停地调整策略,就不能提高人应对问题的能力。
在职业选择上,要更多的看到一个职业的反脆弱性,而不是当前的稳定性。尽量采用杠铃策略的工作模式,这样才能削弱风险,顺利度过35岁危机。
抓住反脆弱的本质,不断地从波动、随机和不确定中获益、成长,才能最终收获一个风险更小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