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智慧和意境(心经上的5句话读得越多)
《心经》上的5句话,读得越多,越有助于开悟。
《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大乘佛法教义之总纲,其内容简洁概要,简称《心经》。全经只有260字,属六百部般若之一卷。全文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到“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结束。
很多人因而误以为《心经》是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法,其实所有佛经大都是佛陀对弟子说法,《心经》是佛陀对十大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子说法。佛陀透过“心经”教导我们如何正确使用我们的心,令心寂灭不生妄想妄念,以达到寂静的智慧彼岸。
《心经》主要是告诉所有的物质以及精神现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空的,并不存在所真正的“自我”,后面用很多的“无”,又继续解释这个“空”的本质,同时还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本质也是“空”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修行到“般若智慧”的时候,就能证得其中的本质,并且能够解决世间所有的问题,自然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了。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萨因修习了般若法门, 功夫深久, 生出了妙智妙慧, 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 因则能够洞见一切诸法均为不实在, 均为虚假。 懂得了众生的五蕴对于菩萨的真心是有掩盖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这里讲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洞洞的意思,而是通过物质的本质,看到其内在的东西。就如人人都有的佛性,只是被妄想分别和执著障碍一样。即《心经》中“诸法空相”的空相,但“色”空,“空”空,而且“菩提”“涅槃”亦空。若有一法不空,就不叫真空。这是三观空观的“空”。说“空”不对,说“有”也不对。就如祖师们常说的,“真空妙有”,当然是很难理解这种境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经文,是上承"五蕴皆空"而来的,五蕴可摄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色法,后四字——受,想,行,识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执著中,"色身"最难破,因为明明有一个实在的我,要说它不异於空,难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蕴,特别於色蕴加重语气。
色蕴不仅指我人的色身,同时也包括宇宙万有的种种色法——宇宙间所有的物质现象在内,,因此本文在此所谈的色空问题,是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为主,自然也包括了我人的色身在内。
原来"空"之一字,义理甚深,要说到空的性体,就到了真如实相——涅盘境界,涅盘是圣者所证的境界,是无以用语言文字所可诠解表达的,所以我们只能就空义中最粗浅部分——"缘起性空"部分加以说明。
弟子问达摩说:“什么是色?”达摩回答说:“眼前情境,即是色。”弟子问:“什么是心?”达摩说:“现在问我的,即是心。”弟子问:“面对色时,心应该如何?”达摩说:“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
弟子问:“怎么说呢?”达摩说:“外在情境只是纯然情境,没有净垢分别。但由于我们的自我主观,生心分辨情境的好坏善恶。”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空相:诸法指一切法。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乃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或依有来显。但实相的本身却是非空非有的。
不生不灭:是从事物的有无来说。不生不灭相对生灭,要明白不生不灭的含义,先得说明生灭。生灭是有为法的特征,在三法印中有“诸行无常”印,是说有为法都是无常变化的。经论中有四相说:生住异灭。从无到有曰生,生而相续曰住,新陈代谢曰异,离散衰亡曰灭。
不垢不净:是从事物性质上说的。不垢不净是相对垢净,垢净是随人好恶而建立起来的一对概念。通常我们会把自己喜欢的称为净,把自己讨厌的称为垢。基于垢净这样一个前提,在每个人的世界中,就分别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有价值的、……认为这些都是客观上存在的。
不增不减:是从事物数量上说的。不增不减相对增减,由少到多曰增,由多到少曰减。通常我们以为增便是实实在在的增,减也是实实在在的减。如有人经商发财了,他在银行的存款猛增,于是他高兴得心花怒放,过几天生意亏损,存款减少,他为此伤心之极。增减本来就没有固定性。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菩萨修行,也要像佛一样,以无所得之心去面对一切事物。如此以无所得心面对一切事物,即是依般若智慧而修一切善法之行;只要依般若智慧而行,那么心中将没有任何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中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怖,心念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会被虚妄的事物所影响,从而达到佛的最高境界——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无明尘劳烦恼妄想空,是过去佛,现在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现在佛,未来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未来佛,以般若观照,过去烦恼空,过去成佛,现在烦恼空,现在成佛.未来烦恼空,未来成佛。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 r 无明妄想尘劳烦恼空,三世佛都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被佛教称为“揭谛真言”。“揭谛”的意译“度”的意思,“波罗”意译为“极”,“波罗僧揭谛”意译为“破除法我二执”,“菩提萨婆诃”意译为“由自觉而觉他”。 《心经》都是阐述诸法空相,提醒和告诫我们不要执着法我二相,所谓,显法密法皆是佛法,见性者相无,相无者佛无,佛无者法无,法无者了空。彻彻底底的破除法我诸相的妄执,使自己达到大圆镜智等智慧,并达到觉行圆满的境地。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希望多多读诵《心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