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

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1)

层峦叠嶂的龙门山山脉

位于四川彭州的龙门山地质公园及葛仙山、海窝子等沿龙门山山脉一带的山上,有诸多大小不一的山峰,从各个山峰不同断面的岩层分布及河道等收集到的各种丰富的岩石标本证据来看,因其地质年代及地质构成与山体基体不同,且呈现出岩体越是上层年代反而越久远的有违常理的情况,就如同外地飞来的山峰倒扣在此地一样,因而得名“飞来峰”!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情况呢?

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2)

龙门山断裂带示意图

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3)

葛仙山上各式“飞来峰”分布图

其实从彭州市沿着湔江顺流而上来到葛仙山上,从葛仙山南天门高处向外望去就会明白,右边就是因印l度洋板块向东挤压欧亚大陆板块使岩层向上隆起,堆叠形成的川西高原边沿,也就是龙门山脉的一侧末端;左边是一马平川、浩瀚无际的成都平原。龙门山断裂带正处于高原与盆地交界的边沿而形成的一条弧形地带上。而发现飞来峰的龙门山地质公园及葛仙山等就刚好在龙门山断裂带紧靠近成都平原一侧。

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4)

一望无垠的成都平原

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5)

高原与平原的结合部

据此我们就可以大胆推测,在印度洋板块向东挤压欧亚大陆扳块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川西高原向成都平原俯冲,下面岩层逐渐抬高,而引发龙门山断裂带大小不一的地震又将上层岩体剥脱埋入下层。加上冰河时期的冰川运动伴随地壳运动等,将高处和沟谷的岩土向平原低洼处推移,从而在高原与盆地边沿缓冲地带形成高低不一的l“反地质”山地结构,即越往上层反而岩层构造越古老。

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6)

湔江岸边的地质构造

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7)

底部古老岩层因挤压向上生长,左边为上层剥脱的岩石逐渐堆叠、冲刷形成的“飞来峰”

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8)

因地震垮塌裸露出的岩层

经过亿万年漫长的历史变迁,在冰河期结束、冰川逐渐的消退后,高原溶化的冰雪加上雨水不断地冲刷高原与平原的缓冲地带,将低洼地带的破碎岩石和浮土冲走,而落在高地上的岩土自下而上得以保留逐渐孤立形成山峰,这些山峰与主要山体间看起来也有了一定距离,再加上经地震或洪水冲刷等原因使这些山峰上裸露出的上层岩体与下层及底座基础岩体相比较显得更为复杂也更为古老,似乎是远处的山峰飞过来倒扣在山地上形成的新的山峰一样,因而被称为“飞来峰”!!!

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9)

由龙门山一带雨雪、地下水等汇集流向平原形成的湔江

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10)

河流将山上岩石大量向下游冲击堆积形成的河滩,河滩上冲刷来的各种岩石标本繁杂多样

总结一下,整个“飞来峰”的形成主要概括为“推”“震”“移”“冲”等四个过程完成,即:

“推”:板块移动造成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挤压,龙门山底层岩石不断往上抬升。

“震”:龙门山断裂带激烈的地质活动引发的地震、火山喷发等不断使上层年轻岩石剥l脱,将下层更古老岩层不断覆盖在上面。

“移”:高原冰川不断将脱离山体的岩体整体向盆地边沿不断推移,形成高原与平原缓冲带,并不断将更底层古老岩体推移覆盖到缓冲带上。

“冲”:冰川消融及高原雪水向高原与盆地缓冲带的低洼地带不断冲刷,而被冰川推至地势较高一些山坡上的岩体得以保留并形成山峰,即所谓的“飞来峰”。

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11)

地震后避开地震断裂带新建的龙门山镇

登飞来峰来历(神秘的龙门山飞来峰)(12)

08年汶川大地震小渔洞断桥遗址

以上为非专业分析,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探讨,非喜勿喷[作揖][作揖][作揖][呲牙]

【老梁闲谈】2022.5.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